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_第1页
一个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_第2页
一个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_第3页
一个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_第4页
一个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A 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某煤矿 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BB 煤矿设计研究院 二 八年十二月十日 AA 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某煤矿 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核定资质单位负责人 核定资质单位项目负责人 BB 煤矿设计研究院 二 八年十二月十日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1 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 法规 规范和技术标准 2 第三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4 第四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4 第二章 矿井基本概况 6 第一节 自然属性 6 第二节 矿井建设情况 8 第三节 矿井生产现状 8 第三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查计算 12 第一节 资源储量核查 12 第二节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13 第三节 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14 第四节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15 第五节 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17 第六节 井下运输生产能力核定 20 第七节 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核定 22 第八节 通风系统能力核定 28 第九节 地面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 36 第十节 压风 灭尘 瓦斯抽排 通讯等系统核查情况 37 第十一节 安全程度 监测监控等核查情况 43 第四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 44 第一节 各环节能力核定结果分析 44 第二节 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45 第三节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 45 第五章 存在问题与建议 46 第一节 各生系统 环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46 第二节 建议采取的整改措施 46 1 1 附表 附表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表 表 1 13 2 2 附件 附件 采矿许可证 煤炭生产许可证 安全生产许可证 工商营业执 照 年度安全评价结论意见 核定生产能力合同书 提供资料承诺 书 上一年度矿井资源储量报表 3 3 依据资料 依据资料 矿井通风系统测定的资料 主要设备测定资料 煤矿重大技术改 造或改扩建批复或核准文件 其他相关文件 4 4 附图 附图 井上下对照图 采掘工程平面图 矿井通风系统图 矿井运输 系统图 矿井排水系统图 矿井供电系统图 地面生产系统图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近年来 AA 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某煤矿不断改善装备条件 大力开 展煤炭开采核心技术创新和矿井生产系统技术改造 矿井生产的集约化程 度显著增强 矿井实际生产能力比原核定能力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为了 进一步加强对矿井生产能力的管理 规范煤矿生产行为 促进安全生产 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 根据 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 国家发改委 2006 819 号文 关于对 AA 煤业集团公司重新核定矿井生产能力请示 的批复 煤发 2008 56 号文 要求 某煤矿生产能力需要重新核定 BB 煤矿设计研究院受 AA 煤集团公司委托 于 2006 年 10 月 20 日至 12 月 10 日对某煤矿进行了生产能力复核工作 接受煤矿委托后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领导小组 并以院各相关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项目组 项目组认真学 习了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相关文件 技术政策 制定了核定大纲 编制了核定 流程和作业规程 我院生产能力核定人员与 AA 煤集团公司某煤矿有关人员 召开了核定工作会议 向矿方介绍核定的程序 过程 方法 以及需要矿方 提供的有关原始资料 同时听取矿方生产工艺 设备 产量 生产组织 安 全管理等情况的介绍 在对矿井的基本情况了解掌握后 按照 煤矿生产能 力核定标准 的要求 分组随同矿方技术及管理人员 深入煤矿井下生产现 场和地面生产系统现场 对矿井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主井提升系统 