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课标版美术八年级下册.doc_第1页
人美课标版美术八年级下册.doc_第2页
人美课标版美术八年级下册.doc_第3页
人美课标版美术八年级下册.doc_第4页
人美课标版美术八年级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美课标版美术八年级下册:艺术与科学教案一、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课 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学生分析:“老师,我想知道,我喜欢画画,喜欢美术课,但是现在的学习越来越紧张了。大家都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美术对我们、对我们的将来有什么用?”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从懵懂的少年开始有了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对于科学与艺术这样深奥而严肃的话题有着自己蒙昧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四、教材分析:科学与艺术的话题正是目前探讨的热门的话题,也是我们的学生在现阶段需要认知和理解的内容。教材将这样的话题放在学期的第一课作为供学生学习探讨,对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具是有针对性的。教材中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并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提供了较为具有说服力的资料,教学目标鲜明。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所感知的片面的、感性的认识整理加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五、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了解科学与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有机的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六、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七、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八、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上网查询课题相关内容,了解人们对科学艺术话题探讨的最新的动态。教师准备:powerpoint电脑教学课件、实物教具。九、教学过程:(一)、欣赏:雄伟的建筑、精美的绘画-设问: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经典的文化遗产。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具有了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你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什么力量在起着作用?引出课题:科学与艺术。(二)、欣赏探究 活动之一:联系经典事例,体会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讲授:艺术、科学的概念。科学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科学就没有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探讨:科学与艺术之间是否有联系列举:建筑艺术。从中体会,科学和艺术是有联系的。深入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具体关系,他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探讨:科学创造对于艺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列举:绘画的发展,从岩画到电脑绘画的发展说明科学创造对于艺术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探究:艺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欣赏: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馆“鸟巢”的设计“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说明:科学的发明需要艺术的想象。以手机的事例说明,人们对美的向往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动能。拓展:请同学例举生活中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经典范例。讨论:艺术与科学结合失衡的例子。总结: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 活动二:联系人物阐述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的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独特的能力。每当我们关注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时,就会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从艺术的宝库里汲取营养,也就更容易创造出卓越的科学成果。介绍:达芬奇的科学与艺术成果。问题设计:你认为达芬奇到底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你能找到他的科学与艺术创造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三)、总结拓展归纳:科学与艺术如同一对兄弟,人类在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平衡中向前发展。说明:具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具有严谨的科学实践能力才可以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的人才。(四)、板书设计:创造我们今天社会的文明是创造性的劳动包括科学和艺术创造科学和艺术是有关系的是相互作用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2、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3、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4、学习材料: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二、教学过程(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师: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略。师: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2)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 焦点透视(看画面) 崇高气韵生动 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 遵循自然真实 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物我两分,忠实再现.中国山水画讲究人在画中游,在一幅画中同时表现可以行走,可以居住,可以浏览,可以仰望的多种时间和空间。中国山水画有多个视点。看图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提问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干草车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情趣,讲究一种趣味性,(可提问学生:你感受到画面表现一种什么怎样的趣味性?)吴冠中的山村,用一块块浓墨、淡墨表示房子的屋顶、窗户,体会一种墨的趣味。西方风景画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干草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二)、学会欣赏多媒体画面出现渔庄秋霁图画家表现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讨论分析画面的构图、空白、墨色。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倪瓒:江苏无锡人,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淡泊的生活。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段为近景,坡上几棵稀疏的枯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构图:“三段式”平远构图法。笔墨:浓、淡相间,剔透松灵的笔墨。空白:国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这幅画中中景空白较大,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意境: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临孤寂之情。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他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空白:而本画面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白是为意境设计的。(三)、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四)、学会表现(五)、课堂作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参考诗句: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表现山水的古诗词。请同学们拿起毛笔来表达诗句中所表现的意境。