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doc_第1页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doc_第2页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doc_第3页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doc_第4页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一):总论陈友冰第一编总论国学家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家庭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孩提时代思想行为的最初和最持久的灌输者和影响者。这位众多的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所证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子女教育是在家学私塾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完成的。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孩子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是在父母等亲人的关注下长大的。“立人”的起点在家庭。家风是孩子在父母亲人最日常最世俗的一举一动中耳濡目染的身教言传。它日积月累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慢慢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开花结果。国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中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的家教中国最早的诫子书母训,即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至于北朝时代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童蒙读物、增广贤文更是汗牛充栋,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共著录中国历代出版的家训著作一百一十七种,其实公开出版的家训远不止这个数,很多家训并未收入丛书中。比如清代的金氏家训、民国年间出版的万福堂家规等等。其中堪称代表、有较大影响力的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包拯、司马光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程子四箴、童蒙训、增广贤文、神童诗、金璧故事、幼仪杂箴、霍渭厓家训、洞学十戒、小儿语、社学要略、好人歌、弟子规、小诗、温氏母训、林氏集训蒙诗、夙兴夜寐箴、名贤集、家常语等四十多种。国学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充分饱满的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成员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优秀成果,营造现代家教文化氛围,是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中国历代家教的性质和特征国学家教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中国古代以家为社会本位,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自身修持开始,逐渐扩大到国家天下,所以对家庭教育尤其重视,也因此历史上的家训、家戒层出不穷。其间内容固然繁富、斑驳,但主题却非常突出,指导思想也十分明确,即以学会“做人”作为“第一要义”。其中以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个层次作为最高境界,以儒家圣贤关于“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作为家教的内涵和成败标志。作为封建时代的家教,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国学第一,家教文化具有初始性、持续性、长期性这一明显特征,往往会给人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家教是以家庭为载体,由父母或塾师主导,而且往往是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和思想灌输。它往往从孩提时代漫蹒跚学步就已开始,而且伴随着身体和知识的成长而成长。它是大把大把时间的积累,是一种默默持久的薪火相传,是一种不惧世事沧桑不惧艰难险阻的对美好德行的顽强坚守。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它对一个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心理行为、性格爱好,乃至善恶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颜氏家训所云:“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都是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国的早期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教或家训来实现和完成的。中国历代一些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史思想家,与其家庭教育,尤其是孩提时代父母的影响具有和很大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如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儒家代表人物、孔门的亚圣,没有成为丧葬者、屠夫和商人,恐怕与母亲的教育和决策关系极大。还有岳母刺字,岳飞之所以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国雪耻责任感和紧迫感,与岳母“精忠报国”系!东汉的范滂是为很有操守和节义的党人。他被关入监狱,竟对狱卒说,其他犯人身体不好,毛病多,要打就先打我!公元169年,朝廷的当权太监下令逮捕范滂。县令郭揖接到命令,不肯动手,想和范滂一起逃亡,范说:“我不过一死而已,怎么好意思连累你呢,何况我真不忍心让老母亲跟着我颠沛流离。”他和母亲诀别时对母亲说,弟弟孝顺,会照顾您,我死了,您别太难过。想不到老母亲回答:“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这样正直敢言的人一同赴死,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你既要留下清正的美名,又要长命百岁,这怎么可能呢?”范滂跪受教诲,拜别老母,慷慨就义。年仅三十三岁。苏轼的母亲程氏,有一次读后汉书范滂传后叹息不已,苏轼在一旁问:“如果有一天我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能允许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是母子同以操守节义互勉互励的一个典型事例,几乎所有讲述东坡生平的文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细节的。国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是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尤其是感染熏陶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客观效果。父母将自身经历乃至祖辈的奋斗历程、人生感悟、理想追求、爱憎情感乃至民族的督促和勉励不无关认同和国家观念融入到家教之中,对子女和后人进行现身说法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感染和教化的目的。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服的人,其言行和成败得失为子女所亲见,家族祖辈更有一种血脉上的渊源。他们对子女及后辈的关爱和膺寄,为子女和后代亲历亲身所感,因此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和感动子女和后人。所以颜氏家训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说,同样一句话,由亲人说出来,更容易使人相信;同样一件事,由亲人发出指令,更容易使人服从。国学第二,中国历代家教是植根于封建生产关系之上,是以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它必然带有封建文化的烙印,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对历代家教文化必须批判性的继承,必须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接受。