副井 提升系统 井下排水系统 供电系统 井下运输系统 采掘系统 通风系统 地面生产系统等进行详细了解和有关数据的实地测试和采集 在此基础上 对收集的数据 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 经过认真细致的计算后 编制 审核 修改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对该矿的生产能力做出了核定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程序见图 1 1 所示 图 1 1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程序 第二节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 法规 规范和技术标准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 法规 规范和技术标准 一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主要依据一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主要依据 一 煤炭法 矿产资源法 安全生产法 矿山安全法 等有关 法律 法规 二 煤矿安全规程 2006 年版 选煤厂安全规程 AQ1O1O 2005 三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和 国务院关于 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有关煤炭产业政策 四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0215 2005 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 范 GB50359 2005 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发改 现 场 测 试 收 集 资 料 学 习 文 件 业 务 培 训 编 写 报 告 审 核 修 改 报 告 提 交 报 告 软 件 开 发 运行 2004 2544 号文 六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 局关于印发 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 和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标准 的通知 发改运行 2006 819 号 七 关于开展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的通知 发改运行 2006 1019 号 八 关于规范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和严格控制超核定能力生产的紧急通知 发改运行 2005 1091 号 九 采用或参考了在煤炭生产建设的实践中经实测 统计 分析和总 结 并已取得合法依据的有关技术参数 十 其他法律 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原则二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原则 1 以矿井原设计能力或核定能力为基础 对各主要生产环节进行实 地测定 科学计算 综合平衡后确定 2 以煤矿最薄弱的生产系统能力作为矿井最终的核定生产能力 核 定矿井不考虑外部运输 市场销售条件的限制 3 矿井核定能力为年度生产能力 年工作日按 330 天 每天工作时 间为 16 小时 主井提升系统提升时间可按 18 小时 日计算 4 矿井核定能力档次划分为 30 万 t a 以下煤矿以 1 万吨为档次 30 90 万 t a 煤矿以 3 万吨为档次 90 600 万 t a 煤矿以 5 万吨为档次 600 万 t a 以上煤矿以 10 万吨为档次 生产能力核定结果不在标准档次的 按就近下靠原则确定 不实行四舍五入原则 5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科学管理 贯彻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方针 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 健康发展 6 坚持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择准确 合理 可靠的参数 做到依据充足 来源可靠 结论正确 第三节第三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根据某煤矿提供的地质资料 截至 2009 年底 该矿剩余可采储量为 18698 4 万 t 按本次核定的生产能力计算 矿井剩余服务年限为 66 8a 又 根据煤矿各个生产系统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为限定条件 矿井压风 灭火 通讯 监测 监控等系统能力和地面运输能力 煤与瓦斯突出抽排能力等作 为参考依据 其矿井的核定生产能力结果为 主井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 203 26 万 t a 副井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 244 4 万 t a 井下排水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 360 万 t a 供电生产能力核定为 230 26 万 t a 井下运输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 264 万 t a 采掘生产能力核定为 212 66 万 t a 通风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 254 13 万 t a 地面生产能力核定为 249 3 万 t a 第四节第四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 规定 