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2、口算下面各题 3 6 二、新授1、教学例1(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3(千克) 3(千克) 33(盒)(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3、教学例2(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425(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 ,每份就是2个。B、2,每份就是的。(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三、练习3 3 20 5 10 6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板书设计: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一、口算下面各题 3 6 二、(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3(千克) 3(千克) 33(盒)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分数的除法 第二课时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 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2、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4 3 2 6二、进入新课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1小时走了?千米?小时走2 km(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1)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2322、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3、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2(km)(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4、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三、练习1、P31“做一做”的第1、2题。2、练习八第2、4题。板书设计: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复习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2、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4 3 2 61小时走了?千米?小时走2 km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力。(2)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428+639175 (2)1.8+1.5430.4(3)3.2(1.6+0.7)2.5 (4)7+(5.783.12)(41.239)二、新授1、教学例4(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三、练习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九第2-4题(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求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B、可以先求装完的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四、练习 练习九第5-9题。板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一、复习(1)428+639175 (2)1.8+1.5430.4(3)3.2(1.6+0.7)2.5 (4)7+(5.783.12)(41.239)二、分数混合运算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B、可以先求装完的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不懂的地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4/72 9/101/5 151/3 3/42/9 1/2-1/4 1/21/4 1/21/4 1/41/2过程要求:(1)用口算卡依次出示各算式;(2)学生完整表达算式,计算过程及结果;(3)说一说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2、计算下列各题。4/132+1 5/63/73/5 0.63/45/12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计算方法。3、简便计算。3/8+1/35/9+2/5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与同伴交流;(2)怎么计算简便?学生汇报,集体评价。二、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九第510题。1、第5题 (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计算方法。如:2/90.3756/7 式中含有小数,要怎么办? =2/93/86/7 连除的式子,要怎么算? =2/98/37/6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6/812、第6题 (1)学生独立解方程,然后与同伴交流;(2)选讲其中两题。3、第7、8、9题。(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说一说解题思路;(3)列式计算,集体订正。4、第10题(1)按题目要求计算出每一步结果。(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三、作业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一、基础练习1、口算。4/72 9/101/5 151/3 3/42/9 1/2-1/4 1/21/4 1/21/4 1/41/2二、巩固练习如:2/90.3756/7 式中含有小数,要怎么办? =2/93/86/7 连除的式子,要怎么算? =2/98/37/6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6/81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复习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二、新授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水分28千克水分占体重的 体重 ?千克(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列方程来解决问题)(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爸爸体重的 35千克?千克爸爸:小明: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千克。 算术解: 3575(千克) 35 35 75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三、练习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五、作业:板书设计: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水分28千克水分占体重的 体重 ?千克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爸爸体重的 35千克?千克爸爸:小明: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千克。 算术解: 3575(千克) 35 35 75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课本第40页练习十第59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练习十第5题。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选取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板。(3)集体评价。(4)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二、专项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1)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2)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3)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2,女生有多少人?(4)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过程要求:依次出示题目,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教师结合板书帮助分析。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单位“1”的量几/几=具体量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2、即时练习。学校田径队有女队员20人,是男队员人数的4/5,男队员有多少人?过程要求:(1)学生尝试用除法解答。(2)引导提问: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如何求单位“1”的量? 具体量是多少,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计算?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十第69题。1、第6题: 3/5把什么看作单位“1”? 求每月开支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列式计算。2、第7题: 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单位“1”的量已知吗?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出的单位“1”是什么时候的产量?求全年产量应该怎么办?3、第8题: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你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解答比较简单?4、第9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里的1/6、1/3、1/2都是以什么数看作单位“1”?说一说你的解答思路。再计算,把结果填在表上。四、作业板书设计: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1、只列式不计算。(1)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2)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3)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2,女生有多少人?(4)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2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单位“1”的量几/几=具体量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2、学生独立解答。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二、新授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吃了 剩下15千克?千克“1”(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2、教学例2(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25 (1)25 25 20三、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板书设计: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二)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吃了 剩下15千克?千克“1”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2、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25 (1)25 25 20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比的意义教学 1情境引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这是杨利伟在飞船上向人们展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的图案,这个图案长是 15厘米,宽是 10厘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可提的问题很多,教师有选择地板书。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揭示课题: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新的方法。这就是比。 (1)教学比的意义。 有时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宽与长的比是10比15。