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PT课件.ppt_第1页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PT课件.ppt_第2页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PT课件.ppt_第3页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PT课件.ppt_第4页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节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三节极化理论 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决定因素1 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 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量 以GNP或GDP计量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本期t 1的GNPY必须大于前期t 0的GNP或GDP 即Y1 Y 以人均GNP或GDP计量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本期t 1的人均GNP或GDP必须大于前期t 0的人均GNP或GDP 即 按照第二种含义定义的经济增长 与人口增长是紧密相关的 如果GNP或GDP增长率大小或等于人口增长率 那么就意味着没有经济增长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2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一个封闭的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内 国民生产总值Y1是现存的生产能力 产出 O1和需求D1的函数 即 Y1 f O1 D1 1 从供给方面看 产出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L 资本K和土地Q等的数量和质量 即 O1 f L1 K1 Q1 2 从需求方面看 总需求是由私人消费需求和公共消费需求C与私人和公共的投资需求I两部分构成 即 D1 f C1 I1 3 其它因素 经济增长还取决于其它一系列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 技术进步T 空间结构 产业布局 R 产业结构SE 基础设施体系IN 政治体制PO 社会体制SO Y1 O1 D1 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因素的作用关系 二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增长是产出的增加 总产出和人均产出 而经济发展不仅是产出的增加 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 投入结构 的优化 从规范意义上讲 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 社会体制进步 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托达罗 M P Todaro 列举了代表发展的三个核心指标 1 满足基本需求 2 人的自我尊重 3 自我决策的自由 不受外来支配 塞尔斯 D Seers 以类似的方式列出三个要素 即温饱 工作和社会公正 也就是说 发展政策要同饥饿 失业和不平等作斗争 诺伦 D Nohlen 等人建议运用五个指标 即 1 增长 2 劳动 3 平等与公正 4 参与 5 不依附与独立 诺贝尔奖获得者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迪亚 森 A Sen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种评价发展的新方法 强调发展应该以人为本 根据他的思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提出了人类发展 HumanDeveloment 概念 认为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发展 发展的进程应该为人们创造一种有益的环境 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和集体地去发挥他们的全部潜力 不断扩大他们的选择范围 从1990年起 世界人类发展报告每年发行一期 根据人类发展指标 HDI 对各国进行评估 人类发展指标 HDI 人类发展指标由人的预期寿命 成人识字率 总入学率和人均GDP四项指标合成 基本观点 各个区域无论其初始发展差距有多大 在经过一定时期后 这种差别将会随着要素流动趋于均衡 即市场机制最终会消除区域之间的差别 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均衡的条件 1 经济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 2 经济主体能够获得有关价格的完全信息 3 在所有市场上都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4 价格灵活富有弹性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5 区域之间运输费用为零 6 所有区域都存在同一的固定比例规模收益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 单区域增长 索洛模型罗伯特 默顿 索洛 RobertMertonSolow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56年发表了其代表性论文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并由此而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 他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 该模型对经济增长机制进行了独特的分析 并最终得出了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滞的结论 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实现的 如果假定技术水平不变 则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 假定劳动数量不发生变化 则经济增长唯一地与投资挂起钩来 而由于资本的折旧最终于导致新增的投资只能满足折旧的需要 到那时经济增长将停止 达到稳定状态 索洛模型的推导过程 设生产函数为 其中Y是产出 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 该生产函数表明产出取决于资本存量和劳动力 技术因素则隐含在函数F的形式中 该生产函数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 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彼此之间可以平滑替代 即函数F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导数 2 各要素的边际产出大于0且递减 即生产函数对各要素的一阶偏导数大于零 二阶偏导数小于零 3 规模报酬不变 即生产函数满足一次齐次性 可用公式表示 对任意的正数 成立 这实际上也是生产技术的一个特征 这一特征保证了生产要素按其边际产量进行分配 4 资本 或劳动 趋向于零时 资本 或劳动 的边际产量趋向于无穷大 资本 或劳动 趋向于无穷大时 资本 或劳动 的边际产量趋向于零 即 其中FK和F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 也即函数只分别对X和L的偏导数 这个条件也称为 稻田条件 Inadaconditions 由此可以得到 即人均产出只与人均资本使用量有关 是人均资本使用量的函数 用横轴表示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即人均资本使用量k 用纵轴表示人均产出y 可画出人均生产函数 为了分析方便 可把模型中的变量都表示成相对于劳动投入数量的人均量 