以煤矿各生产系统 环节 中的最低 能力为煤矿综合生产能力 某煤矿主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最低 为 202 85 万 t a 按就近下靠档次的原则 确定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 200 万 t a 一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主要系统环节一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主要系统环节 按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 煤矿 生产能力管理办法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 和 煤矿生产能 力核定标准 的通知 发改运行 2006 819 号 的要求 项目组对 AA 煤集 团公司某煤矿的生产能力核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对煤矿矿井资源储量 及服务年限进行了认真核查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副井提升系统 能力核定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井下运输 系统能力核定 采掘工作面能力核定 通风系统能力核定 地面生 产系统能力核定等 并以该矿瓦斯抽排能力等作为依据 核定其能力应当 满足煤矿核定生产能力需要 以最薄弱的生产系统能力为最终核定生产能 力 二 核定的条件二 核定的条件 根据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 第二条规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必备 的四项条件 项目组对该矿的采矿许可证 安全生产许可证 煤炭生产许 可证和营业执照进行了认真地审查和核对 并对该矿是否有健全的生产 技术 安全管理机构及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 是否有完善的生产 技术 安全管理制度 各生产系统及安全监控系统运转是否正常等条件进行了认 真的了解和审查 项目组认为 该矿的证件齐全 合法有效 具备煤矿正 常生产最基本的条件 各项管理机构 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系统运转正常 符合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 的条件 三 核定的系统生产能力结果核定的系统生产能力结果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 规定 以煤矿各生产系统 环节 中的最低 能力为煤矿综合生产能力 某煤矿主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最低 为 202 85 万 t a 按就近下靠档次的原则 确定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 200 万 t a 第二章 矿井基本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属性自然属性 一 基本情况 一一 地地理理位位置置及及交交通通 某煤矿位于 境内 井田地理位置 北纬 31 40 31 43 东 经 102 52 102 53 距 市 150 公里 距 市 80 公里 矿内公路 与省道 309 国道 109 线及丹拉高速公路相接 并有支线通过矿区 交通 非常便利 二二 企企业业性性质质 某煤矿隶属 AA 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企业 二 井田境界 面积 相邻关系 井田位置位于 AA 矿区的中部 边界范围 主井井口坐标X 4064384 07Y 18492507 03Z 1640 井田面积21 0375Km2 相邻矿井关系 三 井田地质 井田地质情况 某井田由几组向斜 背斜组成较宽缓的褶皱 或不完整的复式向斜 构造 构造 线方向为北 60 70 西转近东 西 平面上呈 S 形 井田从剖面上看为一 楔形上升的条带状地质体 地 层中生界 新生界 含煤地层中下侏罗统 地质构造复杂 四 煤层基本特征 煤层层数3煤层厚度平均 22 5m 矿井可采储量18698 4 万 t主要煤种不粘结及弱粘结煤 煤质 灰分 1 煤层 17 22 2 煤层 23 61 3 煤层 24 45 煤质 硫分 1 煤层 0 51 2 煤层 0 51 3 煤层 0 23 煤层赋存状况煤层结构复杂 赋存条件差 五 煤层赋存情况 煤 层 编 号 最大 厚度 m 最小 厚度 m 平均 厚度 m 层间距 m 煤层倾 角 度 直接顶老顶 直 接 底 煤层 稳定 性 顶底板 完整性 137 780 2313 081 41 砂质泥岩 粉砂岩 粗砂岩 泥质细粉 砂岩 细 中砾砂岩 较稳 定 较差 较好 40 5 2 13 2 214 370 233 844 33粉砂岩 细中砾 砂岩 粉砂岩 不稳 定 较差 315 630 295 58 40 1 6 8 19 98 1 30 粗粒砂岩 粉细砂岩 中粗 砂岩 粉砂岩较稳 定 较好 六 开采技术条件 CH4绝对涌出量 m3 min 37 44 包括抽放量 CH4相对涌出量 m3 t 29 06 包括抽放量 矿井瓦斯等级煤与瓦斯突出瓦斯抽放量 万 m3 a 1600 煤与瓦斯突出日期1987年8月9日 煤与瓦斯突出 批准日期 1989 年 12 月 14 日 煤层瓦斯含量9 22 10 17m3 t煤尘爆炸性具有爆炸性 煤层自燃倾向性易自燃煤煤尘爆炸指数 29 25 自然发火期最短发火期 冲击地压有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类 矿井最大涌水量277 m3 h矿井正常涌水量150m3 h 水文地质情况简单地表水季节性沙河穿过 第二节第二节 矿井建设情况矿井建设情况 某煤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是 AA 煤集团公司的骨干矿井 属国家 九五 期间 100 座高产高效重点建设矿井之一 井田走向长 8 5km 倾 斜宽 2 5km 矿井地质储量 3 64 亿吨 工业储量 3 25 亿吨 矿井设计生 产能力 150 