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经典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经典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经典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经典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经典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分区 之 南方地区 100 105 110 115 120 34 30 25 20 一 位置与范围 二 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江汉平原 江淮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长江三角洲 平原 盆地 丘陵 高原 山地交错分布 横断山脉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秦巴山地 巫山雪峰山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南岭 武夷山 30 N 110 E 120 E 115 E 长江中下游平原 28 N 32 N110 E 120 E 包括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江汉平原 长江三角洲 110 E 120 E 30 N 20 N 东南丘陵 20 N 30 N110 E 120 E 包括 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 115 E 25 N 100 E 105 E 110 E 30 N 25 N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1 地形 以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1 主要地形区 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南岭 武夷山 雪峰山 台湾岛 海南岛等 2 地形特征 地势东西差异大 主要位于第二 三级阶梯 东部平原 丘陵面积广大A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 水稻土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含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巢湖平原 长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区多人工培育的水稻土 均为商品粮基地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 有 水乡 之称 B 东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 包括江南丘陵 两广丘陵 闽浙丘陵 东南沿海丘陵 三部分组成 这些丘陵多红壤和黄壤分布 即地带性土壤 南岳衡山 革命纪念地井冈山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庐山 黄山 武夷山以及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 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 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 西部以高原 盆地为主A 四川盆地 西北部有成都平原 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素有 紫色盆地 和 天府之国 之称 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形成过程中 周围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 有些矿物质经过氧化 变成紫红色砂岩和页岩 紫红色砂岩和页岩很容易风化而形成紫色土 紫色土富含磷 钾等养分 是比较肥沃的土壤 B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 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 溶岩地貌 分布最典型的地区 山间 坝子 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 农业区 山地横断山脉 南岭山脉 雪峰山脉 武夷山脉巫山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此外 大巴山 大别山 戴云山脉等 多红壤和黄壤 具有呈酸性 有机质含量少 粘重的特点 适宜植树 尤其适合种植茶叶 2 气候 2 气候 1 气候类型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 气候特点 以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一月均温在0 以上 南北差异大 积温4500 8000 亚热带 和8000 以上 热带 年降水量800mm以上 雨热同期 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 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 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 贵阳一带 阴雨冷湿 以西 昆明一带 晴朗温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 宜昌以东 淮河以南 南岭以北 每年6 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 出现梅雨 7 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 夏季高温 重庆 武汉 南京是长江沿岸三大火炉 2 气候 湿润的亚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气象灾害 四川 广东 海南 贵州 云南受寒潮影响较小 台风 带来风灾和水灾 缓解伏旱灾情 降暑 冬季寒潮 夏季洪涝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原因 原因 3 水文 河湖众多 水资源与水能丰富 1 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 汛期长 水位季节变化小 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 江南丘陵 南部沿海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 水能丰富 长江水系 珠江水系 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 河流含沙量小 无结冰期 2 主要湖泊 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 中游 鄱阳湖 我国最大淡水湖 洞庭湖下游 太湖 洪泽湖 巢湖 台湾 日月潭 云南 滇池等 3 主要河流 长江 钱塘江 闽江 珠江等 长江及其支流汉江 洞庭湖水系 鄱阳湖水系 四川盆地向心水系 岷江 雅垄江 乌江 嘉陵江 珠江及其支流西江 东江 北江 钱塘江 淮河 闽江 浊水溪 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 怒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西南林区 东南林区 人工次生林 4 植被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 云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最大的原始热带季雨林 东南丘陵是我国第三大林区 主要为次生林和人工林 用材林主要是杉木和马尾松 松柏 经济林主要是茶叶和各种水果 5 土壤 地带性土壤 红壤或黄壤 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低产土壤 改造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 补充熟石灰 改造后的水稻土为高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 紫色土 分布在四川盆地 由盆地中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发育而成 较为肥沃 1 农业生产 鱼米之乡 1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水热资源丰富 配合好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 有利于水稻生长 平原地区 土壤肥沃 河汊纵横 既灌溉便利 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 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 横断山区 森林资源丰富 树种多 人类影响小 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生产水平高 三 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不利条件 江淮地区 伏旱期 气温高 降水减少 蒸发旺盛 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 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东南丘陵为红壤分布区 土壤酸性强 土质粘重 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 地表崎岖 土层薄 地表水缺乏 不利于农业发展 2 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农耕区之一 以水田为主 一年两至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位置重要 淡水养殖 南部 海南 云南西双版纳等 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海洋渔业发达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3 主要农作物 产品 种植业 水稻 小麦 油菜 棉花 甘蔗为主 林业 用材林 杉 马尾松 竹 经济林 茶叶 油茶 油桐 漆树 柑橘 香蕉 荔枝 桂圆 菠萝 蚕桑 橡胶 剑麻 椰子 樟树 台湾盛产樟脑 渔业 河湖盛产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经济林木的生产 本区经济林木种类很多 如茶 油桐 漆树 毛竹 杉树 樟树 椰子 橡胶树等 热带 亚热带主要水果产区 分布于两广丘陵 出产有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香蕉 荔树 桂圆 菠萝等 其中柑橘的产量最大 海南岛还出产椰子 4 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粮食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 四川盆地素有 天府之国 之美誉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的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江淮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棉花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棉花基地 江汉平原 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糖料 甘蔗 基地 广东 广西 福建 四川 云南 海南 是我甘蔗基地 油料 油菜 基地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有 北移南迁 趋势 出口农产品基地 太湖平原 闽南三角地区 珠江三角洲 淡水渔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 河湖众多 淡水鱼产丰富 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区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桑蚕基地 长江三角洲 太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分布最广 柑橘 南亚热带 香蕉 荔枝 桂圆 菠萝 热带 椰子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海南岛 雷州半岛 西双版纳是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 