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doc_第1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doc_第2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doc_第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doc_第4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公共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 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性质: 各专业必修课 授课年级: 2007级 授课学期: 08-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所属教研室: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教师姓名: 赵嫦花 2008年9月 1 日课题名称第1讲:概述计划学时2 课时内容分析计算机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里程碑。掌握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本次课主要是对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应用领域、信息技术对现代社的影响等进行介绍。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本次课主要是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等的介绍,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信息素养的知识。重点及措施教学重点: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难点及措施无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从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引入,主要介绍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 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 电子管阶段 (1946-195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 晶体管阶段 (1955-1964) 3.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 4. 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三、计算机的分类 1. 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 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 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四、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 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 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 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 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 辅助工程 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 等 5. 嵌入式应用 6. 人工智能(AI)五、计算机与信息技术1、数据与信息2、信息技术概述3、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4、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思考题和习题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典型人物及其主要贡献。3、简述信息素养的含义。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2讲:计算机基础知识计划学时2 课时内容分析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组成部分,并在程序的控制之下实现自动工作。本次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重点及措施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难点及措施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教学方式讲授法、启发式、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 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 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2、存储器 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3、 I/O设备 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1)数据线 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2)地址线 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3)控制线 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三、数制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制是十进制,逢X进一就是X进制。四、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注: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分别以B、O和H结尾五、数制之间的转换 1. 二、八、十六(R)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位权相加法 2. 十进制和二、八、十六(R)进制之间的转换:整数部分:除基顺序取余;小数部分:乘基顺序取整法。 3.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间的相互转换:一位八进制数对应三位二进制数;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四位二进制数。 六、逻辑运算 非NOT、与AND(逻辑乘)、或OR(逻辑加)七、编码 用来表示特定信息的0、1符号的组合称为编码 1.ASCII码(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 七位二进制编码,可表示27即128个字符,分为控制代码和可打印代码,ASCII码字符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最高位置零。 2.BCD码 3.汉字编码(1)汉字基本字符型6763,一级汉字3755,二级汉字3008;(2)区位码 为汉字和国际上其他文字间交换信息而编制的国际标准 代码,由区号和位号两个字节组成;(3)汉字内码 带有汉字标识符的国标码(每个字节最高位为1),称为机器内部汉字代码,简称汉字内码;八、计算机中的数与数据略总结思考题和习题1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是什么?2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有哪两大部分组成?3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及各部件基本功能。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3讲:微型计算机系统计划学时 课时内容分析微型计算机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计算机,属于第4代计算机。