万 t a 服务年限为 105 年 1975 年 9 月按 四边 边勘探 边设计 边建设 边生产 方式简易上马 由 煤炭第一工程处承建 1989 年 12 月竣工投产 自矿井投产以来 经历了分层炮采 高档普采 综合机械化采煤 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改革及锚网索喷巷道支护技术改革 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等 煤炭生产规模由 12 万 t a 逐年递增 到 2004 年达 154 5 万 t a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基本形成 一井两区 一区一面 集约化生产格局 该矿井生产的 3 是低灰 低硫 低磷 高发热量的优质 动力用煤 煤层埋藏较深 开采史较短 目前采用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 采煤法 矿井生产采区为西一采区 其接续的西二采区系统已基本形成 首采面正在安装阶段 东一采区正在准备建设中 设计时间1971 设计单位BB 煤矿设计研究院 立项时间1971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煤炭工业部建设时间1975 年 9 月 投产时间1989 年 12 月设计生产能力150 万吨 原批准的核定生产能力150 万吨改造设计生产能力 改造立项时间改造批准时间 改造批准单位改造建设时间 改造完成时间投产验收情况 第三节第三节 矿井生产现状矿井生产现状 一 主要生产系统 1 主井提升 提升机一台 型号 4 4 电动机功率 2100kW 西德 AEG 公司生产 1978 年 12 月出厂 立井双箕斗提升 提升高度 630m 2 副井提升 提升机一台 型号 JKM 2 8 4 洛阳矿山机械厂生产 双电动 机驱动 电动机功率 2 630kW 1978 年 12 月出厂 立井一对双层 4 车 4 绳罐笼提升 提升高度 570 米 3 矿井排水系统 采用一级排水 主泵房设在 1070 水平井底车场 450D60 10 水泵 3 台 各配用 1120kW 电动机 其中 1 台工作 2 台备用 沿副井井筒安装 273mm 排水管路 2 趟 1 趟工作 1 趟备用 排水高度约 600m 配用水 仓容量为 3550m3 1070 水平西一采区下部车场设辅助泵房 安装 6GD 67 10 泵两台 一级排水至南风井灌浆水池 用作矿井循环用水泵 排水 高度约 603m 4 供电系统 地面变电所由黑水变电所供电 进线 35kV 出线 6kV 变电所内安装 2 台主变压器 型号分别为 SFZL 10000 35 6kV 和 SFZL 8000 35 6kV 其 中一台工作 一台备用 承担全矿的用电负荷 井下供电用 5 条电缆供给井下中央变电所 再由中央变电所供采区变 电所 5 井下运输系统 采掘出煤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 辅助运输采用 2 5t 蓄电池电动机车 牵引 1t 固定矿车运输 6 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 中央边界混合抽出式通风 位于井田中央的主 副井筒进风 北风井及位于井田边界的南风井一 二号斜井回风 北风井 配备 G4 73 11 229 5D 通风机 2 台 1 台运转 1 台备用 配套电动机 型号 TD118 49 10 额定功率 800kW 风量 155m3 s 9300m3 min 负压 4 018kPa 南风井配备主扇型号为 FBCDZ 8 30B 2 500kW 对旋轴流式 通风机 2 台 1 台运转 1 台备用 额定风量 70 165m3 s 负压 7115 1 02kPa 配套电动机型号 YBF35L2 8 电动机功率 2 200kW 7 地面生产系统 煤炭用胶带输送机运至选煤楼集中分选后 储存在装车仓或储煤场 装列车或汽车外运 8 压风 灭尘 瓦斯抽排 通讯系统 1 压风 矿井在地面压风机站安装三台 5L 40 8 型活塞式压风机 配有 2m3储气罐三个 采用开启式循环冷却系统 主管路为直径 180mm 的 无缝钢管 从地面敷设到井下各采掘工作面 2 灭火 矿井建有黄泥灌浆防灭火系统和注氮防灭火系统 用管路 经送到井下 然后引入工作面采空区进行防灭火 降尘 矿井采掘进工作面各用水点 打钻用水 防尘洒水 喷雾和净 化水幕用水均使用井下水 其存水量分别为 600m3和 400m3 矿井运输 回 风大巷 掘进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两道洒水管路按规定安装到位 净化喷 雾 转载点有喷雾降尘装置 对采煤工作面进行了煤层注水 3 瓦斯抽排 矿井永久抽放系统为 2 台 SKA 420 型水环式真空泵 抽放系统主管路和干管路分别为 325mm 和 273mm 抽放瓦斯纯流量 23 26m3 min 年抽放瓦斯量 1400 万 m3以上 4 通讯 矿井通讯系统采用先进的 HXDX 通讯系统 电脑值班 自 动拨叫 9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安装 KJ 95 集中监测系统 人员跟踪定位系统和工业电视监视系 统 并配齐各类传感器 断电仪 摄像头 三套安全保障系统都接入了公 司局域网 二 开拓方式 生产采区 采掘工艺 顶板管理方法及近3 年生 产任务完成情况和煤炭资源回收率 三 今后三年的生产接续安排 年 份2009 年2010 年2011 年 生产能力 万 t a 200200200 开拓方式 竖井单水平生产采区个数 二个 掘进方式 综掘 炮掘掘进工作面个数 4 个 采煤方式 走向长壁主要落煤方式 综采放顶 采煤方法 综采放顶煤采煤工作面个数 2 个 提升方式 箕斗运输方式 皮带 蓄电式机车 通风方式 中央并列与中央边界混合式通风方法 抽出式 支护形式 锚网索喷反风方式 通风机反转反风 顶板处理方法 全部垮落法工作面回采方式后退式 供电方式双回路工作面采高2 5m 近几年生产 完成情况 2005 年 160 万 t 2006 年 143 万 t 2007 年 153 万 t 煤炭资源回收率 采区回采率 2005 年 76 5 2006 年 76 6 2007 年 76 2 第三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查计算 第一节第一节 资源储量核查资源储量核查 一 资源储量核查 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 某煤矿累计探明储量 