用小写字母表示人均数量 如y Y L代表人均产出 k K L表示人均资本使用量 那么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人均生产函数图 人均生产函数f k 表示为人均资本使用量k与人均产量y之间的联系 当产量在A点时 人均资本使用量为k0 相应的人均产量为y0 随着人均资本使用量 每个劳动力配备的机器设备数量 的增加 人均产量会不断提高 但人均边际产量会递减 由于劳动人数假定不变 因此人均生产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 dY dK 随着人均资本投入量的增加 曲线越来越平坦 表明资本的边际产量不断减少 假设经济是两部门经济 则人均产出y从需求角度便可分为人均消费 和人均投资 两部分 假设消费函数为 其中 是储蓄率 0 s 1 该函数表明消费是与收入成比例的 即每单位收入中 1 用于消费 而s用于储蓄 用 代替公式中的c 则得 y i因此 即投资等于储蓄 该式表明投资与产出也是成比例的 储蓄率 是产出用于投资的比例 因为y f k 所以i sf k 由于新古典生产函数是增函数 因此人均资本使用量k越高 产出f k 从而投资sf k 就越大 由于投资又是影响资本存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储蓄率一定的条件下 资本存量和投资之间就有一种动态循环的影响和决定关系 投资会引起资本存量的变化 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但资本存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投资 而且也取决于资本损耗 即折旧 假设所有的资本都以一个固定的比例 折损减少 则 为平均折旧率 当折旧率为 时 每年折旧掉的资本数量为 K 是资本存量的函数 如果是人均资本量 那么人均资本存量为 k 是人均资本的函数 根据上面的讨论 投资和折旧对资本存量的影响能够用下列方程反映 该方程表明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投资sf k 减去现有资本的折旧 资本存量的均衡 资本存量越高 投资越大 折旧也越大 在储蓄率和折旧率不变 且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出递减的性质条件下 一定存在唯一的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 即sf k 和 k线相交的点k 在该点上 k 0 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 索洛把这个资本存量水平叫做资本存量的 稳定状态 Steadystate 或简称 稳态 记为k 索洛模型的结论是 稳定状态是长期均衡 不管经济的初始资本水平如何 最后总会达到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 从而经济也必然回归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如果资本初始水平低于稳态水平k 则在该水平上 投资大于折旧 即新增投资规模大于资本的损耗数量 那么资本存量会不断上升 直到逼近稳定状态k 如果资本初始水平高于稳态水平k 则在该水平上 投资小于折旧 资本损耗的速度大于更新速度 则资本存量就会不断下降 这种趋势也要在达到稳态水平k 时才会停止 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 投资正好等于折旧 人均资本存量既不增加 也不下降 这个经济的产出 储蓄 消费 投资等就都处于稳定状态 二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增长 两区域模型I假定 只有两个区域 区域1和区域2 两个区域都技术水平相同 但区域1比区域2的资本集约程度高 两种生产要素都是按照其边际产品价值得到报酬 劳动要素的报酬是工资 资本要素的报酬是利息 劳动和资本总是要流向那些能够获得高回报的地方使用 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流动 这意味着生产要素从一个区域流动到另一个区域不存在运输费用 区域之间不存在产品交换 因为区域1资本投入比劳动投入相对多 所以该区域的工资率比区域2高 而资本利息低 这是由于区域1的高资本投入必然使资本的边际产量低于区域2 同样地 区域1的劳动要素报酬必然高于区域2 所以 对劳动力形成了一个刺激 他们就会从区域2流向区域1 而资本则会呈反方向运动 也就是从区域1流向区域2 区域间存在差别条件下的要素流动 这种流动导致两个区域内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 区域1最初的资本集约程度会下降 资本流出 劳动力流入的结果 区域2的资本集约程度会提高 资本流入 劳动力流出的结果 由此 这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开始趋近 只有当两个区域之间的工资和资本利息不存在差别时 这一过程才会停止 所以 在新古典模型中 无障碍的要素流动导致区域之间工资和利息的差别消失 从而达到均衡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的区域间均衡 假定 只有两个区域 技术水平相同 但劳动和资本的配备不同 区域1拥有相对多的资本 区域2拥有相对多的劳动 两个区域都生产相同的两种产品 一种是劳动集约的纺织品 另一种是资本集约的钢材 两区域之间不存在生产要素交换 但产品是完全可流动的 三 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均衡增长 两区域模型II 分析 区域I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资本 而劳动力相对较少 所以区域I资本的相对价格 资本与劳动之比 较之区域II要便宜 而区域II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 从而其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比较低廉 因此 如果不存在区域分工 则区域I所生产的纺织品价格要高于区域II 而区域II所生产的钢铁价格要高于区域I 通过区域分工和交换 区域I只生产钢铁 区域II只生产纺织品 区域I把钢铁卖给区域II 区域II把纺织品卖给区域I 双方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生产优势 随着分工和交换关系的发展 两个区域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也会出现变化 区域I由于要进一步发展资本集约的钢铁产业 使得资本的相对价格不断提高 而区域II由于要进一步发展纺织产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 从而会导致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 长此以往 两个区域之间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会呈现不断靠近的趋势 最终两区域会达到平衡 第三节极化理论 极化理论也叫 增长极 理论 其创立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 FrancoisPerroux 后经许多学者如瑞典的缪尔达尔 美国的赫希曼 法国布代维尔等人的补充和发展 形成了经济学界著名的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流派 一 极化理论的基础 非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均衡的趋势 即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地区间存在着一种均衡的趋向 非均衡是暂时的 最终的趋势是经济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国界的流动 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 非均衡增长论 由于经济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衡的 而且这些经济资源并非是完全可流动的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现有物质资源 尤其是资本 的稀缺和人力资源 尤其是企业家 的匮乏 