本次课主要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CMOS设置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CMOS设置,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启动。重点及措施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难点及措施CMOS设置,使用CMOS模拟软件。教学方式讲授法、启发式、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认识PC机(了解主机箱的按钮Reset和Power等)二、PC机的内部结构(实物演示) 1.主板: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软盘驱动器 (1)分类:3.5“英寸(容量1.44MB)和5.25”英寸(容量1.2M) (2)软盘的构造 磁道、扇区、写保护 注:软盘一旦格式化,盘中存储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3.硬盘驱动器(450M-60G)(1)硬盘的接口标准(IDE接口和SCSI接口) (2)硬盘分区(对于高容量的硬盘可分成若干个逻辑驱动器) (3)特点 容量大、速度快、价格贵 4. 光盘 (650M) (1)CD(Compact Disc)小型光盘 (2)光盘类型:只读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可读写 光盘CD-RW三、中央处理器CPU 1.CPU的基本功能:取出和执行主存中的程序(通过指令实现) 2.CPU的指令系统 3.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即主频) 如Pentium II 466,700等四、内存 1.内存容量(关系计算机的整体运行速度) 存储器的基本单位是字节( Byte),一个字节由8位(Bit)二进制数组成,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存取速度以及快存和虚存 3.RAM和ROM CMOS (1)RAM 随机存储器,通常意义所指的内存,也叫主存储器,主要采用DRAM和SDRAM技术,特点:速度快,一旦掉电,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2)ROM 只读存储器,存储量部分程序,一是开机自检程序,二十基本输入输出程序 (3)CMOS 保存微机重要系统参数 五、输入与输出设备 1.键盘的使用(键盘的实例讲解和键盘的操作方法) 2.其他输入设备(如: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光笔和触摸屏等) 3.显示器 (1)显示器的分类:单显和彩显 (2)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横向点*纵向点) (3)显示卡(AGP显卡,颜色数) 注:在刷新频率达到75HZ时可消除闪烁现象 4.打印机 打印机的分类: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 5.其他输出设备 如:音响,录象机和投影仪等 6.数据传输 (1)数据传输是计算机与外部交换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 (2)信息交换的两种方式:模拟量和数字量 注:调制解调器是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化的电子设备六、PC机的启动 1. 启动的方式:冷启动和热启动(复位启动) 冷启动 加电启动计算机系统,相当于关机开机 热启动 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不运行自检程序,启动速度快,主要解决“死机”情况 2. 开关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打开主机电源。(关机相反)七、PC机的系统参数设置(即CMOS设置)八、磁盘操作系统DOS简介 1.DOS命令分类: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2.了解系统配置文件Config.sys 和自动批处理文件Autoexec.bat 3.了解盘符、路径的概念九、PC机的安全使用 1.PC机的工作环境 2.计算机病毒 (1)定义: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运行时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信息通道进行传播,以占用系统资源或造成其他危害为目的的程序或程序集合。 (2)特点: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传播性 (3) 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安装杀毒、防毒软件,格式化磁盘总结思考题和习题1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特点。2区别ROM、RAM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4讲:操作系统基础计划学时2 课时内容分析本章主要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分类和主要功能;重点讲述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例)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的操作基础(资源管理器、中文输入法、多媒体、磁盘管理、实用程序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发展的历史,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资源及文件等有关知识;资源管理器的组成及相关的操作方法:如建立文件和文件夹、复制、移动、改名、删除等;学会文件或文件夹的查找;学会使用“回收站”;熟练掌握鼠标的操作方法:如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掌握在Windows中使用DOS命令的方法,掌握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共享的方法,熟练掌握中文 Windows的一些常用系统设置方法。了解记事本、写字板、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的操作方法; 重点及措施Windows桌面;任务栏及其功能;窗口、对话框;菜单及有关菜单的约定;“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资源管理器”窗口;文件管理;中文输入法的使用。难点及措施资源管理器的操作方法;文件和文件夹、复制、移动、改名、删除、查找等操作;系统工具等的使用方法。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演示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引入介绍WINDOWS的主要特点包括:1、友好的图形界面2、多任务3、高效的即插即用4、多彩的多媒体功能5、强大的网络通讯功能6、丰富的附件工具7、程序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简单易行8、支持大容量内存9、兼容DOS程序新授1. Windows XP的安装2. 鼠标操作3. 启动和退出4. 桌面安排5. 程序和窗口6. 中文输入法介绍:输入法的选择1) 键盘:Ctrl+Shift2) 鼠标:单击任务栏上的输入法图标中文输入法状态工具条1) 各部分含义2) 软键盘及软键盘设置智能ABC输入法(音码)1) 单字的输入方法2) 词组、双字的输入方法:连续输入词语的拼音或者声母3) 例如:“培训” 输入peixun,pxun,peix,px 均可4) 三字词及以上:只需输入其声母即可5) 如:“计算机” 只需输入 jsj ,“电视机”,“录音机”6) 取消操作:ESC键7) 找字:+ - 8) 输入错误:退格键删除7、文件管理和资源管理器:资源管理器的组成及相关的操作方法:如建立文件和文件夹、复制、移动、改名、删除等;文件或文件夹的查找; “回收站”的使用;鼠标的操作方法:如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8、记事本、写字板、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的操作方法;画图程序的使用方法;办公用品工具、系统工具、多媒体工具和游戏程序的使用方法。9、Windows XP中使用DOS命令的方法及常用DOS命令的使用及Windows的一些常用系统设置方法总结思考题和习题1简述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2使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包括哪些基本操作?3如何选定文件和文件夹?