30702 8 万 t 剩余保有 储量 26951 2 万 t 可采储量 18698 4 万 t 采区回采率 76 0 累计损失储 量 579 5 万 t 二 资源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及原因 1 1987 年某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批准 A B C 级储量为 36364 万吨 2 批准矿井设计利用储量 36364 万吨 无远景储量 3 矿井设计永久煤柱 2139 3 万吨 无 三下 压煤 截止 2005 年 底 矿井储量变动为 煤司发 1990 003 号文批准井田边界重新划分减少储量 1700 5 万吨 煤司发 1990 004 号文批准井田 F1 2断层组构造影响带内因地 质条件复杂 煤层无法开采 转出储量 表外储量 3845 万吨 目前已开 采表外储量 93 4 万吨 另外建井地质报告增加储量 180 万吨 煤局生发 1999 288 号文批准井田边界重新界定转出储量 2184 6 万吨 划归另外某个煤矿 4 截止 2007 年底 矿井累计动用储量 1956 1 万吨 采出煤量 1376 6 万吨 开采损失 579 5 万吨 三 矿井剩余服务年限 式中 a 服务年限 a G 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可采储量 18698 4 万 t A 本次核定生产能力 200 万 t a kB 储量备用系数 取值 1 4 经核查 该矿以设计生产能力 200 万 t a 计算 矿井剩余服务年限 66 8a 第二节第二节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一 概况 矿井主井提升为立井 188t 双箕斗提升 提升高度 630m 承担煤炭提升 任务 系统设备 设施配套完整 保护装置完善 运转正常 设备技术档案 齐全 各种运行 维护 检查 事故记录完备 每日强制性检查和维护时间 达到 4h 提升机型号 4 4 生产厂家 西德 AEG 公司 出厂日期 1978 年 12 月 滚筒直径 宽度 4 1 56 设计提升最大速度 Vm 10m s 一次循 环时间实测 149 7S 电动机型号 GLC8165 79 16 功率 Pe 2100kW 厂家 西德 AEG 公司 出 厂日期 1978 年 12 月 电控配套西德 AEG 公司可控硅整流直流电控系统 二 计算过程及结果 203 26 万 t a Tkk kPtb A M 21 4 10 3600 7 14915 1 1 110 11818330 3600 4 式中 A 主井提升能力 万 t a 18698 4 66 8 1 4 200 B G aa kA B 年工作日 330d t 日提升时间 18h PM 每次提升煤炭量 18t 次 K 装满系数 k 1 立井提升 K1 提升不均匀系数 K1 1 1 井下有缓冲仓 K2 提升设备能力富余系数 K2 1 15 取 1 1 I 2 间 T 提升一次循环时间 149 7S 次 取现场实际值 通过计算主井的提升能力核定为 203 26 万 t a 第三节第三节 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一 概况 矿井副井采用一对双层 4 车 4 绳罐笼提升 担负提升矸石 材料和人 员的任务 提升高度 570 米 系统设备 设施配套完整 保护装置完善 运转正常 技术档案齐全 各种运行 维护 检查 事故记录完备 每日 强制性检查和维护时间达到 4h 提升机型号 JKM 2 8 4 厂家 洛阳矿山机械厂 出厂日期 1978 年 12 月 滚筒直径 宽度 2 8 1 25m 提升最大速度 10m s 电动机型号 功率 2 630kW 电动机厂家 东方电动机厂 出厂日 期 1978 年 12 月 罐笼层数 2 层 每层矿车数 2 辆 矿车规格 1t 提升矸石 材料和其他材料的一次循环时间分别为 103s 103s 159s 原设计出矸率为 5 实测出矸率为 4 8 二 计算过程及结果 C C G G QR T P M T P R TDT A 4 10 36005 3330 244 4 万 t a 2 1 301 5 2 3 301 5 10 1598216036005 3330 4 式中 A 副井提升能力 万 t a R 出矸率 矸石与产煤量的重量比 5 PG 每次提矸石重量 t 次 实测 PG 3 2 TG 提矸一次循环时间 s 次 实测 TG 103s M 吨煤用材料比重 M 5 PC 每次提升材料重量 t 次 PC 1 2 TC 每次提升材料循环时间 s 次 实测 TC 103s D 下放其他材料次数 D 8 次 班 TQ 下放其他材料每次循环时间 s 次 实测 TQ 159s TR 每班人员上下井总时间 s 班 实测 TR 2160s 通过计算副井提升能力核定为 244 4 万 t a 第四节第四节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一 概况 矿井排水系统完善 采用一级排水 中央水泵房安装 450D60 10 水 泵 3 台 配用 1120kW 电动机 其中 1 台工作 1 台备用 1 台检修 沿副井 井筒安装 273mm 排水管路 2 趟 1 趟工作 1 趟备用 排水高度 600m 小时排水能力 450m3 h 1070 水平西一采区下部车场设西下辅助泵房 安装 6GD 67 10 泵两 台 一级排水至南风井灌浆水池 用作矿井循环用水泵 沿南风井一号斜 井井筒安装 219mm 排水管路 1 趟 排水高度 603m 小时排水能力 150m3 h 生产期间的实际正常涌水量 140m3 h 矿井最大涌水量 253m3 h 上一 年度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正常涌水量为 1 1m3 t 最大涌水量 1 52m3 t 矿井水仓总容量为 3550m3 排水管理维护制度健全 各种运行 维护 检查 事故记录完备 二 计算过程及结果 1 校验水泵能否 20h 内排出 24h 的正常涌水和最大涌水量 中央 西下各 1 台泵工作 20h 排水量 1 450 150 20 12000m3 正常涌水时 24h 的涌水量 140 24 3360m3 12000m3 最大涌水时 24h 的涌水量 253 24 6072m3 12000m3 以上计算表明 中央 西下各 1 台泵 1 趟管路工作 备用水泵 2 台 管路 1 趟未投入 20h 能排除矿井 24h 的正常涌水量或最大涌水量 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 