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旁宫赋》教案.doc_第1页
《阿旁宫赋》教案.doc_第2页
《阿旁宫赋》教案.doc_第3页
《阿旁宫赋》教案.doc_第4页
《阿旁宫赋》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课型 必读 教学内容阿旁宫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3.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文章析字词品文意”来引导学生体会赋的艺术特点和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的罪恶,理解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国家必亡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复习词性活用知识。2,把握赋的文体特点,文章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夸张和气势磅礴的铺陈等艺术特点。难点感受叙议结合的行文之美,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新课导入: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秦始皇,灭六国、修长城、一统天下,何等雄壮!再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破釜沉舟败强秦,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可称一代壮士。俗话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从各个角度对秦王朝做出评价和议论,写出了大量名篇名作,其中以议论秦亡国原因的为多,有贾谊的过秦论,有苏洵的六国论,今天,我们来欣赏、来品味杜枚的 阿房宫赋 ,看看同样是讲六国和秦的故事,杜枚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么的表达这个观点的。(板书:阿房宫赋)二.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认为文章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吟。因此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杜牧创作中诗歌最著名,他与同时代的另一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七言绝句尤为后人传诵。 那么,他有哪些诗作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三题解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即使用华美的词藻,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阿房宫“阿房宫”旧读“婀旁”(为p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也有传说是: l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l另有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补充见教参P146)3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注解尝试疏通全文,圈出疑难字词以备质疑。五、研读课文l讲析第一段。(一)朗读1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齐读。 3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二)重点词义归纳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4 盘盘焉 焉:的样子。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10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11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12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三)分析内容。 本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四)板书总结:第一段,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五)熟读并尝试背诵第一段。l讲析第二段。(一)朗读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二)重点词义归纳(1)补充注释。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2 辇来于秦 辇:名状,坐着辇车。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 为秦宫人 为:成为。5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黑发。6 雷霆乍惊 乍:突然。7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往,到。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 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10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 “铛”“石”“块”“砾”,名动 当土块、当石子。 11尽态极妍 “妍”,美丽。 12缦立远视 “缦”通“曼”,久。 13“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三)分析内容。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l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l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l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四)板书总结: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五)熟读并尝试背诵第二段。 l讲析第三段。(一)朗读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二)重点词义归纳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3 直栏横槛 槛:栏杆4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5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6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7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8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9 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三)分析内容。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四)板书总结: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表明作赋的目的。l讲析第四段。(一)朗读1学生齐读。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1)补充注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2)重点词义归纳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三)分析内容。(1)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3)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尤其是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四)板书总结: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五)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五、总结全文(一)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 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二)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1作为文赋中的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3根据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 (三)小结:文章的创作特色(一)是想象、比喻和夸张的娴熟运用。阿房宫毁于何时战火、何人之手,它本来的面目究竟如何?这些早已无人能说得清,但这并没有限制作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文章不是“史论”,更不是“考证”,它是“赋”(一种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者娴熟地运用想象、夸张和比喻等手法,把阿房宫的楼阁廊檐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时而远观,时而近视,时而实写,时而虚拟,更将现实世界的宫廷布置嫁接到传说中的阿房宫中,造成幻境般的真实感:因出自想象,所以竭尽笔墨驰骋之能事。这样,作者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也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空间丰富的异想世界。(二)是描写、铺排和议论的综合运用。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及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的铺排,议论中的铺排,都显得不繁缛芜杂,而是恰倒好处。(三)是骈散结合,长短错落的艺术运用。文章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着以“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作结。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略品味了阿房宫赋的华美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添彩。板 书 设 计一:作者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工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