那种认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在民族精神的培养孕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全盘肯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国学一般说来,一些优秀的家教读本,其中提倡的爱国忠义、自强不息、敬老尊贤、勤俭节约、团结友睦、仁爱济世,按照今日的流行语汇,都属于“正能量”,都是可以借鉴吸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加以发扬光大的。但是,也还有些体现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局限,或者剥削阶级意识,如轻视体力劳动,将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等不同等级,而且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经地义的;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将读书强调到天下唯一的地位,而且将读书视为为官作宦的唯一目标,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神童诗)。另外,强调遇事避让,不要得罪人,不去坚持真理,不要挺身而出等处世哲学,如“恶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不论大小人,好人不得罪”(好人歌)等,对社会风气的净化、激浊扬清也有消极作用。即使是一些很有影响、有很好示导、激励作用的家书家教,如郑板桥、曾国藩的家书,吕本中、颜氏家训中的家教,也有一些不健康、于今日时代要求不吻合的东西,需要加以厘清和提出。如郑板桥为人不苟且、不因循,正直爱民。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等最能体现他操守气节的诗句为人人所熟知。但他在家书中却告诫自己的弟弟千万不要与人“联名告官”(潍县署中寄四弟)。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嵇康,为人更加高傲和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向往林泉。他“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深山采药,流连忘返;专注锻铁,自我放废。司马昭曾欲征辟,嵇康不应;好友山涛推举他代己,他为此竟然要与山涛绝交。大将军钟会出身名门,善周易、老子之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为人乖巧浮躁,又是司马昭夺取曹魏政权的心腹。他想结交嵇康以拉抬自己的声望,但素知嵇康孤傲,怕遭拒绝。有次他揣着自己写的四本论去见嵇康,走到门前,还是不敢叩门,便将怀中的四本论从院墙扔进去,回头便走(世说新语文学)。还有一次是硬着头皮去拜访嵇康,“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但嵇康却是“箕踞而锻”拒不接待,为此种下杀机。就在这种极为险恶的环境下,他又不避厉害,挺身而出为吕安辩诬,结果被捕下狱。嵇康下狱,“豪杰皆随康入狱”;嵇康临刑,三千太学生上书司马昭,愿以康为师。其风采魅力,成为当时士子偶像式人物。临刑之际,“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卷49“嵇康传”)。面对死亡阴影显得如此从容:不惧己死,而忧美妙音乐的失传,何等旷达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乐章的终结!但如看看他在狱中给年仅十岁、不更事的儿子所写的诫子书,千叮咛、万嘱咐的则是要儿子如何学会机巧,如何学会与人沟通和避让,并为此设计了一套玲珑甚至庸俗的处事方式方案,简直不相信是同一人所为,如:国学(对人)只应尊重他就可以。不应当过于亲密,不应当屡屡拜访,拜访应当有合适的时机。如果有很多人一起去拜见,又不应当独自呆在最后,更不应当在那留宿。之所以这样,因为长官喜好询问世上之事,或许有时会揭举,那么怨恨的人会说有人告密,就无法自我开脱了;国学在酒宴共坐,看见有人争论,其情形似乎要激化,便应当尽快离席而去,这是将要发生争斗的征兆;国学切莫强要了解他人隐私。他知道的我也知道,就会对我有所忌恨。如果知道而不说,那么见到人们私语便走开。有时偶然知道了他们的私事,如果赞同还可以,如果不赞同,则他们担心事情泄露,想杀人以毁灭痕迹。不是心中所钦佩的人,而前来嘲弄嗤笑朋友的缺点,只不要应和;从意见稍有相同转变为完全不同,也不要过于凛然严肃,尽快用沉默无言回答他。也就是不知道了。如果看见有人窃窃私语,便应起身离去,不要使他们忌恨你;国学不要纠缠不舍而强行劝人喝酒,别人不喝自己就应停止;如果有人来劝自己饮酒,就应该为他端起酒杯,不要稍有违逆。看到别人醉醺醺便应停止,绝不要喝得大醉,以至于不能自制。国学从表达上看,也是重复颠倒,翻来覆去,缺乏层次,很难相信是一位文章大家的手笔。鲁迅曾为此感叹道:“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像老子,称为不肖,以为是坏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像自己的父亲呢!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孔子家语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对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该书是伪书。宋朱熹朱子语录、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对伪书说持有异议。晚近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定论。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客观地评论其价值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孔子家语,或称家语,今本10卷44篇,孔子家语版本较多,主要有李氏重刻汲古阁本、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宋蜀大字本,坊间石印影写北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间黄鲁曾覆宋本为其中较好的版本。今有中华书局1995版。第十二弟子行【原文】卫将军文子1问于子贡2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3,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4,故不得遍知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5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6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7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8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10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11,荷天子之龙。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12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13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14,是曾参15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16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17夫子以其仁为大”;“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18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19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20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21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22。