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解剖与病理图谱_第1页
消化系统解剖与病理图谱_第2页
消化系统解剖与病理图谱_第3页
消化系统解剖与病理图谱_第4页
消化系统解剖与病理图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化系统解剖与病理图谱,溃疡型胃癌,胃窦部小弯侧不规则形肿块,边界不清。肿瘤中央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周边隆起(),慢性胃炎,胃粘膜腺体减少。被覆上皮和腺体内出现多数杯状细胞,称为肠上皮化生。间质内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胃粘膜慢性损伤后,肠上皮细胞增生取代。杯状细胞散在于胃粘膜被覆上皮内,间质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2,胃粘膜肠上皮细胞化生。阿森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显示:正常胃粘膜细胞胞浆呈紫红色(中性粘液PAS阳性),化生的大肠上皮杯状细胞胞浆呈蓝紫色(酸性粘液AB阳性)。,胃溃疡病,显示溃疡中心。溃疡的典型四层结构,表面为中性粒细胞及纤维素渗出(P);其下为坏死带(N);第三层为增生的肉芽组织,由纤维母细胞及新生的毛细血管(G)组成;基底为瘢痕(S),胃溃疡病2,表层为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P)。紧接的是粉染无结构的坏死层(N),其内可见坏死的细胞核碎片。第三层是肉芽组织,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其间可见垂直于溃疡面的新生毛细血管。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于肉芽组织层内,胃腺癌,肿瘤性腺体浸润于粘膜下层及肌层,甚至达浆膜层。肿瘤性腺体异体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并可见坏死(N)。癌细胞团周围为纤维化的癌性间质(F),胃印戒细胞癌,肿瘤细胞增生破坏胃壁组织,仅见残存的平滑肌细胞。大量肿瘤细胞成大片状浸润,无明显排列,胃印戒细胞癌2,肿瘤细胞散在分布。细胞圆形、椭圆形。胞浆内充满淡蓝染的粘液。核圆形,深染,偏位。由于粘液在常规染色时较淡,故看上去酷似印戒而得名(),胃印戒细胞癌3,肿瘤细胞浸润能力很强,常有少量瘤细胞散在浸润于肌层及浆膜层,常规染色易误认为增生的纤维细胞,常需特殊染色以辅助诊断。着紫红色的细胞为癌细胞的胞浆,核位于一侧,形如印戒(PAS粘液染色),早期胃癌,部分胃粘膜正常,部分腺体异形增生,排列极向消失,细胞分裂象多见。肿瘤性腺体浸润局限于粘膜层内,小肠淋巴瘤,小肠壁内有巨大灰白色肿物,界限尚清。切面细腻,湿润。肠粘膜完好,空肠动静脉,1 升结肠、2 盲肠后动脉、3 盲肠前动、静脉、4 盲肠、5 结肠支、6 回结肠动、静脉、7 阑尾动、静脉、8 回肠支、9 阑尾、10 回肠,回盲部局解(后面),1 升结肠、2 回盲瓣口、3 回盲瓣、4 盲肠、5 阑尾、6 结肠带、7 回盲口、8 回肠、9 回结肠动、静脉、10 盲肠后动、静脉、11 阑尾动、静脉、12 回肠支、13 结肠支,肠腺癌,增生肿瘤细胞构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腔,腔内有分泌物及坏死瘤细胞聚集。肿瘤细胞增生为单层或多层排列,部分腺体有背靠背、共壁现象。瘤细胞异形性较明显,有瘤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核仁大且红。可见核分裂象,大肠癌,乙状结肠粘膜溃疡型大肿物。溃疡周边明显隆起,与正常组织分界尚清。溃疡底部坏死组织较多。正常肠粘膜皱壁减少,结肠管状腺瘤,肿瘤性增生腺体极向仍存在,但细胞明显增多,形成大小不一的腺管,腺管细胞多层排列,细胞内粘液减少,核上移。核分裂象很少见。,结肠腺癌,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腔或腺样结构,瘤细胞明显异形性,单层或多层。细胞内几乎不见粘液产生。核明显异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1 横结肠、2 中结肠动脉、3 结肠缘动脉、4 右结肠动脉、5 升结肠、6 回结肠动脉、7 空肠、8 空肠动脉、9 肠系膜上动脉、10 肠系膜上静脉、11 回肠动脉、12 回肠、13 肝、14 脾,上、下腔静脉及肝门静脉,1 颈内静脉、2 锁骨下静脉、3 右头臂静脉、4 腋静脉、5 胸腹壁静脉、6 腹壁上静脉、7 肝右叶、8 肝门静脉右支、9 肝门静脉、10 附脐静脉、11 脐、12 肠系膜上静脉、13 腹壁下静脉、14 腹壁浅静脉、15 右髂总静脉、16 髂内静脉、17 髂外静脉、18 颈外静脉、19 左头臂静脉20 上腔静脉、21 胸廓内静脉、22 肝左叶、23 肝门静脉左支、24 椎外前静脉丛、25 下腔静脉、26 脾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肾静脉、29 左睾丸静脉、30 