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 讲授人 高良敏 1 可编辑 参考文献 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 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此外 本课件很多内容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清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的相关内容 在此谨表谢意 2 可编辑 课程考察方式 分为 课程论文 和 专题报告 两种 二者选其一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2000 6000字 要求写出自己的观点 绝对不可简单地拷贝拼凑 可打印或手写 于第9周上课前上交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做成ppt 要求内容生动不空泛 有自己的分析 选择做专题报告的同学需在第4周前报名 第10周上课时做正式报告 3 可编辑 为什么要上这门课 世界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 中国尤甚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 环境污染重 十一五 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 并作为约束性指标 一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6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前三年分别上升4 9 5 5 0 2 转为下降1 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上年分别增长5 6 和13 1 减为增长1 2 和1 8 但是 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 的目标 摘至温家宝总理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4 可编辑 保护环境 实施科学发展观人人有责 未来的科学家 工程师及人文 法律工作者更是重任在肩 科学技术及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发展战略和伦理观作指导 5 可编辑 第一章序论 第一节环境概论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6 可编辑 从环境的科学含义出发 为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 规定了环境概念的法律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 条 本法所称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包括大气 水 土地 矿藏 森林 草原 野生动物 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 7 可编辑 第一节环境概论 环境划分按环境空间尺度大小 划分不同层次的环境 居室环境 聚落环境 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 全球环境 宇宙环境 8 可编辑 第一节环境概论 按环境组成要素划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 9 可编辑 第一节环境概论 从生态学角度划分 陆地环境 海洋环境 森林环境 草原环境 荒漠环境 湿地环境 10 可编辑 第二节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了环境质量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健康的产生了影响 11 可编辑 12 可编辑 当前人类及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气候变暖 臭氧层耗竭 大面积酸雨污染 淡水资源的耗竭及污染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壤退化及荒漠化 森林面积锐减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13 可编辑 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 1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总量大 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有些地区相当严重 14 可编辑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环境监测网 简称国控网 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 类 类和劣 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 28 和26 其中 珠江 长江水质良好 松花江 黄河 淮河为中度污染 辽河 海河为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 石油类和氨氮 15 可编辑 2006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 16 可编辑 17 可编辑 淮河水系污染 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 86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26 类为44 劣 类为30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 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8 可编辑 淮河水系污染 2006年淮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 19 可编辑 淮河水系污染 淮河干流整体属轻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 淮河干流水质好转 安徽段为轻度污染 其余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 淮河支流总体属中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 淮河支流水质好转 主要一级支流中 史灌河水质优 西淝河水质良好 洪河 沱河 浉河 潢河 浍河为轻度污染 涡河 颍河为重度污染 20 可编辑 淮河国控省界断面总体属中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 水质无明显变化 32个省界断面中 类水质断面占16 类占53 劣 类占31 21 可编辑 全国近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2 可编辑 中国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单位 万吨 23 可编辑 全球322个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前十名 1998年 1 太原6 兰州2 米兰7 重庆3 北京8 济南4 乌鲁木齐9 石家庄5 墨西哥10 德黑兰 24 可编辑 25 可编辑 我国SO2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 单位 万吨 26 可编辑 伦敦烟雾 1873年 1880年 1882年 1891年连续发生烟雾公害 1880年造成1200人死亡1952年12月伦敦烟雾气象条件 逆温层 无风 浓雾能见度 5m酸雨和酸雾 PH1 4 1 9几个月内死亡人数 4000人 27 可编辑 28 可编辑 29 可编辑 30 可编辑 31 可编辑 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 2 由工业化 城市化带来的水的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和大气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诸如危险废物 微量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土壤污染 汽车尾气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等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出现 环境污染呈现区域性 复合性 长期性特点 32 可编辑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大量氮 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引起蓝细菌 微小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恶性增殖 最终导致水质急剧下降的一种污染现象 这种现象 在海水中称作赤潮 redtide 在淡水中称作水华 waterbloom 33 可编辑 滇池厚达5厘米的微囊藻水华 34 可编辑 35 可编辑 中国土地沙化问题 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是当前生态建设的重点目前全国沙化土地174 3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8 2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 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 生产和生活 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 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地沙化问题 36 可编辑 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下沉 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上海最大累积沉降量2 63米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年降幅1 3米 37 可编辑 全球和跨界环境问题压力不断加大 已签署和批准了3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 履约任务十分繁重 38 可编辑 