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23,是宫绍24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25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26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27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28,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29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孔子曰:“不克不忌30,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31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32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33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34之行也;其为人之渊源35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鞮伯华36之行也;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37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图义38,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39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40之行也。”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41,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注释】1文子:卫国公卿,名弥牟。2子贡:端木赐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斤。为孔子弟子中首富。3盖有三千就焉:指孔门弟子有三千人。4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我端木赐有接触过的,也有未接触过的。5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名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6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皆出自诗经“大雅”“下武”篇。前者的意思是侍奉君主恭敬慎重,这样才能得到君主长久的信任;后者的意思是恪守对长辈的孝顺。7厥:代词,他的。8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中提到他的名字11次,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靡”,没有。10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得到孔子赏识,收为弟子。为人勇武,性格爽直,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11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出自诗商颂长发。意思是说承受上天之意,为诸侯国护法。“拱”,法。12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但因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曾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13公西赤:(前509?)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公西子”。14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15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16颛孙师:(前503-?),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宛丘侯”。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17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经大雅洞酌。意思是: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恺悌”,和颜悦色,易于接近。18卜商:(前507?)字子夏,卫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游前列入文学科。19式夷式已,无小人殆: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式,用;夷,平也。意为用平和、公平的态度处人处事,不要和小人靠拢。20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鲁国人。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21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常熟人,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等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后人配祀孔庙,列入“孔门十哲”,尊崇为南方夫子。唐以后多次追封号侯、吴公、吴国公等。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22欲给则豫:给,丰足,充裕;豫,事先准备。旧注:“事欲给而不碍,则莫若于豫。”23白圭之玷:出自诗经大雅抑。圭,古代行礼时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24宫绍:孔子弟子,具体情况不详。25高柴:齐国人。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岁。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高柴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高柴曾游学兰陵,教授弟子,传播仲尼之道,死后葬于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故城东北5公里的刘堡子村)26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天乙。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纣为周所灭。27适鲁:到鲁国去。28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不止一次而是再三请求我。我端木赐没有得到您的准许就对他说了。29汝次焉人矣:你能给人排座次了。次,次序;焉,介词,给。30不克不忌:克,苛刻;忌,嫉妒。31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32赵文子:(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悼公之相。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世人尊称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赵文子以有知人之明闻于世,他在世时,通过外交活动增强了晋国在诸侯间的地位。33君陈:君主信任。34随武子:即士会(约公元前660前583),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人称随武子;封于范,又称范会,人称范武子。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35渊源:指思虑深邃。36铜鞮(t)伯华: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赤,字伯华,叔向的兄长,铜鞮是他的封地。其父羊舌职去世,中军尉祁奚推荐为羊舌赤代替其位。魏绛执法,杀死在军中乱行的晋悼公弟弟扬干的仆人,晋悼公大怒,伯华肯定了魏绛的做法,使晋悼公重赏了魏绛。前552年,范宣子、士鞅父子诬陷栾盈谋反,羊舌氏受到牵连,伯华、叔向一度被下狱。37蘧(q)伯玉:名蘧瑗,字伯玉,谥成子。春秋卫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变,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无咎,谥庄子,也是卫国名大夫。蘧佰玉一生,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他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他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所以卫国几经战乱、内讧,早已沦为大国的与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佰玉等几个大臣的努力,卫国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致使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竟然发出“庶已乎”的惊叹。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佰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佰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佰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也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38允德图义:允德,修德,涵养德行;图义,考虑义。