直肠上静脉,肝的分叶(膈面),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肝的分叶(脏面),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肝的分叶、分段铸型(膈面),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肝静脉(膈面),1右肾、2十二指肠、3肝总动脉、4肝固有动脉、5胆囊动脉、6胆囊淋巴结、7肝、8右支、9左支、10胃右动脉、11胃左动脉、12脾动脉、13脾、14左肾静脉、15左肾、16肠系膜下静脉、17左睾丸静脉、18腹主动脉、19下腔静脉、20肠系膜上动脉、21右后叶下段支、22右后叶支、23右后叶上段支、24右前叶支、25尾状叶支、26横部、27角部、28左外叶上段支、29矢状部、30左外叶下段支、31囊部、32肝门静脉、33胆囊、34肝右叶、35肝中间静脉、36肝左叶、37肝左叶、38肝左静脉、39镰状韧带、40胰,肝门静脉及其属支(2),1 肝门静脉、2 肠系膜上静脉、3 胃网膜右静脉、4 右结肠静脉、5 横结肠、6 胃左静脉、7 脾静脉、8 肠系膜下静脉、9 左结肠静脉、10 左肾、11 乙状结肠静脉、12 直肠上静脉,肝内Glisson系统铸型(膈面),1右肾、2十二指肠、3肝总动脉、4肝固有动脉、5胆囊动脉、6胆囊淋巴结、7肝、8右支、9左支、10胃右动脉、11胃左动脉、12脾动脉、13脾、14左肾静脉、15左肾、16肠系膜下静脉、17左睾丸静脉、18腹主动脉、19下腔静脉、20肠系膜上动脉、21右后叶下段支、22右后叶支、23右后叶上段支、24右前叶支、25尾状叶支、26横部、27角部、28左外叶上段支、29矢状部、30左外叶下段支、31囊部、32肝门静脉、33胆囊、34肝右叶、35肝中间静脉、36肝左叶、37肝左叶、38肝左静脉、39镰状韧带、40胰,病毒性肝炎,肝细胞肿胀,呈球形,胞浆疏松化为水样变性,病毒性肝炎2,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图中央为点状肝细胞变性坏死,由炎细胞浸润取代。肝窦扩张,肝细胞内有褐色胆色素淤积,病毒性肝炎3,肝细胞水样变性,并可见肝细胞小灶状坏死,炎细胞聚集。本病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4,肝细胞水样变性,并可见肝细胞明显的脂肪变性。本病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5,丙型肝炎病毒(HCV)探针原位杂交显示汇管区周围肝细胞胞浆深紫蓝色阳性信号,证实为C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萎缩,肝细胞索变窄,肝窦增宽。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减少,相对核密集。胸浆内有脂褐素颗粒。,肝细胞液化性坏死,肝细胞索变窄,胞浆内多量脂褐素沉着。部分肝细胞结构消失,胞浆溶解呈细空泡及网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增大,胞浆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空泡,空泡有张力感。肝细胞核受压被挤向一边,肝细胞形似脂肪细胞,肝脏贫血性梗死,肝右叶上方大片状黄白色梗死区,周边明显充血出血带。梗死灶内也可见小片状由出血带围绕的小梗死区,形成地图状结构,坏死后性肝硬变,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表面呈粗颗粒状。切面肝组织被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岛屿状,其间间隔较宽。,坏死后性肝硬变2,肝脏表面结节状,但结节突起不明显。切面结节较大,间隔较窄,属于大结节性肝硬变。,坏死后性肝硬变3,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肝细胞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偏位或消失。周围增生的结缔组织间隔厚薄不均。小胆管灶性增生,坏死后性肝硬变4,假小叶内肝细胞无排列,无中央静脉。新生肝细胞体积大,双核。细胞内大量褐色胆色素聚集。部分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变性的小空泡。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慢性肝淤血伴肝细胞脂肪变性,由于长期慢性肝淤血,肝细胞缺氧,导致肝细胞代谢障碍,肝细胞内出现脂滴。这种淤血和脂肪变性的改变在肝脏标本肉眼上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亚急性重型肝炎,大片肝细胞水分脱失,胞浆浓缩红染,核浓缩以至消失,表现为凝固性坏死,其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并可见肝细胞内和毛细胆管内淤胆。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