的要求 2 水仓容量校验 由于矿井正常涌水量 Qn 140m3 h 小于 1000m3 h 水仓容量应符合 V 8Qn 8 140 1120m3 而水仓容量 V 3550m3 满足 煤矿安全规程 要求 3 矿井正常涌水量排水能力 360 万 t a n n P A 4 n2n1 10 BB 20 330 1 110000 150450 20 330 式中 An 排正常涌水时的能力 万 t a Bn1 Bn2一分别为中央 西下工作水泵小时排水能力 Pn 上一年度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正常涌水量 1 1m3 t 4 矿井最大排水能力 445 92 万 t a m m P A 4 m2m1 10 BB 20 330 52 1 10000 1504502 20 330 Am 排最大涌水时的能力 万 t a Bm1 Bm2 中央 西下工作水泵加备用水泵的小时排水能力 为 2 450 150 1050m3 h Pm 上一年度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 1 52m3 t 通过以上校验和计算 矿井的排水系统符合规程要求 取计算结果的较 小值 确定矿井排水系统核定能力为 360 万 t a 第五节第五节 供电系统能力核定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一 概况 该矿地面设 35kV 变电所 水电处管理 一座 变电所内安装主变压 器 2 台 平时工作的一台型号为 SFZL 10000 35 6kV 10000kVA 备用的 一台型号为 SFZL 8000 35 6kV 8000kVA 给全矿井的全部用电负荷供电 双回路 35kV 电源线路引自黑水 110 35kV 变电所 架空线路的型号为 LGJ 120 型 长度 5 3km 井下供电 从 35kV 变电所引出五路电缆 沿副井井筒敷设入井 三 路 ZLQD120 6000 3 120 型铠装电缆并列运行 两路 YJV42 6 10 3 185 型橡套电缆备用 每路长均为 1100m 入井 6kV 电源供至井底车场中央变 电所 再由中央变电所向西下 西上两个采区变电所供电 中央变电所向 西下变电所电缆为 ZLQD120 6000 3 120 铠装电缆 长度 1600m 向西上 变电所电缆为 ZLQD120 6000 3 95 铠装电缆 2060m 双回路供电 矿井设 备总容量为 9165kW 运行设备总容量 8850kW 井下最大涌水时的用电容 量为 5900kW 上年度矿井总耗电量 26411625 kWh 矿井综合电耗 16 51kWh t 该矿供电系统合理 设备 设施及保护装置完善 技术性能 符合规定要求 运行正常 供电系统技术档案齐全 各种运行 维护 检 查 事故记录完备 管理维护制度健全 二 计算过程及结果 一 电源线路安全载流量及压降校核 1 全井计算电流为 Ij 162 21A 9 0353 8850 线路 LGJ 120 允许载流量 环境温度 25 C 时为 380A 查表 考虑 环境温度 40 C 时温度校正系数 0 81 则 Ix 380 0 81 307 8 A 162 21A 2 线路压降校核 LGJ 120 线路单位负荷矩时电压损失百分数 当 0 9 时为 cos 0 0378 Mw km 查表 计算电压降为 Ux Px Lx Kx 8 85 5 3 0 0378 1 773 5 符合要求 式中 Pg1 中央变电所负荷 8 85Mw Lg1 中央变电所电缆长度 5 3km Kg1 0 0378 二 下井电缆安全载流量及压降校核 1 井下负荷计算电流为 Ij 709 68A 8 063 5900 三路并列运行的 ZLQD120 6000 3 120 型铠装电缆 单回路允许载 流量为 285A 查表 环境温度 25 备用的 2 路 YJV42 6 10 3 185 型 橡套电缆 单回路允许载流量为 504A 查表 环境温度 25 运行的 3 路 考虑电缆温度升至 40 时的载流量校正系数 0 853 工作电缆允许载 流量为 Ip 3 285 0 853 729 3A 709 68A 入井电缆载流量符合要求 2 电缆压降校核 线路运行电压损失不得大于 5 ZLQD120 6000 3 120 铠装电缆单 位负荷矩时电压损失百分数为 0 622 MW km 0 8 时 查表 计算 cos 电缆压降为 Ug1 Pg1 Lg1 Kg1 5 9 3 1 1 0 622 1 35 5 符合 要求 式中 Pg1 中央变电所负荷 5 9MW Lg1 中央变电所电缆长度 1 1km Kg1 0 622 矿井井下实际用电负荷为 5 9MW 3 路电缆供电 校核电缆压降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三 35kV 电源供电能力 1 电源线路能力计算 523 4 万 t a 6 51110 16367 16330 10 16330 44W P A 式中 A 电源线路的折算能力 万 t a P 线路合理 允许的供电容量 当线路载流量为 300A 时 P 300 35 0 9 16367kW3 W 矿井吨煤综合电耗 16 51kWh t 2 主变压器能力计算 287 83 万 t a W S A 4 10 16330 6 51110 9 010000 16330 4 式中 A 变压器的折算能力 万 t a S 工作变压器容量 10000kVA 为全矿井的功率因数 取 0 9 W 矿井吨煤综合电耗 16 51kWh t 备用变压器能力计算 330 16 230 26 万 t a W S A 4 10 16330 6 51110 9 08000 4 式中 A 变压器的折算能力 万 t a S 备用变压器容量 8000kVA 为全矿井的功率因数 取 0 9 W 矿井吨煤综合电耗 16 51kWh t 由以上计算 矿井电源线路 两台变压器和下井电缆符合规程要求 根据线路及变压器的能力 取其较小值确定矿井供电系统核定能力为 230 26 万 t a 第六节第六节 井下运输生产能力核定井下运输生产能力核定 井下原煤运输系统为 1308 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与 1112 综采工作面运 输顺槽煤流共同进入 下运皮带机 一号石门带式运输机 主运输大巷带 式运输机 井底集中千吨煤仓 仓下给煤机 18 吨箕斗 地面 各环节设备参数及能力核定如下 1 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 带式输送机型号 DSP1063 125 运输长度 1300m 运输能力 600t h 电动机功率 125kW