因此经济均衡增长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现实经济增长总是首先从某个部门或地区开始 然后再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 二 佩鲁的部门极化理论主要代表作 经济空间 理论的应用 1950年 和 略论发展极的概念 1955年 主要观点 1 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中心 力场或极 产生类似 磁极 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 从而产生相互关联的一定范围的 场 场效应的作用使得经济运行总是处于非平衡的极化过程之中 2 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 行业或地区 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 原因在于 某些 推进型部门 主导产业 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的集聚和优先发展 从而形成恰似磁场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动中心 亦即增长极 它不仅促进自身发展 产生 城市化趋向 并且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推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 3 推进型部门或单元 增长极 一般具备四个基本元素或特征 第一 该部门聚集着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 具有很强的创新动力 第二 该部门经济规模宏大 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 该部门与当地的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 该部门的增长速度大于其他一般性部门 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 4 推进型部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和制动效应推动效应 一方面 通过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即规模的扩大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促进了区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部门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众多同类企业的聚集 通过相互学习可提高其创新能力 获得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利润 创新一旦出现很快在区内得以传播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创新活动 制动效应 推进型单元吸引了本应配置到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 任借其优势限制了其他部门的创新 从而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构成了负面的制动影响 三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区域极化理论佩鲁的增长极仅限于部门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则进一步将增长极理论拓展到区域发展领域 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区的高速增长推动的 其推动机制与佩鲁的观点一致 一 缪尔达尔的理论代表作 一是 进退维谷的美国 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 1944年 二是 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1957年 三是 亚洲戏剧 各国贫困问题考察 1968年 观点 1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各种因素 其中包括产出与收入 生产和生活水平 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因素 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 循环积累的非均衡发展过程 任何一个因素 初始的变化 会引致其它因素相应变化 并促成初始因素的 第二级强化运动 如此循环往复的累积 导致经济过程沿初始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 2 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区 增长极 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 即 回波效应 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发展极的回流和聚集 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 另一种是对周围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 即 扩散效应 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发展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 因而产生一种缩小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 他强调指出 市场机制的作用总是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这就意味着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从而形成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3 解决两极分化的措施缪尔达尔认为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来刺激增长极向落后地区的发展 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 二 赫希曼的增长极理论代表作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观点 1 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 优先发展少数 主导部门 尤其是 直接生产性活动 部门 2 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部门的标准是 关联效应 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 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 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 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 发展中国家在初期发展阶段不仅重点发展和优先投资具有较大前向和后向联系的进口替代工业 而且必须重点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 但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将提上议事日程 从而对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互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 4 赫希曼也提出与缪尔达尔相类似的观点 即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 即回流效应 和涓流效应 即扩散效应 并强调 尽管这两种效应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