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五讲 Word基本操作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本次课主要介绍Office和WPS的关系,Word基本操作、文件的排版。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办公自动化概念,了解WORD窗口的界面组成,了解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熟练掌握怎样启动和退出WORD窗口,熟练掌握WORD文件的基本操作,对文档内容的编辑;熟悉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如何设置特殊格式,熟悉表格的建立、编辑与修饰,熟悉插入并编辑剪贴画、图片、艺术字,熟悉插入和修饰自选图形、对象的组合。重点及措施1. 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表格的建立、编辑与修饰、插入并编辑剪贴画、图片、艺术字;2.Microsoft Office集成软件的功能和组成;3.Word文档管理:文件的建立、打开、保存、关闭;4.Word的基本文字编辑方法;5.Word的格式设置和排版。难点及措施1.查找、替换操作的用法;2.页眉、页脚的设置;3.边框和底纹设置。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演示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介绍办公自动化的作用和意义;2.介绍Microsoft Office集成软件的功能和组成以及WPS的功能和组成;3.讲授Word的基本操作:界面组成,文档管理(文件的建立、打开、保存、关闭);4.讲授Word的基本文字编辑方法:文字的输入、插入、修改、删除、撤消,文稿的浏览、正文的选取,移动、复制、文件合并,查找、替换等各种操作;5.利用Word进行正文的编辑:字体格式、段落格式、分页符的设置,页眉、页脚的设置,格式刷的使用,项目符号和编号设置,边框和底纹设置。思考题和习题1Word中有几种常见的文档视图?2.利用“格式”菜单中的“段落”可以进行哪些设置?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六讲 word高级应用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本次课主要介绍WORD的高级功能,包括表格制作和处理图形、长文档的处理技巧邮件合并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表格制作、处理的方法,能够对表格进行简单计算; 2.能够插入和链接对象,特别是文本框、图片、艺术字的插入和设置,以及基本图形的绘制和设置,了解公式编辑器的使用;3.掌握长文档的处理技巧及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4.了解宏的概念与基本操作。4.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操作。重点及措施1.制表和表格处理:生成表格,文本与表格相互转换,表格中输入文本,修改表格;2.图形处理:图形对象的绘制与插入,图片格式的设置与图文混排,文本特效的创建;3长文档的处理技巧及邮件合并等;4. 宏的基本操作。难点及措施1.表格的制作和处理;2.图片格式的设置与图文混排;3. 长文档的处理技巧及邮件合并。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演示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重点讲授表格的创建(多种方法),表格的编辑和格式设置,介绍利用表格进行简单计算;2.重点讲授图形对象的绘制与插入,图片格式的设置与图文混排,文本特效的创建,介绍公式编辑器的使用;3.讲授Word的高级功能的使用(样式、目录创建、修订功能、拼写与语法检查、打印设置等);4.表格设计:熟练掌握表格的输入、编辑、修饰操作,了解计算和统计等操作。5. 长文档的处理技巧:在大纲视图中工作、多级标题编号、目录的制作、索引的制作、插图的编号和交叉引用题注 、批注、修订等。6.邮件合并功能的打印设置的方法。思考题和习题1、表格中的数据计算有几种方法? 2、长文档处理技巧有哪些?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七、八讲:EXCEL基础及应用计划学时4 课时内容分析本次课主要介绍Excel的特点和功能、Excel基本操作等,包括边框和底纹的设置以及图表生成、Excel中函数和公式应用、条件格式设置、排序和分类汇总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掌握Excel的窗口组成;掌握在Excel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Excel中数据的排版方法;掌握Excel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以及图文高级混排;掌握在Excel中应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掌握条件格式设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功能和透视图表的应用。重点及措施Excel的窗口组成;在Excel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Excel中数据的排版方法;Excel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Excel中应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图表功能。难点及措施在Excel中进行文本编辑的方法;Excel中数据的排版方法;Excel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在Excel中应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图表功能。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演示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引入一、电子表格的功能制作数字报表,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等工作领域。二、特点1、表格存储容量大:16页工作表,216=65536行和28=256列组成2、单元格内容可以是公式,显示的是计算结果3、操作简单4、功能强大,具有表格、图表、图形、数据库的功能三、组成1、工作表2、图表和图形3、数据库4、宏 Excel中的一种编程语言四、 Excel的启动和退出五、窗口的组成1、窗口组成部分及作用2、几个概念工作簿 、工作表(页)、工作单元、当前页、表名(页名)、单元格六、常用工具图标1、标准工具栏(常用工具栏)略2、格式化工具栏略七、 操作对象的选取1、单元格的选取2、区域的选取:拖动法、Shift 键选取3、整行、整列、整页和不连续区域的选取4、单元格的区域的命名命名规则1) 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符2) 名称不能与单元格地址相同3) 名称中不能有空格4) 名称最多可以有255个字符八、活动页的选择注意:若干页被同时选择是,对一个页的操作变成同时若干个页的操作九、 公式的输入和拷贝1、公式的输入1、输入公式时必须以“=”开头2、单元格显示公式计算值,可以自动更新2、公式的复制1、单个单元格复制2、区域复制1) 拖动填充(右击拖动序列填充)2) 回车填充 游动边框的含义:粘贴板中依然有内容,可以继续粘贴,按ESC键取消操作。1、手工输入2、自动求和(1)激活输入公式的单元格(2)单击求和工具图标(3)核对求和地址十、 美化工作表1、改变行高和列宽1) 单行单列2) 多行多列3) 最适合的行高和列宽:格式/行/最适合的行高或双击列右边界2、改变字体和字号3、对齐方式1、合并及居中、撤销合并居中2、垂直居中 4、折行输入:Alt+Enter5、网格线和边框1、网格线的消隐:工具/选项网格线不被打印2、设置边框:格式/单元格/边框6、单元格的文字颜色和底纹颜色十一、单元格的显示格式1、常规格式1、11位以内的数(包括小数点)如实显示;2、超过11位的数四舍五入,太大或太小的数采用科学计数法;2、数值型数据的其他显示格式1、常用显示格式格式工具栏:货币符号、百分比、千分位、小数增一减一2、复杂的显示格式:格式/单元格/数字3、日期和时间的显示格式日期的输入格式a) 标准格式:2001-06-16 ,2001/06/16b) 其他格式时间格式c) 标准格式:15:00d) 其他格式十二、数据的保护和限制1、整个工作簿的保护保护文件:保存时设置密码a) 作用:防止他人未授权带开文件保护工作簿结构和窗口:工具/保护/保护工作簿b) 作用:禁止插入、删除工作表;禁止拆分工作窗口2、工作表的保护:工具/保护/工作表保护工作表中的内容、数据和方案,菜单中大多数命令失效3、区域或单元格的保护1、选定单元格或连续区域2、选择:格式/单元格/保护/锁定(默认)3、保护工作表4、设置数据输入有效范围1、选定限制区域2、选择:数据/有效数据十三、怎样用好公式1、 数据类型及其运算(略)2、 地址类型和公式的复制与移动1)单元的地址类型a)相对地址描述的是公式所在单元位置与公式中被引用的单元位置的相对关系,公式复制时,相对关系不变。