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栖霞一中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1.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盐铁官营 C.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D.工商立国2.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A. B. C. D.3.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为中国患”,他支持的经济政策是A农战结合 B对外开放 C重商 D海禁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 ABCD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6.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7.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BCD8.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9.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10.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11.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破碎的陶盆,白瓷餐具,及色彩艳丽的粉彩和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 B隋唐 C宋代D清代1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16.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17.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18.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19.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0.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坎儿井D.芍陂21.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2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23.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24.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5.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二)2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27.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28.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29.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 BCD30.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3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铁犁牛耕的推广 各国变法的推行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 B C D 32.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防止商人谋反33.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绵、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绵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34.宋代“交子”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B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C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D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35.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3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37.作为耕作农具,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38.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39.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40.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41.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42. “大街小巷叫买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上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清朝临安城D元朝大都城43.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44.有学者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 A.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 B.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C.“别人富、自己穷”的不忿之情 D.“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45诸暨的草塔镇以集市而命名。据文献记载,明末草塔一带兴市,人们习惯于搭草棚经营商业,俗叫草搭市。后人将“搭”改为“塔”,称为“草塔”。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草塔镇在当时A.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 B.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C.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46.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什么现象?()A闭关锁国B小农经济C重农抑商D朝贡贸易47. 清末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48.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对农民的控制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49.“(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A.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B.传统农业结构变化C.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50.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三)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材料二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2)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2.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无)度,则物力必屈(穷尽)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驱使)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1.(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阻碍经济发展,造成中国落后。2.考点:答案:(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发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1.(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阻碍经济发展,造成中国落后。2.考点:答案:(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发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试卷答案1.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ABC都是封建政府对商业进行限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工商立国”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材料言论相冲突,故选D。【名师点睛】首先应总结出材料的主要思想观点是重农抑商,其次明确题目要求选出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相冲突的选项,因此工商立国体现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材料言论相冲突,符合题意。注意审题是关键,容易粗心忽略“相冲突”错选ABC。2.C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错误;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都符合史实,故正确,故选C。3.D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为中国患”信息可知,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等给中国带来后患,该官员建议实行海禁政策。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4.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逐句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可以得出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正确依据题干“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得出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故正确依据题干“有财不行商”可知,错误,故B项正确故选B5.考点: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2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了解古代我国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变解答:从材料中获悉,秦魏等国故地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由题干推出A项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明显错误,故排除A;B项铁制农具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有利农业精耕细作是符合的,故B项正确;由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断是随葬必备品太过武断,与史实不符,故C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最早成套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河南,故排除D故选B6.考点:2E: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需要掌握唐朝官营制瓷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的分析理解解答: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可知,不能说明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即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D项错误故选B7.考点:2R:古代市的变迁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入手,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解答: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应该排除故选B8.考点:2Z: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抑兼并,过则有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源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主要反映了清初政府采取限制手工业发展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B“鼓励发展小机户”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抑兼并,过则有罚”相反C题干所给材料主要反映了清初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结合所学知识,政府的这种做法归根到底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使然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是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实质故选C9.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考查均田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的掌握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时期的均田制,材料中规定了授田人因性别与年龄的差异而授田数也不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表明重农抑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均田政策的,但后来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所以均田制被废除,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有的是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但是有的田地不是私田,不能转让与买卖,授田者死后国家是要收回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10.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解答: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但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故C正确;经济增长,但是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故A项错误;B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经济类型并未形成新的突破,还是以小农经济作为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C11.考点:2E: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清朝陶瓷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粉彩和珐琅彩瓷出现的时间的识记解答:依据题干“粉彩和珐琅彩瓷器”,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和珐琅彩瓷出现在清朝,因此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清朝,故D项正确故选D12.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传统乳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解答: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B正确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C与材料无关,D材料没体现,均排除故选B13.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了解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表现解答: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材料从物品丰富和交通的便利等方面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故B符合;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故选B14.