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纤现场连接器光纤现场连接器技术规范1. 一般要求1.1 本规范规定了用于FTTx光缆网络的单模光纤“现场活动连接器”的规格、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1.2 光纤现场活动连接器是一种用于在施工现场用机械方式在光纤或光缆的护套上直接组装而成的光纤活动连接器,简称光纤现场连接器。1.3 本规范规定的光纤现场连接器主要用于在施工现场端接FTTH蝶形入户光缆。在楼道内,蝶形入户光缆以现场连接器端接后,可以直接插接在楼道分纤盒内;在用户终端,蝶形入户光缆以现场连接器端接在86型光纤信息面板内,形成用户终端的光纤信息插座。1.4 本规范规定的光纤现场连接器均为标准SC型,满足YD/T 1272.32005行业标准和光纤活动连接器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行业标准,并满足GR-326-CORE国际标准要求。2. 产品分类和结构要求2.1 用于FTTx光缆网络的光纤现场连接器为SC型,可以和标准的SC适配器匹配。 2.2 按照插针体端面形式划分,可分为PC(含UPC)和APC两种类型。2.3 按照安装场合划分,光纤现场连接器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a. 插头型:用机械方式在光纤或光缆的护套上直接组装的活动连接器插头。b. 插座型:由一个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和一个适配器组成的活动连接器插座。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和适配器可以为分离式结构,也可以为一体化结构。2.4 光纤现场连接器应预埋单模光纤,连接器的端头应在工厂预先抛光,无需在施工现场研磨和胶合。PC型现场连接器的端头应在工厂抛光为PC或UPC球面, APC型现场连接器的端头应在工厂抛光为APC斜面,以保证连接器的端面质量和良好的反射性能。 2.5 光纤连接器应适合于对250微米预涂覆光纤的端接,也可与900微米紧套光纤匹配。 2.6 光纤连接器应适合于在尺寸为2.03.0mm的蝶型引入光缆的外护套上直接组装。 2.7 连接器应免用或少用专用工具,必要情况下可自带压接工具,施工时只需配备光纤剥线器和光纤切割刀等普通工具,不需要使用其它有功耗或结构复杂的工具。3. 特性要求3.1 材料要求连接器所用材料应阻燃,符合RoHS标准,且无老化现象。如成品破损时,其部件不允许对人造成危害,且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连接器内部使用的匹配液的折射率需和纤芯相近,并且该匹配液所用材料应是长期可靠的。 3.2 标识要求光纤现场连接器上应印有永久性的厂商商标标识,以便在将来在需要维护或维修时能快速识别生产厂家或产品的供应商。3.3 重复性组装要求光纤现场连接器应具有可开启重复组装的功能,重复组装次数应不少于5次。3.4 拉伸力要求光纤现场连接器与蝶形光缆的拉力应不小于20N。3.5 可重复组装性 现场连接器应具有重复开启组装的功能,确保一次组装失败后可返工再次组装。 重复组装是指开启已组装的连接器,按照组装程序重新制作光纤端面,重新组装连接器。在不降低传输性能的情况下,重复组装次数应不少于5次。 3.6 现场组装要求 3.1.1平均组装时间光纤现场连接器的平均组装时间,是指具有一般熟练程度的操作员将若干个样品从开剥光纤或光缆到测试确认组装成功所需的总时间,除以组装合格的样品数。对于在蝶形入户光缆上端接的光纤现场连接器,平均组装时间应在4分钟以内。3.1.2组装成功率光纤现场连接器的组装成功率应不低于93。3.7 环境温度要求光纤现场连接器的工作温度为:-40+70。光纤现场连接器的储存温度为:-40+85。3.8 光学性能要求组装成功的光纤信息插座的光学性能应满足表1的要求。单位为dB表1 光纤现场连接器的光学性能要求 序号检测项目平均值极限值a插入损耗0.30.5b回波损耗40(PC);55(APC)3.9 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座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 光纤现场连接器的环境性能要求 单位:dB序号试验名称判定标准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外形变化a高温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b低温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c温度循环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d湿热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e可重复组装性0.55无机械损伤,插针表面无明显划痕f振动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g跌落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h重复性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i机械耐久性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j抗拉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k扭转0.55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4. 测试要求 4.1 试验条件 4.1.1试验环境要求 如果没有指明试验环境要求,则代表测量在GB/T 2421.1-2008中规定的标准大气压条件下进行;测量所用仪器仪表的精度均应符合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4.1.2试验光源和尾纤测试时采用1310mm和1550nm的标准波长。 测试时采用单模光纤。 4.1.3试样进行机械性能试验和环境性能试验的试样均是经过现场组装试验后,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合格的样品。4.1.5测量前的准备测量前应用无绒纤维纸或脱脂棉对插针体及端面和适配器套筒内表面进行擦拭清洁,必要时使用无水酒精擦洗。4.2 测量和试验4.2.1插入损耗测量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的插入损耗按照如下方法进行测量:a) 清洁标准插头和标准适配器;b) 按照图1所示的测试原理图进行测量,待系统稳定后,测量并记录P1及P0值;c) 按照公式(1)计算插头型光纤现场连接器的插入损耗,指标应符合表1 a的要求。 插入损耗-10log(P1/P0) (1)式中:P1 及P0单位为dBm,插入损耗的单位为dB。稳定化光源光功率计P1标准适配器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试样标准插头P0裸纤适配器图1 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的插入损耗测试原理图4.2.2回波损耗测量按YD/T 1272.3-2005中6.5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指标应符合表1 b的要求。4.2.3现场组装试验a) 条件现场组装试验通常同4.2.1和4.2.2的测试程序同时进行。组装测试前需提供下列物品:l 最小样本数为32的光纤现场连接器; l 光纤或光缆样品;l 常用或专用施工工具;l 满足4.2测试条件的测量仪表。b) 程序由对待测产品有组装经验的操作员在测试现场在光纤或光缆样品上组装光纤现场连接器,分别用4.2.1和4.2.2的测试程序测量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记录样品组装和测试所需的总时间“T”,并记录符合4.2.1和4.2.2要求的合格光纤现场连接器数量“N”。组装失败的样品可开启重新组装,但需将所耗时间计入到时间“T”内。c) 平均组装时间平均组装时间为总的组装时间T除以组装合格的样品数“N”。d) 组装成功率根据测试样本数、允许失效数查找表4,得到组装成功率的结果,判断方法如下:例如,要达到不低于93%的组装成功率,最小抽检样本数为32,且需满足下面的条件:在一次抽样的32个样品组装过程中,无样品组装不合格;在32个样品组装过程中,如出现1例样品组装不合格,则进行二次抽样,扩大样品数至55个,如果增加的样品组装均合格,则组装成功率达到93,如果增加的样品中仍然出现了组装不合格现象,则判为组装成功率不合格。表4 样本数与组装成功率一览表组装成功率(%)50708085909395979898.5允许失效数最小样本数058111522324576116153181318253855771291952582111825345275105176266354313223243659413222133344441627385278113158265398531519314560911311843084626176213551681041492093495287007243957771161662343905897838264363851261842584316488649284769931402012824717099451031517510015221830651177010254.2.4高温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高温测量:a) 条件高温温度:+85; 持续时间:168h。