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三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1. 恩物:福禄贝尔为了保护和发展儿童的游戏能力,涉及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游戏教学体系,研制了一套游戏、作业材料。这套材料共有二十种,福禄贝尔称前十种材料是上帝恩赐给孩子的礼物,所以命名为“恩物”。2. 本体性游戏: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3. 精力过剩说:P324. 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5. 平行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 游戏。幼儿之间能意识到相互的存在,期间有眼光接触,有彼此模仿,但没有游戏互动。6、角色意识:是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是假装的别人,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7、 联合游戏: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比如他们可以交换材料,可以有语言沟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的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他们只是愿意在一起玩,而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6. 空间密度:P1887. 想象构造:P1768. 规则性游戏:P1519. 松弛消遣说:P3410. 延迟模仿:在某一行为发生后几个小时或几天后,对其进行模仿,如果儿童能进行延迟模仿,就表明他们对初始行为形成一种持久的表征。11. 角色扮演:P15912. 模拟构造:P17713. “多样性探索”行为: P6914. 角色认知:P169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如何理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答:P128-1292. 试从行为意向角度简述游戏的主要特征。答:P82-843. 比较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不同。答:P118-1194. 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答:幼儿不仅在游戏的尝试中获得经验,也在游戏的表现中验证着这些经验。因为游戏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始料不及的问题,为了使游戏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幼儿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已有经验,玩中生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反映了幼儿的积极思维。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各种问题情景中,运用物体属性的经验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反应,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实践。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因此,在游戏的背景中就能促使孩子机智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第三,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他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物体,变化各种方式对待物体,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结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变通性。第四,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比较分析代用品与被代用品之间的异同关系,这里有对物的特征的感知,有利用表象对物的特征的概括和对物的意义的抽象等等,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5. 试述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答:P2306.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答: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适应的, 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游戏的方式。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同化,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同化和顺应之间常是不平衡的,表现为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忠实地认同外部事物的特征,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表现出模仿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合自己认知图式的东西,游戏的价值不在于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在考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时,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着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7. 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答: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历程,能够经常参与社会性游戏的孩子,就能很好地融入最初的社会关系,在与同伴的相处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技能,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在亲子游戏中建立早期依恋关系;(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儿童的游戏社会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了一个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程,这是儿童社会性日益成熟的表现;(3)游戏的“去中心化”作用: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8. 试述象征性游戏在3-6岁幼儿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答:P146-1489. 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及其局限。答: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但是, 由于皮亚杰只是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发展的特征, 这就使得他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而认为游戏只是智力(认知) 活动的“变形”或衍生物; 只是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 而没有看到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游戏完全成了依附于智力的消极的“追随者”, 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皮亚杰非常重视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认为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而与对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突出强调形成鲜明的对照的, 是皮亚杰对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的估计不足。他认为儿童游戏是由儿童认知水平决定的, 即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游戏形式对应不同的认知水平, 而不存在游戏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智力每前进一步, 游戏就跟着走一步。这种片面的、单向的理解, 从根本上颠倒了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游戏与智力的关系, 即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没有充分看重游戏在认知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10. 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答:(一)在游戏中得到情感的满足1促使幼儿扮演某一角色的行为动机则是一种情感的驱力2幼儿出于情感动机的模仿,象征性地满足了他们各种情感的需要。(二)在游戏中宣泄情绪1游戏在排解消极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2精神分析游戏论的解释(三)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自制力1儿童在游戏中能表现出比现实生活中更大的自控能力2游戏中的规则是儿童自己制定和乐于执行的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四)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1在游戏中成功感的体验要比挫败感的体验强烈得多2成功的体验有助于理智感的形成(五)在游戏中体验审美快感1 每一种类型的游戏都有某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应2游戏常常使儿童沉浸在高度的美感享受3游戏培养了儿童的艺术素养三、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1. 有人说:“一个不会游戏的孩子是病态的;阻止一个孩子游戏,他会生病身体的和精神的。”请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这是由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决定的。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代替的。游戏独有的特点使之成为符合儿童身心需要和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前时期的主导活动。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又受知识、能力和体力的限制,不能真正地参加成人的活动,从而就产生了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也就是身心发展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时,游戏作为一种主动、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的活动,能较好的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的需要,并使幼儿的好奇心、兴趣等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所以,游戏不仅解决了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的矛盾,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适宜的发展。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故游戏就具有其教育上的独特价值了。我们知道,要体现教育的有效性,其功力无非在于教育者预设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为儿童的发展品质,这是教育自始以来一直在方法论的范畴内苦苦追求着的问题。人们在指责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铄作用时认为,我们强迫孩子学习,但我们却不能强迫孩子学会;人们在指责教育仅仅依赖孩子的内发作用时又认为,我们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期望孩子学到的东西。看来,孩子太小,其理性尚不充分,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才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即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需要。那么我们的期望能不能正是孩子的需要呢?游戏正是在这样节骨眼上显示了它的作用,游戏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发展,那么游戏必然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游戏成为教育的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决定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正是由于游戏在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故不会游戏的儿童失去了这两方面发展的契机,就会“生病”。2. 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坐在他身旁去,但没直接搭理他,也拿一堆积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高了。”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并请你解说这种指导策略优点。答:教师采用这种游戏指导策略叫做游戏的间接指导,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他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这种指导更能帮助儿童建立游戏技巧,塑造孩子的游戏行为,因为成人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其行为更能左右孩子的游戏过程,所以其干预成分较多。3. 有人说:“假如你想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戏(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a child is, study his play; if you want to affect what he shall be, direct the form of play)。”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答:“假如你想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是因为游戏是儿童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游戏行为必然影含着发展的奥秘,游戏中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年生命活力的表现,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游戏是儿童的心理世界,儿童喜欢游戏,游戏自在,游戏由其心理特点所决定,游戏行为不必超越心理能力的努力,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其游戏行为总是正好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戏,指导儿童游戏的意义在于。第一:发挥游戏对促进儿童发展的潜效应,缺乏指导的游戏,其发展价值的显现是出于游移状态的,第二:可以提高儿童的游戏水平,游戏水平和游戏技能的联系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成人对游戏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游戏水平。4. 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结合你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理解,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5. 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族馆展示缸打蜡保护与清洁协议
- 高端写字楼租赁及综合服务合同范本
-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与保密合同
- 重庆社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首脑礼仪考试题及答案
- 土木专业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幼教专业即兴面试题及答案
- 刘馨教授解读指南健康领域
- SMT设备工程师述职报告
- 急性坏死性肠炎患儿护理要点
- 2025年公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西南昌市西湖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招聘4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工程物探试卷及答案
- 医院后勤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农业观光园行业发展趋势与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新疆伊犁州伊宁市中小学招聘各学科编外教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招聘面试中常见陷阱问题解析与应对方法
- 信息系统维护与升级管理模板
- 2025年南京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试题
- 图解2025年9月10日第41个教师节全文
- 低空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