b)绝对地址c)混合型地址d)A1型和R1C1型地址(略)2)引用其他页中的数据SHEET1!A1SHEET1!A1:C53)不连续地址的表示方法,以逗号分隔例如:SUM(A1,B2,C3)3、函数一、函数向导二、常用函数Rank if sum average 等函数的应用十四、条件格式、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图表功能(操作演示)十五、图表创建与编辑1、 创建图表四个步骤1) 选定图表类型2) 选择数据源3) 设置图表选项4) 图表位置2、 图表的修改1)改变图表的大小和位置2)改变图表的其他成分a)改变图表的类型、数据源:图表/图表类型.b)改变图表的格式:标题、绘图区格式c)快捷菜单:在相应的图表位置右击鼠标思考题和习题1、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之间有何关系?2、什么是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九讲 PPT制作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PPT(Powerpoint)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套件中的组件,它可以快速地制作出含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对象,使这些对象具有动画效果。由于它的强大功能和易用性,PPT广泛用于教学、讲座和销售演示中。本次课主要介绍PPT的制作方法。会更改幻灯片背景颜色、过渡背景.2.会添加或更改幻灯片的背景图案3.会添加或更改幻灯片的背景纹理4.会添加或更改幻灯片的背景图片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新建幻灯片的几种方法;2.掌握超级链接的定义方法、声音、影片、FLASH动画的插入方法、对象自定义动画的设定、幻灯片设计模版和版式、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使用、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定方法、幻灯片的背景设置及配色方案、母版的设计; 3.理解模版和母版的区别。重点及措施掌握超级链接的定义方法、声音、影片、FLASH动画的插入方法、对象自定义动画的设定、幻灯片设计模版和版式、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使用、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定方法、幻灯片的背景设置及配色方案、母版的设计。难点及措施掌握超级链接的定义方法、声音、影片、FLASH动画的插入方法。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演示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PowerPoint概述首先介绍PowerPoint 的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的视图方式: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 2演示文稿的创建演示文稿的创建和保存1)使用空白幻灯片创建演示文稿 方法是: 从“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格中选择“新建|空演示文稿”选项,或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新建”按钮,2)根据现有幻灯片创建演示文稿 方法是:从“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格中选择“新建|根据现有演示文稿”选项,3)根据内容提示向导建立演示文稿 方法是:从“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格中选择“新建|根据内容提示向导”选项,在“内容提示向导”对话框中选择一种演示文稿类型,并按照向导的提示一步步操作, 4)根据设计模板建立演示文稿 方法是:从“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格中选择“新建|根据设计模板”选项,再从“应用设计模版”列表中单击要应用的设计模板5)保存演示文稿执行“文件|保存”或“文件|另存为”命令。 3.演示文稿的基本编辑文字,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等的编辑。4.演示文稿的高级操作超级链接的定义方法、声音、影片、FLASH动画的插入方法、对象自定义动画的设定、幻灯片设计模版和版式、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定方法、幻灯片的背景设置及配色方案。5.利用母版对幻灯片外观进行设置6.幻灯片的放映7.演示文稿的打印思考题和习题1.创建演示文稿有几种方法?2模版和母版的作用和区别?3.PPT有哪几种视图,各有什么特点?4.PPT演示文稿与幻灯片是什么关系?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十讲 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近几年计算机网络发展非常迅速,本次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分类、协议和OSI参考模型、工作原理、拓扑结构、网络介质以及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等内容。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网络的发展;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局域网构成,网络间互联技术,局域网的组网方法。重点及措施1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概念、功能、组成、分类;2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3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难点及措施1. 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2. 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拓扑结构、体系结构、所采用的交换技术;2网络硬件与软件介绍;3局域网的组成、构建及网络互联技术。思考题和习题1计算机网络有哪些主要功能?有哪几种分类方法?2什么是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十一讲 计算机网络基础(2)计划学时2 课时内容分析本次课在上次课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局域网相关知识、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补充对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基础知识的了解。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数据交换技术;2. 掌握局域网的组建、数据通信方式、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重点及措施局域网相关知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基础知识。难点及措施数据通信的相关知识。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组建局局域网的步骤:网线制作与测试、网卡的安装和配置以及星形以太网的连接2.数据通信系统模型及概念(1)数据编码技术: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AM、PM、FM、QAM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PCM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2)数据通信方式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3)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4)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3.