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将试样置于精度为2的可恒温的烘箱里,温度为85,保持恒温168小时。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2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2 a的要求。4.2.5低温a) 条件低温温度:-40;持续时间:168h。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将试样置于精度为2的可恒温的冷冻箱里,温度为-40,保持恒温168小时。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2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2 b的要求。4.2.6温度循环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温度循环测量:a) 条件极限低温温度:Ta40;极限高温温度:Tb75; 循环次数: 21次循环(1次循环8个小时),共168小时。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将试样置于精度为2的可恒温的高低温循环箱里。按图8所示的温度变换曲线,从室温23恒温1小时后匀速升温1小时到Ta温度,在Ta恒温1小时后,匀速降温1小时到23,恒温1小时,再继续匀速降温1小时到Tb,在Tb恒温1小时后,再匀速升温到室温23,一个循环结束。持续21个循环共168小时。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2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2 c的要求。图2 温度变换曲线图4.2.7湿热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湿热测量:a) 条件温度:75;相对湿度:95;持续时间:168h。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将试样置于温度精度为2,湿度精度为2%的恒温恒湿箱里。将试样的两端分别接入光源和光功率计,按要求设定温度和湿度。保持恒温恒湿168小时,每6小时记录一次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在线记录数据变化)。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2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样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2 d的要求。4.2.8可重复组装性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可重复组装性测量:a) 条件组装次数:5。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开启已组装的光纤现场连接器试样,按照组装程序重新制作光纤端面,重新组装连接器,连续组装5次,每次组装完成后,需要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 a的要求。4.2.9振动(正弦)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振动测量:a) 条件频率范围:10-50Hz;扫频要求:每分钟45次;振幅:1.5mm单振幅;持续时间:X、Y、Z三个方向,各2小时。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将试样固定在专用的振动台上,以一个振幅为1.5mm,连续扫频范围10-50Hz,扫频次数每分钟45次,在X、Y、Z三个方向分别振动2小时,振动结束后,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 b的要求。4.2.10跌落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跌落测量:a) 条件跌落高度:距离试样头部1.5m的位置;跌落次数:8次;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将光纤现场连接器试样的头部带上保护防尘帽;在距离试样头部1.5m的位置固定尾部的光缆或光纤,将试样拉至水平位置;释放试样,让其自由落下撞击到混凝土硬物的垂直平面上,重复跌落过程8次;清洁试样后,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 c的要求。图3 跌落试验图4.2.11重复性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重复性测量:a) 条件插拔次数:10。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的试验装置如图4所示,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座的试验装置如图5所示。将试样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予以插入和拔出,每一次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共插拔10次,记录10次数据。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 d的要求。4.2.12机械耐久性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机械耐久性测量:a) 条件插拔次数:500。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头的试验装置如图4所示,光纤现场连接器插座的试验装置如图5所示。将试样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予以插入和拔出,每10次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共插拔500次,记录50次数据。c) 试验后的情况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变化量、回波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 e的要求。4.2.13抗拉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光纤现场连接器的抗拉测量:a) 条件负荷重量:光纤型光纤现场连接器负荷为4N;光缆型光纤现场连接器负荷为20N;负荷时间:2分钟;施加负荷点离光纤现场连接器的距离:L2228cm。b) 程序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如图8所示连接好试样,对试样施加负荷,持续2分钟,取下试样,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经济模型与退役电池检测标准统一化研究
- 2025-2030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安全监测与残值评估模型构建
- 2025-2030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商业模式与政策支持导向研究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与经济性测算深度分析报告
- 小学三年级语文综合测试提纲
- 机关单位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 建筑项目验收步骤与流程指南
- 胸腔穿刺术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
-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内控实务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案及素材
- 中医治颈椎病共80张课件
- 产品技术规格书模板
- 幼儿园绘本故事:《排队喽》 课件
- 颈脊髓损伤患者护理查房PPT
- 增员及邀约话术2-2课件
- 会计凭证考试试题
-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高中英语 选必B1 Unit2 Onwards and upwards 第4课时-Developing ideas 课件
- 重量法测定矿物质原始记录
- 自采商品管理流程
- 第2章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