林业基地 用材林基地 横断山区 东南林区 经济林基地 茶 油茶 油桐 漆树 毛竹 杉树 樟树等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地丘陵 2 工业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煤 石油资源少 长江沿岸工业带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水能 矿产 农林资源 三 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1 长江沿岸工业带 A 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 水陆交通运输便利 B 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 上海 南京 杭州 沪宁杭 综合工业区 武汉 钢铁 轻纺 宜昌 重庆 电力 冶金 湘 赣地区 有色金属 攀枝花 六盘水 钢铁 煤炭 西昌 航天发射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目前 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几大工业基地 钢铁 石油化工 汽车 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 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 工业走廊 的雏形 1 钢铁工业走廊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 安徽马鞍山 湖北武汉 重庆 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 构成了 钢铁工业走廊 的雏形 2 汽车工业走廊 沿江地带有上海 南京 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 构成了沿江 汽车工业走廊 的雏形 3 沪宁杭工业区 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优势 A 工业历史悠久 工业基础雄厚 B 雄厚的技术力量 科技力量强大 C 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D 农业基础好 E 接近消费市场 不足 但本区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发展方向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 实行内联外引 加强新技术 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开拓国际市场 2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经济中心 主要以广州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等沿海开放城市 和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等经济特区 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为中心 经济特点 大力招商引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如家用电器 服装 食品 玩具制造等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 地在本工业带中尤为突出 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如家用电器 服装 食品 玩具制造等等 广州 深圳 珠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是本区的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交通便捷 利 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东南亚 很多地方是侨乡 为利用外资发展本区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产品丰富 发展方向 在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下 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突出外向型经济 3 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 带 A 发展条件 地形崎岖不平 但水能 矿产 农林牧资源丰富 西部开发政策 B 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 宜昌 重庆 电力 钢铁攀枝花 六盘水 钢铁 煤铁西昌 卫星发射基地贵阳 炼铝工业成都 纺织工业 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 四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 2 南方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 2 南方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 丘陵山地所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本区气候 土壤 生物的垂直分异明显 土地类型多样 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立体农业 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 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2 南方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西南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条件 2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中国地理分区 西南交通建设 交通建设方案 2 南方地区 出海公路 成都 贵阳 南宁 北海南昆铁路 昆明 南宁泛亚铁路 昆明 新加坡川藏铁路 成都 拉萨 中国地理分区 西南交通建设 克服修建难度大 地质条件复杂 多年冻土 高寒缺氧 崩场 错落 滑坡 高地震区 地热 岩爆等地质灾害严重 投资额度高等重要因素 意义 大大缩短到拉萨的距离 填补川西北 藏东南 甘南地区没有铁路的空白 对扩大西部地区路网规模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沿线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 带动沿线 老 少 边 穷 地区的经济发展 打通我国与南亚陆路经贸通道 长江的忧患 长江为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丰富 雨季较长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为我国流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中上游地区 长期以来滥伐滥砍 陡坡开荒 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加剧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 大量的泥沙带到下游地区 影响河流排洪能力 长江下游地区的河湖长期淤积 湖泊面积减少 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湖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 南方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长江的治理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自然原因 主要为长江流域面积广大 加之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流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节 容易引起河水暴涨 人为原因 主要是长江的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使得长江下游地区的河湖淤积严重 再加上围湖造田等 影响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排洪能力 2 南方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长江的治理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治理 一方面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区修水库 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等 下游地区加固江防大堤 建分洪 蓄洪工程等 另一方面要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旱涝灾害 开始营造 长江中上游 防防林工程 2 南方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长江的治理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2 南方地区 区位条件 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 为河流峡谷地带 蓄水条件好 处在阶梯过渡地带 水能丰富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河流流量大且冬季不结冰 库区地质条件稳定安全 中国地理分区 主要作用 2 南方地区 防洪发电航运 中国地理分区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效应 2 南方地区 正面 主要发生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效减轻洪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 改善枯水期水质 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中国地理分区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效应 2 南方地区 负面 主要发生在库区蓄水淹没土地 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 移民任务艰巨 且移民 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可能诱发地震及滑坡等 库区 库尾泥沙淤积加重 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可能加剧蚊虫滋生 影响人群健康 中国地理分区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三 主要环境问题 1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 原因 措施 2 红壤丘陵治理 3 能源紧张问题 4 改革开放及经济特区 5 酸雨 问题 三大重酸雨区 洪涝灾害 1 长江中下游的旱涝灾害的成因 水土流失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原因 地形 气候 土质 植被破坏 生活用能短缺 云贵高原和广西的西北部 石漠化 原因 山地面积广 地形起伏大 石灰岩成土速度慢 土层薄 季风气候区 降水多且集中 人均耕地少 陡坡开荒 乱伐森林现象严重 植被一旦被破坏 土壤极易流失 石灰岩裸露 成为寸草不生的 白色岩漠 也叫 石漠化 这里人多地少 水热条件好 单位土地的产值高 土层较薄 容易形成石质裸露 生态修复困难 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水土流失加重下游水旱灾害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大的原因 治理措施 封山育林推广生活用煤炉灶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形成 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 在江南丘陵分布广泛 特点 红壤含有机质少 酸性强 土质黏重 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改造 增施有机肥 补充熟石灰 降低土壤酸性程度 利用 种植茶树 油茶 杉树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 防止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