旧注:“允,信也。图,谋。”39老莱子:(约公元前599一约公元前479),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见老莱子,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40介子山:即绵山也叫介子山。据说此山就是烧死介子推的大山,因此也改名为介子山。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41晋平公、祁奚、羊舌大夫:晋平公,姬姓,晋氏,名彪,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悼公之子,前557年前532年在位。即位之初(前557年),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后来,令祁黄羊举贤,祁黄羊先后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留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在位22年去世,死后其子晋昭公继位。祁奚: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上不过问政事了。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有祁大夫庙。羊舌大夫:即羊舌赤。亦即铜鞮伯华。【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所以敢冒昧问您。”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很认真的,是颜渊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颜渊说:如果遇到国君宠爱,就能成就他的德业。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身处贫困能矜持庄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气。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总是怨恨别人,不总是记着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评论他的才能说:拥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役使,有刑罚可以施用,而后可以迁怒。普通人发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说:礼经三百篇,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了解;三千项威严的礼仪细节,则难以掌握。公西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作傧相接待宾客要有庄重的容貌,要根据不同的礼节来致辞,所以说很难。众人听到傧相的致辞,认为仪式就完成了。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富贵了他也不欣喜,贫贱了他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说知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啊。”孔子说:“是这样的。我也告诉你一些你没听到、没看到的事,这些难道是头脑想不到的,智力达不到的吗?”子贡说:“我很愿意听。”孔子说:“不苛刻不忌妒,不计较过去的仇恨,这是伯夷叔齐的品行;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从仁义而做事讲信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善如流而又教导不按正道而行的人,这是赵文子的品行;侍奉国君,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谋求自己的发展,也不忘记朋友。君王任用时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则离开而退隐。这是随武子的品行;为人思虑深邃,见闻广博难以被欺骗,内心修养足以终身受用。国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论足以用来治国;国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来保存自己。这是铜鞮伯华的品行;外表宽容而且内心正直,能自己矫正自己的行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别人,努力地追求仁义,终身行善。这是蘧伯玉的品行;孝敬谦恭慈善仁爱,涵养德行谋求仁义,少积聚财富消除怨恨,轻视财物又不匮乏。这是柳下惠的品行;他说:君主虽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选择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选择君主来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听从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隐居不仕,这是晏平仲的品行;行动讲求忠信,即使整天说话,也不会出错。国家混乱,身处低位而不愁闷,生活贫困而能保持快乐。这是老莱子的品行;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等待机遇,身处低位却不攀附高枝。到四处游观,不忘记父母;想到父母,不尽兴就赶快归来。因为才能不足就去学习,不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介子山的品行”。子贡问:“请问老师,您所知道的,就到此为止了吗?”孔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只是大略举出耳闻目睹的罢了。从前晋平公问祁奚:羊舌大夫是晋国的优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样?祁奚推辞说不知道。晋平公说:我听说你从小在他家长大,你现在隐藏着不愿说,是为什么呢?祁奚回答说:他小时候谦恭而和顺,心里觉得有过错不会留到第二天来改正;他作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谦虚正直;他做舆尉时,讲信用而不隐瞒功绩。至于他的外表,温和善良而喜好礼节,广博地听取而时出己见。晋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怎么说不知道呢?祁奚说:他的职位经常改变,不知他现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说知道。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子贡跪下说:“请让我回去记下您的话。”【简析】这是一篇首尾连贯的完整对话,整篇文字又见大戴礼卫将军文子。文中有子贡对孔门数位弟子的操行所做的评价。这些评价皆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标准,以此可见儒家的道德和是非标准。至于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似端木赐的耳濡目染,而是以史料为依据,似乎更高一个层次。可供研究先秦史和儒学史的人参考。其语言不似论语简洁,有七十子后学之文风。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孔子家语第十五六本【原文】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1,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2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3,君子之道也。”【注释】1行己:立身处世。本:根本。2嗣:子孙,这里指选定继位之君。3反本修迩: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桑;不能让亲戚高兴,就不要进行人事交往;办事不能有始有终,就不要经营多种产业;道听途说的话,就不要多说;不能让近处安定,就不要去安定远方。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径。”【简析】本文强调如何做人、立身行事六个方面的根本。其中提到“孝道“是立身的根本,农业是治国的根本,选定继位人是掌管天下的根本,这后来都成为家教和治国的根本原则。【原文】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1而昌,桀纣以唯唯2而亡。君无争3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注释】1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2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3争:通“诤”,直言劝谏。【译文】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