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4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合兴镇中心完小:罗 雱【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显重要。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它们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能让课堂显得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若在整合过程中对媒体的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减弱课堂效果。【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整合 误区 对策一、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模式在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是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以飞快的速度进入课堂,Flash、Powerpoint、Movie等媒体工具轮流走上了讲台。各种示范课、公开课不使用多媒体的教师也廖廖无几。各学校也在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会使用多媒体也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一时间,教室里上演着“美的大汇演”,学生们享受着“眼睛的盛宴”。诚然,网络及多媒体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学生感官感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取之有道是第一,如果用之不当,则会弄巧成拙,反而坏事。下面就从日常听课以及自己上课的得失中,总结出当前教学中对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使用误区,也浅谈个人对这些误区的理解和相应的对策。二、 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误区。(一)、多媒体课件对黑板的完全取替。在我的记忆中小学老师都是使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的书写。就算是上公开课教师出于节约时间,也为了增加花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前也是准备小黑板,将所需的字、词、句子、资料等抄在小黑板上或直接抄在黑板上,先用白纸覆盖,以便上课时使用。有了网络及多媒体后,教师找到了上课的真正福音,只要轻轻一按,所需的词或资料便会出现在屏幕上,方便、快捷、卫生,效果又好。于是,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便成了黑板的替代品,识字教学时使用的频率最为广泛。也正是在识字教学时的广泛使用使得现在的学生对书写的陌生。(二)、在课件效果和展示内容上面舍本逐末。教师为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不管是录象、音响、动画尽次登场,话剧、小品、唱歌等形式都被搬进课堂。教师一味的去追求课件的炫丽效果反而在课件中对教学内容的描述不够,或者因为炫丽的课件使学生完全忽视掉了课件所展示的内容。1、网络及多媒体课件成了重复播放的金唱盘。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渲染氛围不可或缺作料,把它用在渲染课堂氛围中对刺激学生思维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择一种适合的音乐,课堂教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伊始打开音乐,这本无可厚非,毕竟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可是,有的教师把音乐当作课堂的背景声音,让其由始至终循环播放,本意是让课堂一直处于温馨的气氛之中。殊不知,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大脑全被那首旋律充斥,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本无地方容纳,并且脑子中还晕乎乎的,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矣!2、网络及多媒体课件成了录象放映机。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能力。但是正如鸦片,鸦片的量适中可以治病救人,然而如果量大或者频繁使用,就可能上瘾甚至死亡,网络及多媒体好比是鸦片,网络及多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给人以直接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用经过神经中枢大脑的思考,它可以将那些抽象的诗文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觉画面,从而辅佐学生理解,但是如果经常性的大量使用,便极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将对文字的注意力转移到画面上(这是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的,人天生有一种惰性,有影视它是绝对不会在乎文字的),并且教学并非影视学,老师的这种做法也无形中就暗合了当前的所谓“读图时代”,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也就理所当然了。你也就成了无意扼杀学生想象力中的一员。(三)、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不够精简。现在由于公开课、示范课都要求教师使用课件,而有部分老师由于本身工作原因对课件制作不是太熟悉,而现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都是共享的,老师借用他人的课件略作修改,导致课件与上课的内容吻合程度不高,或是课件与课堂进度不一样。举个例子:一次我有幸听一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上优质课,课题为圆的认识。他做的课件从现实生活中圆的应用到教材中圆的相关知道无不用课件展示出来,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结果由于做的PPT内容过多,到下课还有十多页的内容没有上。这也就说明PPT的内容在精,不在多、不在于面面俱到。课件就好比我们写作文先要列大纲,浓缩简洁。三、 应对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使用误区的对策。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不当之处层出不穷,从以上个人总结的三大误区不难发现,其中牵涉到网络及多媒体的制作、其与教材的结合点、与课堂的结合点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从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中心轴的存在教师。教师是联系学生与课件、教材与课件、课堂与课件的中介。他(她)如果把握好了,则学生、教材、课堂和课件便、能相互融合、互相发挥自己的特点,为学生学习作出最有效的服务了。教师在把握课堂时必须把握多方面的因素,就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而言,教师应该抓住其制作和运用两大方面来进行运作。(一)、教师必须自己制作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且制作要做到“三符合”。教师所要制作的网络及多媒体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教学的软件,这些课件的播放往往是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辅助教师对课文进一步解释、说明,或是帮助学生来认识一些现象,直观感受一些情感等等。网络及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辅助不能以网络及多媒体简单的替代教师的传授。如何让课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网络及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网络及多媒体时做到“三个符合”:1、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善于启发思维为角色。我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就是要激发课堂主体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思维,加深他们多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多课件的接受和反应是不同的。年龄层次越低,对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的要求就越高;反之,对年龄层次高的学生就更应注重思辩性、启发性。2、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要符合教材的要求。每册教材,从整本书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明确而连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它们是针对所在学段的学生而精心设计的,绝大多数目标和要求都是参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网络及多媒体课件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去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课件必须紧贴教材,否则则会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失去其本身辅助教学的意义。3、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要符合自身特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同样可以运用到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网络及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在渲染课堂氛围上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并没有套路可言,关键是能够发挥它的特点,从而避免把网络及多媒体当作黑板使用这样大材小用的误区。(二)、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应用时要做到“三选择”。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这一现代教学技术正被广大的教师所采用,越来越显示它旺盛的生命力。许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大量采用网络及多媒体这一制胜法宝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成功与否,在与是否使用了网络及多媒体,以及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应用数量是否多,时间是否长。这显然有些绝对了。在课堂中,应用能够网络及多媒体也需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做好“三个选择”。1、选择最恰当的网络及多媒体手段。教师在考虑使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为原则,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滥用。用什么样的网络及多媒体手段最易达到教学目的呢?有的教师认为既有音乐又有图画是最好的,也有的教师认为动画效果比较好。其实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媒体。没有一种媒体是万能的,也许它对一种目标有效,对另一种目标就是干扰信息。2、选择最理性的使用手段。网络网络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讲几加几等于多少?同学们都是通过数数来完成,那么这样一个加法的形成过程我们就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加深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所以说,一个好的使用手段,会让课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3、选择最恰当的使用时机。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长时间大量使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不但不能使学生注意力保持稳定,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烦躁,滑入消极的情绪状态。正如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总会无味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要结合课堂精心选择和组织,根据学生学习反应,把握应用的时机。如当学生遇到疑惑或通过争论无法获得一致的认识,产生渴求释疑的愿望时,学生对所学内容所蕴涵的美无法把握时都是教师使用网络及多媒体的良好时机。网络及多媒体作为一个新兴工具,正展示它蓬勃的生命力,但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其中还有许多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