A额 330 16 600 1 2 104 264 万 t a A算 330 330 万 t a 1 4 2 10 k tCvBk 2 299 2 110 1685 021400 4 式中 A额 运输机额定能力 万 t a A算 运输机计算能力 万 t a K 输送机负载断面系数 400 B 输送机带宽 1m V 输送机带速 2 0m s 松散煤容积 0 85t m3 C 输送机倾角系数 平巷为 1 T 日提升时间 16h k1 运输不均匀系数 1 2 2 一号运输石门 胶带输送机型号 DSP1063 125 运输长度 890m 电动机功率 125kW 运输能力 600t h A额 330 16 600 1 2 104 264 万 t a A算 330 330 万 t a 1 4 2 10 k tCvBk 2 299 2 110 1685 021400 4 参数选择形式同上 3 主运输大巷 胶带输送机型号 DP1063 125 运输长度 890m 电动机功率 125kW 运输能力 600t h A额 330 16 600 1 2 104 264 万 t a A算 330 330 万 t a 1 4 2 10 k tCvBk 2 299 2 110 1685 021400 4 参数选择形式同上 4 主井井底煤仓 甲带给料机型号 GLD330 7 5 B 2 台交替运行 单台能力 2000 3300t h 单台电机功率 7 5kW A额 330 16 2000 1 1 2 104 880 万 t a 根据以上计算 运输顺槽 一号运输石门 主运输大巷运输能力均为 264 万 t a 因此 井下运输系统核定年运输能力为 264 万 t a 第七节第七节 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核定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核定 一 概况 某煤矿共有可采煤层 3 层 1 煤层平均厚度 13 08m 2 煤层平均厚度 3 84m 3 煤层平均厚度 5 58m 期末可采储量为 18698 4 万 t 其中 1 煤 层 13284 6 万 t 2 煤层 762 万 t 3 煤层 4651 8 万 t 矿井开拓方式 立 井单水平 采煤方法 综采放顶煤 矿井现有 2 个主要生产采区 1 个准备 采区 采煤队 2 个 掘进队 4 个 开拓队 2 个 生产采区为西一采区 是矿井首采区 可采煤层为 1 3 煤层 地质 构造复杂 采区北部为 F3断层和 2 号向斜 采区南部为 F1 2断层组构造影 响带 煤层呈单 向斜赋存 赋存条件差 煤层结构复杂 煤层顶板为复合 顶板 岩性为炭质泥岩 细粉砂岩 煤层底板为泥质粉砂岩 细粉砂岩 采区巷道布置 采用 1 3 煤层联合布置 采区中央在 3 煤层底板岩层中 布置轨道上山 运输机上山和专用回风上山 区段布置三条运输中巷 分 别掘上山联巷与工作面运输 回风顺槽联通 形成工作面生产系统 采区 设计生产能力为 90 万 t a 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目前采区内布置 1 个 采煤工作面 位于采区北部 开采 1 煤层 西二采区位于西一采区西部 可采煤层为 1 3 煤层 地质构造复杂 采区北部为 F3断层 采区南部为 F1 2断层组构造影响带 煤层呈单斜赋存 煤层结构复杂 赋存条件差 煤层顶板为复合顶板 炭质泥岩 细粉砂岩 煤层底板 泥质粉砂岩 细粉砂岩 采区巷道布置 采用 1 3 煤层联合 布置 在采区中央 3 煤层底板岩层中布置轨道上山 运输机上山和专用回 风上山 区内布置三个阶段水平 分别掘上山联巷与工作面运输 回风顺 槽联通 形成工作面生产系统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 90 万 t a 采用综采 放顶煤采煤法 采区内布置采煤工作面 1 个 位于采区西翼北部 开采 1 煤层 准备采区为东一采区 位于西一采区东部 采区南部被 F1 2断层组切 割 北部以 F3断层为界 区内煤层为 1 3 煤层 其中 1 煤层分布稳定 大部分可采 3 煤层为局部分布 赋存形态极不稳定 不可采 1 煤层呈 单斜赋存 煤层结构复杂 赋存条件差 煤层顶板 复合顶板 炭质泥岩 细粉砂岩 煤层底板 泥质粉砂岩 细粉砂岩 目前采区运输大巷正在开 拓 采区回风 运输 轨道上山开拓工程预计 2011 年 4 月底完成 采区 设计生产能力为 90 万 t a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矿井采掘 开队施工地点及工作面接续情况 综放一队现回采西一 1408 工作面 剩余走向 180m 剩余煤量 21 万吨 将于 2008 年 12 月底回 采结束 接续工作面为西二 4102 工作面 综放二队现回采西一 1412 工作 面 走向 1098m 煤量 91 万吨 采止于 2009 年 12 月底 接续工作面为西 一 1414 工作面 2011 年 6 月将组建综放三队 进入东一采区 102 工作面 回采 综掘一队和综掘四队现掘进西一采区 1414 工作面系统巷道 综掘 二队现在掘进西二采区 2401 工作面系统巷道 综掘三队现在掘进西二采 区 2404 工作面系统巷道 开拓一队现在掘进西二采区剩余工程 120m 轨道上山绞车房及通路开拓巷道 开拓二队现在掘进东一采区 4070 运输 大巷 2009 年底矿井组建开拓三队 2011 年 4 月底完成东一采区开拓工 程后 专业转换组建成综掘五队 二 计算过程及结果 前三年工作面产量 平均工作面长度 平均推进度以及平均工作面个 数分别见表 3 7 1 表 3 7 2 表 3 7 3 表 3 7 1 20052005 20072007 年度产量统计表年度产量统计表 单位 万 t 年度 200520062007 累计平均 全矿产量 160143153456152 回采产量 153 8137 7147 7438 9146 3 掘进产量 6 25 35 617 15 7 采掘比1 21 21 21 21 2 表 3 7 2 20052005 20072007 年度工作面平均长度及平均推进度表年度工作面平均长度及平均推进度表 单位 m 年度200520062007累计平均 工作面平均长度154154154154154 工作面推进度9208329002652884 表 3 7 3 20052005 20072007 年度工作面平均个数表年度工作面平均个数表 单位 个 年度200520062007累计平均 工作面个数1 711 561 624 891 63 一 前三年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 一 