中国已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蒙特利尔议定书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简称湿地公约或拉姆萨公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 39 可编辑 ODS 消耗臭氧层物质 排放量居世界第一S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美国 欧盟等国坚持在2012年以后 发展中国家承担限排义务 40 可编辑 跨界环境问题磨擦上升 酸雨 沙尘暴 日本 韩国黄海污染 韩国跨界河流污染和水资源开发 俄罗斯 朝鲜 东南亚野生动物越境保护 蒙古国 41 可编辑 42 可编辑 第三节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中国的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 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 除以13亿 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43 可编辑 我国的资源人均拥有量 煤炭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 2石油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 9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 23可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 3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 4森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 6 44 可编辑 如果1辆汽车 家庭 消耗石油8000万桶 天 消费量相当现在全世界的石油总产量 如果人均纸张消费达到美国水平的话 中国所需纸张超过目前全世界纸的产量 如果海产品消费与日本处于同一水平上 中国对海产品的需求量将超过全世界捕获量 45 可编辑 第三节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 经济高速增长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污染型工业依然在发展 结构调整 技术改造和主要污染物的削减还需较长时间 46 可编辑 中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 却消耗了 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 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 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 47 可编辑 中国单位产值的能耗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 4倍美国的2 1倍日本的4 43倍德国的4 97倍 48 可编辑 中国金属资源消耗 每万美元消耗的铜 铝 铅 锌 锡 镍合计70 47kg 是美国的5 7倍 是日本的7 1倍 中国水资源耗量大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0 4 是国外先进水平的50 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m3 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 49 可编辑 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高 单位GDPNOX排放量是美国的6 1倍德国的16 6倍日本的27 7倍单位GDPSO2排放量是美国的6倍德国的26 4倍日本的68 7倍 50 可编辑 3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51 可编辑 2004年500个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状况500个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5 6 52 可编辑 4 长期对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5 环境管理制度 体系和法规不完善 监督管理手段薄弱 对环境保护的长期性 艰巨性认识不够 公众 特别是各级干部 的环境意识仍需提高 53 可编辑 第四节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54 可编辑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一 强调公平性原则 包括本代人的公平 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第二 强调持续性原则 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三 强调共同性原则 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 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而实现这一 目标 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55 可编辑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 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56 可编辑 第四节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走循环经济之路 树立从经济发展源头和全过程保护环境的思想 把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 社会的各个层面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7 可编辑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 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 58 可编辑 循环经济 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 宇宙飞船理论 以新的 循环式经济 代替 单程式经济 循环经济的含义 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 59 可编辑 循环经济主要特征 1 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 产品 消费 再生资源 再生产产品 的循环过程 使整个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减少 三废 排放 保护环境 60 可编辑 卡伦堡模式 61 可编辑 2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可拉长生产链 推动环保产业和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 62 可编辑 3 循环经济在不同层次上将循环过程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 63 可编辑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 1 企业 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实现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64 可编辑 2 工业集中地区 建设生态工业园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延长生产链 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废物产生最小 甚至 零排放 65 可编辑 3 循环型社会用生态学原理 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 生产与消费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66 可编辑 第四节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坚持污染控制 生态保护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实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67 可编辑 第四节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 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重视乡镇与农村环境保护 68 可编辑 1997年到2007年2月 共命名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 69 可编辑 农村环境保护 实施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加强面源污染控制 控制土壤污染 70 可编辑 第四节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不断完善法律 法规体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管理体制 加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政策 71 可编辑 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新机制的主要措施 1 明确责任 加强领导 2 实行环境保护政绩考核 强化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 3 建立国家监察 地方监管 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4 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72 可编辑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政策 1 加大政府的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力度 2 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 3 建立有利于环保的财政税费政策 4 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