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7、杨修之死.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7、杨修之死.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7、杨修之死.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7、杨修之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教学重点: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一、课文导读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二、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三、背景探视 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文体浅谈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五、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 鸡肋(li)沉吟(yn) 屯兵(tn) 禀请(bn) 庖官(po) 夏侯惇(dn) 主簿(b) 簏(l) 伺(s) 谮害(zn) 曹丕(p) 邺城(y)讫(q) 麾军(hu) 高阜(f) 绰刀(cho)辕门(yun) 佯怒(yn)阜(f) 恃才放旷(sh)(二)词语释义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取刀,拿刀。 高阜:高高的土山。 六、布置作业:掌握“读一读、写一写”音、形、意。第二课教学目标: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并且解决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准备好了吗?二、 深入阅读:1、 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杨修这个人?(恃才放旷)2、 都同意吗?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恃才放旷”这个词我有点不太懂,我觉得说“聪明”就好了嘛,因为说“聪明”每个人都懂,“恃才放旷”那么复杂,我有点不懂,同意我的吧?为什么?“恃才放旷”除了说杨修聪明外仗着自己有才华目中无人,你的意思就是说“恃才放旷”比“聪明”涵盖的内容要多一些是不是?3、“恃才放旷”准确的说到底是什么意思?(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4、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的?(书下有注解是不是,当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要善于用书下的注解帮助我们来进行自学,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5、(板书“恃才放旷”)那么大家都同意“恃才放旷”比“聪明”更能概括杨修的性格了,这个词告诉我们杨修的两种特质:(一是恃才,聪明;二是放旷,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6、这是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现在我们要用这篇文章里面的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结论。(1)文章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杨修有才可恃、是聪明的?对这件事曹操什么反应? “鸡肋”事件- 曹操杀修 “园门”事件- - 虽称美,心甚忌之 “一盒酥”事件- - 虽喜笑,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 愈恶之“告发曹丕”事件- 愈恶之“教植斩吏”事件- 操大怒“教植作答”事件- 有杀修之心这几件事用的是什么顺序?(插叙)(2)我发现有件事从来没同学提起,看来这件事杨修做得不太聪明,所以大家就不提它了,说明大家很聪明。以上的大家找的证据其实都在证明我一开始说的哪个观点,就是杨修确实聪明,那么文章中有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出杨修“放旷”呢?“鸡肋”事件-每人都这样,那还怎么打仗。所以曹操借这件事杀了他。“园门”事件- -有点卖弄的意思,希望别人都猜不到,然后问他什么意思,杨修不给机会。“一盒酥”事件- -注意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如果是朋友、同学之间,那吃了就吃了,与操开玩笑。“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明摆着是在做戏,在骗人,所以他当然不希望别人揭穿他。“告发曹丕”事件-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以为杨修想对曹丕不利,能不生气吗?“教植斩吏”事件-试才,希望得到个正确的反应,但是杨修不仅教曹植还被发现,曹操当然生气。“教植作答”事件-试才。7、我们找的杨修“放旷”已经从什么层面上升到什么层面?生活 -政治8、那么“恃才放旷”的结果是什么呢?死9、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恃才放旷”是杨修“死”的唯一原因吗?(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它因。你觉得呢?讨论一下)不要说现在我们这节课了,别人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了,你现在上网看看还在争论着呢,所以我们并不是在这节课上得出一个结论来,谁的是对的,谁的是错的,不一定,我只希望大家都能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个这样一个游戏啊,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最简练的语言来阐述你对杨修死因的理解,来置换这个“之”字:杨修(-找-)死。让这句话或这个短语能够表达你对杨修死因的理解,前后讨论下,然后想出来了就上来把它写出来。课文的编者为什么不用这些来做题目,而是用一个“之”呢?其实我们的这些观点都未免会片面或主观,代表我们自己,但“之”,一个代词,有更多的可能,编者没有代替我们来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