参考的诗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2)独钓寒江雪(3)枯藤老树昏鸭(4)小桥流水人家(5)空山新雨后(6)日簿西山情依依(7)天门中断楚江开(8)孤帆远影碧空尽(9)远上寒山石径斜作业展示: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说出是谁的诗的内容,表达的意境。并评价自己的作品。然后让其它同学来评价。(六)学会评价(学生讨论:怎样评价一幅山水画)评价标准: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是否完美;能否表现一定的意境。(4)是否以诗入画。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教学目标: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知识目标:1、 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2、 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3、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能力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教具准备: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学具准备:准备笔、墨、纸、砚、色材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师: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生:准备学具。二、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演示课件作品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生:可能会回答,中国化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师: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三、授课1、演示课件2、讲解形式美概念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章法之美、笔墨之美四个因素。师:在了解了形式美概念的基础上,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国画去感受它的形式美。首先让我们走进白石老人的虾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提问: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分组讨论师:分别找学生回答。生: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直的,显得呆板,不是很美;艺术作品的虾非常有趣,很灵动,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同学得出的结论会很好,如果说到笔墨老师应及时适当讲解,指出下面将对形象进行讲解)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真实的虾与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区别很大,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很复杂呆板,用写真的方法很难表现出来,经过画家的概括、提炼、加工,艺术作品中的虾很简单、灵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师:总结并演示课件艺术作品中的虾形象概括、简单、比现实生动。形象是绘画的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师:欣赏了白石老人的大作后,接下来再让我们到中国画的色彩海洋中去畅游!4、演示课件井冈山、樱桃、何海霞的青山绿水。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如果美又有什么特点?(演示课件问题)生:分组讨论回答:色彩很鲜艳,很好看,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接近,(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不会很准确,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师:补充刚才同学说出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些特点,但不够准确。中国画的用色除工笔重彩外基本上用装饰性比较强的固有色。色彩对于中国画的整体来说并不是主要的,而是墨的补充(演示课件显示答案)师:以上我们的欣赏学习侧重于中国画的内在形式美。那么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美不美呢?5、演示课件:手卷、立轴等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画都有哪些形制呢?生:立轴、手卷、册页、扇面等。师补充:立轴易远看可以连续成条屏,手卷易近看表现大型题材。中国画除了外形之美之外,在构图、诗书、画印上也体现了章法之美。演示马致远的雪图,吴冠中的大漠,讲解构图特点,马远、“马一角”、空灵美,大漠用线、用点及疏密对比等。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的各个因素,那么这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呢?6、重点讲解露气演示课件露气整幅作品请同学欣赏师:提出问题请同学议一议,说一说。这幅画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形式美?生:学生的回答会很多种。学生会在色彩、墨、色、章法等方面回答。师:师生互动并补充讲解。1)、用墨作品中用元气淋漓的泼墨荷叶,用大面积墨汁挥泼而成,酣畅而凝重,效果整体而又有小的变化,形成了虚实对比变化。2)画面结构整幅作品结构上分成两种组合,即体块组合与骨架组合。泼墨荷叶形成体块组合,体块组合往往带有方正的倾向,这种方正给人一种非常雄阔、沉重、稳定的感觉;骨架组合是由荷叶的梗子、水草组成。右上方的泼墨和叶梗子瘦劲而形成斜势。由于荷叶体块大而重,梗子虽然刚劲仍觉得负担重,于是旁边加上一朵丰满的朱荷和一根与花边几乎平行的梗子,这一支撑使得叶与花组成的体块十分稳当。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根梗子之间的联系,又在中间交错布置了几笔水草和小荷叶,使得这部分的花、叶、梗、水草之间组合的十分严整,体现出作者对形式美的探索和追求。3)用色在画面中只用红色划出一个花蕾,一个花朵,并安排在画面两端,两者形成互应之势,与大面积墨色对应,形成点缀之笔。4)诗、书、画、印融合之美在画幅中同时出现书法、诗文、篆刻、特别是书法、方圆并用,以方为主,略带隶书之意,形成线条与画面的大面积泼墨形成虚实对比,形成构图和谐之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师:总结,各因素的关系(各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谐统一的)师: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下面就让我们亲自动手去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吧!四、学生创作1)学生分成四组,各组由代表上前面创作。2)放电影、课件。3)老师巡回辅导。五、总结生:各组同学分别展示创作作品。并派代表阐述创作原因、意图和主题,并评说作品意境美。师:总结本课,指出存在问题,鼓励学生。六、结束全课用电脑画山水画教案一、 教材分析:编辑指导思想: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本课希望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本课其实是给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滤镜”功能提供一个平台,其目的在于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在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综合的处理,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同时认识和理解传统绘画的独特创作方法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本课在教材*占两个页码,在版面安排上形成一个对称蝴蝶页。内容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为课程内容部分,下部分主要为参考素材部分,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步骤。课程内容部分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半部分是两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和本课的简单提示,主要起引导作用;右半部分介绍了运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创作“山水画”的基本步骤和几种变化形式。创作“山水画”所参照的就是沈周的庐山高。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和选择适当的图片素材。2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特别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创作,注意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3巩固对中国传统绘画美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电脑图像处理功能进行创作。难点: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滤镜”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使用。学习材料:数码相机或数字扫描仪,电脑中应配备带有图层处理功能的图像处理软件。如不具备应用电脑美术创作的条件,也可采用现成图片(如旧照片,旧挂历、杂志上的照片),用拼贴结合、喷笔喷绘、云雾效果的方法进行创作。也可以用废旧牙刷与废旧纱窗结合制造云雾效果。四、教学活动: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图片素材,进行创作构思。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素材输入电脑(如果能直接找到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的素材则更理想)。