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 350千米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千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吗?(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什么叫做比?(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介绍比号、比表示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让学生自己看书并找出答案)。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 2=32 ()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a :bab 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 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种数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一种关系 问题:那比的后项能不能为零呢? 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都不能为0,所以后项能不能为0. 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填一填 5:9=( )( )= 12:13=( )( )= (足球赛中记录的“2: 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需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二)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并要求说明每个比表示的意义。 做“做一做”第2题。 问:我们求比值的方法是怎样的?(一般方法前项除以后项)这里的比值都是什么数? . 求下列比的比值 0.6 : 0.16 .填空: 8 :( )=16 ( ):9=1.2 .学生举出一些比,说出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 (三)小结 这节课你没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比的意义(1)一、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二、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1)“:”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 2=32(2)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一种数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一种关系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比的意义的练习(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深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会根据比计算比值,知道比值可以用整数、小数、分数来表示。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一、算一算1、求比值:95 4.20.6 1/3 3/5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引导观察比值,有什么发现?(比值既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设计意图:基础练习,并发现规律)二、猜一猜1、人体中有很多有趣的比,想不想一起来猜猜看?由学生猜比,教师判断比值过大还是过小,猜三次不中,就公布答案。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 )( )(17)婴儿的头长与体长的大约比是( )( )(14)12岁儿童的头长与体长的比大约是( )( )(750)猜一猜:黄老师的头长与体长的比大约是( )( ) (1 8)2、这么多有趣的比,想知道它们的比值吗?赶快算一算。先让学生独立算,然后引导:观察后三个比和比值(0.25、 0.14、 0.125),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猜一猜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三、欣赏美1、这个人你认识吗?(出示数学家欧多克斯的头像)边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边进行介绍:他就是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就是他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2、黄金分割应用非常广泛,你现在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了吧?(出示五星红旗图)它的长与宽的比是黄金分割比。3、美丽的雅典神庙的长与高的比也是黄金分割比。(出示雅典神庙图)4、大家最感兴趣的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一半与斜面长度的比是黄金分割比。(出示古埃及金字塔图)5、生活中也用到黄金分割,就连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看看谁的头发分成2比3?(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能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美丽。还培养了学生发现美、体会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孩子们更热爱数学、更热爱学习、更热爱生活。)四、辨一辨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与今天学习的比有何不同?(设计意图:将学生生活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并学会全面、辨证的看待事物、看待知识五、说一说比的应用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也能用比来说一说,你会说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讲讲身边的比,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比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结合自己关心的事谈得很自信、很客观、很投入,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品质。)板书设计:比的意义的练习(2) 求比值:95 4.20.6 1/3 3/5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 比的基本性质(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过程与方法: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商不变的性质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2你是怎么想的?3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三)求比值3284721279525 164 24521二、讲授新课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一)比的基本性质1把练习3中84和21这两个比找出来2教师提问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比值都相等)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前项和后项都不同)我们可以说84和21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1)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8484(84)(44)2121(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84213学生尝试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2)教师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二)化简比1练习引入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2最简单的整数比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3化简比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1421(147)(217)23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2) ( 18)( 18)34讨论:分数比怎么化简?为什么要乘上18?乘上9可以吗?(3)1.252(1.25100)(2100)125200581.252(1.254)(24)58(更好)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1)都化成整数比(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1练习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251004.21.41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 ,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 ,读作四分之一三、巩固练习(一)化简比610 0.30.41221 0.251(二)选择11千米20千米( )(1)120 (2)100020 (3)51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 (2)2120 (3)710(三)思考题六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五、课后作业(一)化简下面各比1620 4.56 50.35(二)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双数与九月份生产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00双,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双?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8484(84)(44)212184 21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1421(147)(217)23(2) ( 18)( 18)34(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二、化简比(1)都化成整数比。(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化简比的练习课(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2、过程与方法:能够熟练地求比值和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地求比值及化简比。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口答各题。1、什么是比?2、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8:63 1.25:10二、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2、完成第10题。估计红色部分与绿色部分的关系。将绿色部分看作1份,红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说说红色部分、绿色部分与彩条全长的比。实际测量,验证估计的结果。3、完成第11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汇报交流。4、完成第12题。理解“盐水”的含义,弄清盐水中,盐、水、盐水三者之间的关系。独立解答。5、完成第13题。独立完成填表。你想喝哪杯饮料?为什么?哪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6、完成第14题。独立写出两个比,并化简比。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例吗?谈谈自己的体会。7、完成思考题。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含义。如果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则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份,大正方形的面积是6份。写出比,并化简。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化简比的练习课(4)理解“盐水”的含义:盐+水=盐水教学反思:检查意见:检查人: 第三单元温泉县安乡中学教师电子教案时间:主备人:王瑜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补充问题并解答)二、新授。1、教学例2。(1)出示例2:(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水的体积:5004/5=400(ml)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补充练习(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 94(人)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