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1)电子商务的定义、特点、功能及工作模式(2)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安全技术(3)电子商务有关法规4电子政务的基本知识(1)电子政务的定义、特点、涵盖的范围、功能及工作模式(2)电子政务的运行平台、安全技术(3)电子政务有关法规思考题和习题1. 如何组建一个局域网?2. 常用的网络互联设备有哪些?3.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折特点各是什么?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十二讲 Internet应用技术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面,它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基本上任何问题和信息都能从网上找到答案,怎样使用Internet和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料是每个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其中涉及到相关的概念比如IP地址,域名,http,ftp以及接入方式等是本章的重点。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Internet的基本知识、下一代网络技术(IPv6);2.掌握接入Internet的方法,WWW与IE浏览器,电子邮件、FTP等服务;掌握TCP/IP协议、IP 地址与域名系统、子网掩码及子网划分。重点及措施接入Internet的方法,TCP/IP协议,IP 地址与域名系统,WWW与IE浏览器,电子邮件、FTP等服务,子网掩码及子网划分。难点:接入Internet,WWW与IE浏览器,电子邮件服务等难点及措施TCP/IP协议、IP 地址和下一代网络技术(IPv6)。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Internet基本知识,TCP/IP协议、IP地址和域名;2连接因特网,Internet上的服务;3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使用;4接入Internet的方法;5Internet的应用;6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FTP的使用。思考题和习题1IP地址分为几类?这几类地址的格式如何?2WWW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十三讲 网络安全与社会责任,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基础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随着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保障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成为计算机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课主要讲述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防范、黑客防范、社会责任等问题,另外还要介绍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网络安全基本概念和标准、网络道德与社会责任;2.理解网络安全技术;3.掌握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4.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基础知识。重点及措施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和标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基础。难点及措施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网络安全概述;2网络安全技术;3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4网络黑客的防范;5网络道德与社会责任。6. 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基础知识(1)电子商务的定义、特点、功能及工作模式(2)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安全技术(3)电子商务有关法规(1)电子政务的定义、特点、涵盖的范围、功能及工作模式(2)电子政务的运行平台、安全技术(3)电子政务有关法规思考题和习题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2防范病毒和黑客的主要措施是什么?3电子商务模式分为哪几种?4什么是电子政务?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十四讲 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计划学时2 课时内容分析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覆盖面很宽的技术,是多种技术,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本次课主要介绍多媒体的基本原理、多媒体关键技术、多媒体的开发和应用。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 掌握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2. 理解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3. 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平台;4. 了解常用多媒体制作工具。重点及措施1. 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2.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难点及措施1.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2. 图像制作与动画处理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1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2媒体数据压缩技术;3多媒体计算机平台;4常用多媒体制作工具。思考题和习题1什么是多媒体?它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数据可以被压缩?3.图像有哪些基本属性?什么是矢量图?什么是位图?教学后记课题名称第十五讲 数据的组织与管理计划学时 2 课时内容分析数据库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它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对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技术中存在的数据冗余和独立性问题,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问题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或解决。本次课主要介绍数据的组织管理方式、数据库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的应用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 了解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2. 理解数据描述;3. 理解数据库系统结构;4. 理解数据模型;5. 理解数据库设计与管理;6. 了解ACCESS基本使用。重点及措施1. 数据描述;2. 数据库系统结构;3. 数据模型;4. 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