前三年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 1 计算回采工作面前 3 年的平均生产能力 Ac 10 4L T P N 10 4 154 542 10 75 1 63 146 3 万 t a 式中 Ac 采煤工作面平均生产能力 万 t a L 采煤工作面平均长度 154m T 采煤工作面平均年推进度 528m P 平均煤层生产能力 10 75t m2 N 采煤工作面平均个数 1 63 个 2 掘进工作面年掘进煤量 根据前 3 年掘进工作面的实际资料 计算掘进煤占回采煤量的比例和 年掘进煤量 89630 0 9 438 1 17 C J G G C 式中 C 掘进煤占回采煤量的比例 GJ 前 3 年掘进煤量总和 17 1 万 t GC 前 3 年回采煤量总和 438 9 万 t 平均年掘进煤量为 AJ Ac C 146 3 0 03896 5 7 万 t a 3 根据前 3 年的采煤工作面平均生产能力和掘进煤量计算前 3 年矿 井年平均采掘生产能力 A A AC AJ 1 C AC 1 0 03896 146 3 152 万 t a 前 3 年矿井年平均采掘生产能力为 152 万 t a 二 特殊情况下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的核定 二 特殊情况下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的核定 某煤矿保有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较大 但 受瓦斯和地质条件的限 制 某煤矿投产初期产量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 但随着综采放顶煤 开采技术的应用 矿井实际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2004 年矿井达到 150 万吨的设计生产能力 特别在近年来 矿井通过不断改进瓦斯抽采工 艺 采用大功率钻机施工煤巷密集型顺层抽放孔 使矿井的瓦斯抽放 率大大提高 煤层瓦斯含量大大降低 有效解决了瓦斯 超限影响 有 力配合了生产的发展 大断面巷道 大功率设备的使用 更为工作面增 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二 东一新采区先后开拓完成投入生产 将 使井下生产系统更趋简单化 因此该矿前 3 年采掘工作面生产情况不能 准确反映目前实际及今后的发展 矿井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根据该矿近 6 个月的产量和今后近三年采掘接替安排 按下列公式核定 1 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用下式计算 Ac 10 4L h r b n N c a 10 4 150 6 3 1 42 3 6 330 90 85 1 66 202 44 万 t a 式中 AC 采煤工作面平均生产能力 万 t a L 采煤工作面平均长度 150m h 采煤工作面煤层采放总高度 工作面为一 三层煤配采 取一 三层平均采放高度 6 3m r 原煤视密度 一 三层平均视密度 1 42t m3 b 采煤工作面日推进度 3 6m d n 年工作日数 330d N 正规循环作业系数 根据采煤设备技术性能 生产组织 和职工素质决定 取 90 c 工作面回采率 85 a 回采工作面平均个数 1 66 个 2 掘进工作面年掘进煤量计算 Aj 10 4rLiSi n i 1 10 4 1 42 12 6000 10 2 万 t a 式中 式中 Aj 掘进煤量 万 t a r 原煤视密度 t m3 Si i 巷道纯煤面积 m2 Si i 巷道年总长度 m 3 采掘工作面年生产能力 A Ac Aj 202 44 10 22 212 66 万 t a 根据计算 确定矿井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为 212 66 万 t a 三 按采掘接续条件校验核定生产能力 三 按采掘接续条件校验核定生产能力 表 7 1 后三年采煤工作面接续表后三年采煤工作面接续表 单位名称 工作面 编号 工作面可 采储量 万 t 接续起至日期 09 年计 划 万 t 10 年计 划 万 t 11 年计 划 万 t 7209 02 01 09 09 2572 10909 11 15 10 10 312089 4210 12 01 11 06 301032 6011 08 01 12 03 3136 综放一队 合计 929968 11208 09 25 09 12 31 100 9610 03 01 10 12 31942 3811 02 01 11 06 3038 2511 08 01 11 12 3125 综放二队 合计 1009465 23111 07 01 13 12 3161 综放三队 合计61 全矿总计 192193194 经校验 核定的生产能力符合矿井生产实际 第八节第八节 通风系统能力核定通风系统能力核定 一 通风概况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与中央分列混合抽出式通风方式 主 副井进风 北风井和南风井回风 北风井配备主扇为 G4 73 11NO29 5D 型主扇两台 额定风量为 155m3 s 9300m3 min 负压 4 018KPa 410mmH2O 电动机功率 800KW 南风井主扇为 FBCDZ 8 NO30B 2 500KW 对旋轴流式通风机 风量 110 380m3 s 6600 22800m3 min 负压 1 7 4 4KPa 173 4 448 8mmH2O 电动机功率 2 500KW 目前矿井总进 风量为 8592 m3 min 矿井总回风量为 8620m3 min 其中南风井回风量 6560m3 min 北风井回风量 2060m3 min 通风能力能够满足矿井供风需求 按规定进行了矿井反风演习试验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各生产水平和采区都实行分区通风 采区进风 回风贯穿整个采区 采掘面 爆破材料库及主要机电硐室均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合理 可靠 矿井等积孔 3 45m2 属通风容易时期 矿井目前通风设施共有 26 处 52 道正反向风门 主要风门正反向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