讲解并示范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方法,重点讲解“滤镜”中相关变形、变色功能的结合使用。五、创作作品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如可能,可挑选有特色的作品打印悬挂或展览。1、 教学意图(1)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方式,让学生回味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感受,并结合这种感受进行构思,收集合适的图片素材。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色彩、造型方面的调整。了解“滤镜”的特色和可能达到的效果,如何与自己的创作构思有机地结合运用。此时再次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目的是巩固学生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力。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思路,保持兴趣。2、教学意图(2)通过对已学习美术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力,引发目的明确的创堡塑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寻找和收集素材进一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结合自己对意境和I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色彩、造型方面的调整。了解“滤镜”的特色和可能达到的效果,如何与自己的创作构思有机地结合运用。 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3、讲解并示范:相关技能、技巧学习、创作作品4、教学评价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方法,重点讲解“滤镜”中相关变形、变色功能的结合使用。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一、 敦煌莫高窟 第1 课时 第1周 二、 艺术与科学 第 2课时 第2周 三、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第 3课时 第3周 四、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第 4 课时 第4 周 五、 中国画的形式美 第 5课时 第5 周 六、 中国画的形式美 第 6 课时 第6 周 七、 用电脑画山水画 第 7 课时 第 7 周 八、 陶艺创作 第 8 课时 第 8 周 九、 陶艺创作 第 9 课时 第 9 周 十、 明暗与立体表现 第10课时 第10 周 十一、 明暗与立体表现 第11课时 第11周 十二、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第12课时 第12周 十三、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第13课时 第13周 十四、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第14课时 第14周 十五、 人文奥运 第15课时 第15周 十六、 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第16课时 第16周 十七、 体育场馆设计 第17课时 第17周 十八、 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 第18课时 第18周 十九、 艺术品的收藏和拍卖 第19课时 第19周 美 术 教 案 课题敦煌莫高窟课时1总课时数1授课时间 第一周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学 用具教学课件板 书 设 计 敦煌莫高窟 一、简介 二、内容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 入 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千手观音。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看录像。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 生:一位同学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昔日繁华) 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播放课件佛的世界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 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 例如: 彩塑 年代 图片 艺术特征(学生总结) 北凉 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 第419窟 菩萨阿难像 唐 第158窟 涅盘像 壁画 佛传故事 第329窟 乘象入胎 本生故事 第257窟 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 因缘故事 第285窟 五百强盗成佛 经变故事 第148窟 弥勒下生 第217窟 观无量寿佛 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 播放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比较。 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 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 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 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德育渗透) 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练习 发挥(播放课件神游敦煌) 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 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同学们,(放张大千作品)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5、教学反思 美 术 教 案 课题艺术与科学课时1总课时数1授课时间第2周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学 用具教学课件板 书 设 计 艺 术 与 科 学 一、艺术与科学 二、分析作品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 入1、 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 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 艺术与科学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造型) 2、安 济 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莉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了解艺术对与科学的概念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说出长信宫灯的科学性。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5、教学反思 美 术 教 案 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课时2总课时数2授课时间 第3、4周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学 用具教学课件板 书 设 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 二、江山如此多娇 三、万山红遍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 入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由故事引入。 2、新课 一、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依画之意境作诗: 平地风起愁近秋,沙飞卷带百花休。落幸屈子离骚奏,雁去流水九辩忧。 【解释】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落幸:失落失去,宠幸。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 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二、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 九州沐浴金彩霞。 世纪更替逐浪高, 国昌民种富贵花。 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万山红遍 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 讨论画的意境。 3、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4、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5、教学反思 美 术 教 案 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课时2总课时数2授课时间 第5、6周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学 用具教学课件板 书 设 计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形象之美 二、笔墨之美 三、色彩之美 四、章法之美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 入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 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复习导入 2、新课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 一、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三、色彩之美 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