考点: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对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解,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由“(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得知材料反映了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符合题意ABD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选C15.A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看出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粗放的生产方式,B项排除;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C、D两项均排除。16.C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元代农书中记载了曲辕犁,但不能确定是元代开始用于农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发明,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它在水田使用,但曲辕犁适用于各种田地,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曲辕犁改进了耕作技术,C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使用曲辕犁仍属于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项排除。17.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文字“千年田土百翁”是说土地主人更换频繁,即土地自由买卖频繁,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A、B、C三项与土地所有权变更无关,均排除。18.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材料主要讲述的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A项排除;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是什么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B项排除;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C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D项正确。19.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商代有了牛耕,A项排除;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排除;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排除;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20.A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如“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依次可知此项水利工程应在四川境内。四个选项中在四川境内的只有都江堰,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21.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的,属于手工业成就,A项排除;题干中出现的木工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B项排除;“锯子”、“钻子”、“铲子”都是带有金字旁的工具,其一部分必是由金属制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就是铁,故木工器械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22.B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嘉兴石门镇的二十家油坊属于民间手工业,A项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募旁邑民为佣”可以判断明代石门镇油坊因劳动力不足而付钱请其它地方的人来从事炼油工作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雇佣关系,表明此时该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家庭结构的变迁都与材料文字无关,C、D两项均排除。23.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设问要求“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不符,排除;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富商巨贾多买田地农夫为之赁耕”不符,排除;题目中清朝初年,富商巨贾将主要资金用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工商业资金的流失,不利于扩大手工业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排除,D项正确。24.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涉及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解答: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根本原因”,依据题干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主要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的牛,现在变成了耕作的动力,即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故ACD三项排除故选B25.考点: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 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说明城市格局的变化,故D正确材料无从反映出ABC的信息,故ABC错误故选D26.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解答即可解答:从材料可知,清代盛泽镇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反映了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是在清朝出现的,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也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D27.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切入,结合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思考解答: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出现的新因素应该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B雇匠体现了一种雇佣关系故选B28.考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识记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应排除故选B29.考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不论是乡绅富豪还是工匠、商人、小吏有了钱就都买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念的形成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正确题干这一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30.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掌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和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的识记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最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而封建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相悖,应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D31.D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人民耕田的数目和产量发生了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都是变化的原因,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铁力牛耕32.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解答:“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3.考点: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解答:依据题干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说明南宋时期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故选D34.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纸币交子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可以看出“交子”的推广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管理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赋税的征收,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C35.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商业发展缓慢,而重农抑商政策是其重要原因,故本题选B。A错误,当时中国有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C错误,不符合史实。D错误,中国只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闭关锁国。36.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交子的出现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宋朝商业发展表现的掌握解答: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合,应排除BD两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故C项正确故选C37.考点: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解答:依据材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D38.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江南工商业发展,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解答: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南宋时期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有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看不出来C宋代“苏湖熟,天下足“是自然经济的农业发达的表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是指棉纺织业发达,导致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反映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故选C39.考点: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40.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解答:明清时期中国人思想观念发生由重农到重商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正确;B项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排除;C明清时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表述错误,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排除故选A41.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判断出观念是重农抑商观念,结合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解答即可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源”,题干材料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都是“末业”,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这一言论正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根源,应排除B项与自然经济相对立,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不是根源,应排除故选C42.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解答:依据题干中“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的信息说明夜市和早市的出现,市场打破时空界限,只有北宋时期才出现诗句中描述现象,故选择B项,排除ACD均在宋朝以后故排除故选B43.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件事读书耕田”及掌握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解答:A“一等人忠臣孝子”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两件事读书耕田”无关B宗法观念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而产生的观念,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两件事读书耕田”无关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是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D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该认识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小农经济正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故选D44.答案:D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原因包括经济和物质方面原因,也包括文化方面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强调商业活动或商业理念,应以农为本和道德仁义为先,D项正确。A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属于个人观念的原因,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外国语大学《数据挖掘导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医学院《英语教师行动研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旅游规划与开发》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水生植物类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非线性规划》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民俗民风课件
- 民事诉讼法管辖课件
- 二零二五房地产抵押担保商业地产贷款合同
- 2025版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供应与清运服务承包协议
- 2025版生态修复项目后期养护服务合同
- 2018年山东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
- 本科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2023
- (中职) 化学分析技术11项目十一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教学课件
- GB/T 987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9861-2005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基团、弱碱基团和弱酸基团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B 30000.3-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3部分:易燃气体
-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汇总(最新)
- JJF 1587-2016 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完整课件-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