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虚词专题.doc_第1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doc_第2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doc_第3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doc_第4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1一轮考前文言实词专题指导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危乎高哉!(蜀道难)亡去不义。(鸿门宴)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中作主语,我;例中作定语,我的。例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例,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例“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过秦论(中)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福建卷第11题D项)“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以官职的任免为例: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11一轮考前文言虚词专题指导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 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文言虚词积累一、而r(1)、代词。1、你。例:余知而无罪也。2、你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例:蟹六跪而二螯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图穷而匕首见3、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例:弃甲曳兵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ni名词。才能。通“耐”。例: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二、何h(1)、代词。表示疑问。1、什么。例:大王来何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2)、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例:何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何苦!3、多么。例:开国何茫然!三、乎h(1)、助词。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例: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例:或能免乎?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乎书。(2)、介词。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旦余济乎江湘。 四、乃ni(1)、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乃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副词。1、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仅,只。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3、于是,就。例:陈涉乃自立为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才 。 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5、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五、其q(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主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作定语)2、第一人称代词: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1、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吾其无意于人世矣!2、表示商量。相当于“应当”、“还是”。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日行千里,其谁不知?4、表示祈使。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3)、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其若是,孰能御之。(4)、助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六、且qi(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并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四体康且直2、表示递进关系,况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2)、副词。1、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2、将要。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3、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3)、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七、若ru(1)、动词。1、比得上。例:乃不若孀妻弱子。 公之视廉将军孰于秦王?曰:不若也。2、好像。例: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就下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2)、代词。1、你,你们,你的。例:若入前为寿 更若役,复若赋。 2、指示代词,这样。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3)、连词。如果,假如。例: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使烛之武退秦军,师必退。(4)、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八、所su(1)、名词。处所,地方。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3)、助词。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术怒攻布,为布所破。(4)、量词。1、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例: 父去里所,复还。2、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九、为wi(1)、动词。1、做,干。例:事在人为 敢作敢为。2、治理。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3、担任。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4、当作,作为。例:然后以六合为家 以邻为壑5、变成,成为。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6、唱。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7、奏。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8、研讨,学习。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9、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0、叫做。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介词。表被动。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助词。例: 何辞为? 呕哑嘲哳难为听wi介词。1、因为,为了。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给,替。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虎作伥3、与,对。例:不足为外人道也十、焉yn(1)、代词。1、表指代。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表疑问。相当于“哪里” “怎么”。例:且焉之土石?杀鸡焉用牛刀(2)、助词。1、用语句中表停顿。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2、用语句末表停顿。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3、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兼词。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的用途。相当于“在这里”、“在那里”。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十一、以y (1)、介词。1、拿,用。例:以刀劈狼首。 臣以十五城请易璧。2、凭借,靠。例:以我酌油知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3、依照,按照。例:余船以次俱进。 斧斤以时入山林。4、在,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5、因为,由于。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带领,率领。例:欲以客往赴秦军 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7、凭借身份。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8、把。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申之以孝悌之义。(2)、连词。1、表并列。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表目的。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3、表修饰。例:木欣欣以向荣 拥火以入4、表原因。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5、表顺承。以及撇来,径进以啄。6、表结果。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7、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3)、动词。1、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以为,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4)、名词。缘故。例: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5)、副词。已经。通“已”。例:固以怪之矣 今两侯以出。十二、矣y(1)、句中语助词。1、表停顿,以起下文。例:尽美矣,未尽善也。2、表感叹。例:甚矣,汝之不惠。(2)、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表命令或祈使。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5、表肯定。相当于“啦”。例:齐人三鼓。刿曰:“可矣。”6、表感叹。相当于“啦”。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7、表疑问。相当于“呢”。例:邪面诅之,将何益矣?十三、因yn(1)、介词。1、依靠,凭借。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趁着,随着。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击沛公于坐。3、通过,经由。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由于。例: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2)、连词。1、因此,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相如因持璧却立。2、表原因,因为。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3)、动词。沿袭。例:蒙故业,因遗策。十四、于y(1)、介词。1、在。例:尝射于家圃 战于长勺。2、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3、对,对于。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向。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5、自,从。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青,取之于蓝。6、比。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苛政猛于虎也。7、被。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8、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9、根据,按照。例: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10、与,同。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2)、动词。往。例:之子于归,宜其一家。(于归:出嫁)。十五、与y助词。通“欤”。1、句末表疑问。例:子非三闾大夫与?2、句末表感叹。例:何其爽(差错)与!3、句中表停顿。例:于予与何诛?y(1)、动词。1、结交,交好。例:与赢而布助五国也。2、赞成,例: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3、援助。例: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4、对付。例:胡虏易与耳。5、等待。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6、如,比得上。例: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7、给予,授予。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2)、介词。1、跟,同。例: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与虎谋皮。2、替,为。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3、被。例:(吴王夫差)遂与勾践禽(擒)。(3)、连词。1、和,及。例:蜩与学鸠笑之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与其。例:与人刃我,宁自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