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江阴市峭岐中学 丁玉玲一、课标相关要求: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本课题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题帮助学生建立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等方式是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都至关重要。二、 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前一课题介绍水的组成,对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课题将更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为后面将要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等做好了理论上的支持,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用简单的话语略作说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说明这些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性质,进一步认识这些粒子,最后利用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回归到学习科学的时效性。为学生从微观上认识物质世界提供了支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难点:分子、原子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三、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药品、浓氨水、品红、酒精、酚酞溶液、蒸馏水 仪器:50ml烧杯(3*14个)500ml烧杯(1*14个)100ml烧杯(1*14个)100ml量筒(1*14个)50ml(2*14)针筒(2支)黄沙、石子教师准备:花露水喷剂 、分子原子图片、电脑做好的课件等学生准备:网上或从课外书本搜集相关一些分子、原子等资料(二)教法与学法设计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 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学法主要通过: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归纳小结达标练习、拓展提高几个环节。(三)教学过程设计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将花露水喷剂向空中喷洒,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我们也来感知一下:【学生活动探究1】请同学们分组实验,用酒精棉蘸一些酒精,抹在手背上,请学生说出他们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组1:感觉凉凉的。小组2:闻到了的酒精味。看不到什么东西老师提问:是不是酒精没有了?为什么闻到气味,看不见呢?【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这样一直分下去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真的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没有了吗?就像刚才我喷出去的清新剂、涂在手上的酒精、闻到酒精的气味,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清新剂的清香,酒精涂在手上凉凉的,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就像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见他们,但是这些物质确实存在在我们周围。这些构成物质的是什么呢?他们就是-分子和原子。大家想知道构成我们周围的这些微粒到底什么样子吗?学生想象着他的摸样,翻开课本看科学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P50图3-6、3-7学生们看了这两副图片,有既有分子又有原子,这些微粒都是构成物质的,从图片和课本上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那些性质? (通过投影,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不同种粒子构成的,有些是由分子有些由原子构成,幻灯可以节省时间,并且可以直观的展示物质的构成粒子,比只是老师口头说多一些直观的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大家通过图片对比找出粒子的性质,比老师自己以传授知识的形式告诉他们更有利于他们掌握)肉眼看不见的分子还有什么特点?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的性质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向空气中喷洒空气清新剂。问学生:香不香啊?学生这时好兴奋:好香啊!问题思考:我在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的同学都能闻到香气?说明了什么?B、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学生活动探究2】: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等等。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活动探究3】: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问题思考: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C、分子之间有间隔问题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吗?【学生活动探究4】: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学生活动探究5】: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学生活动探究6】: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练习巩固分析归纳小组抢答: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问题:(1)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2)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3)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4)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5)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6)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小结: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地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分子模型: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下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展示模型】水分子模型、二氧化碳分子【学生活动探究7】:用乒乓球和木棍做成水分子,氧气分子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让学自行进行重新组合介绍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学生练习】说说下列分子的构成:五氧化二磷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二氧化碳分子(2)分子的定义小组互相讨论:完成课本51页的两个问题:1. 从分子角度分析水蒸发和水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2.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及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播放动画:水通电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温故而知新:我们判断物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通过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3、归纳小结,提升能力老师就班级情况决定是否提供小结的内容:1)、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总结:一个区别:分子和原子的区别2)、两个定义:分子和原子的定义3)、三个基本性质: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4)、四个解释: 1.热胀冷缩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南昌市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招聘外包保洁员2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凯里学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28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安徽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公开招聘备案制工作人员(23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兵器装备集团湖南云箭春季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智集团总部企业管理部公开招聘1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租房合同范本参考-租客与房东之间的协议模板
- 2025合同范本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 2025个体商户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医疗器械采购协议(临床使用)
- 2024版人教版英语初一上单词默写表
- 双下肢乏力护理查房
- 医保飞行检查培训课件
- 工程结算审核服务方案技术标
- 公司驾驶业务外包管理办法
- 店中店合作协议
- AKAIEWI5000电吹管快速入门(中文说明书)
- 炉外精炼-RH读本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
- 模具设计与制造授课全张课件
-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