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_第1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_第2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_第3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_第4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卜师霞摘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 认为“忠” “恕” 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对于“忠”“恕”的关系, 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 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 相反, “恕”在外延上涵盖“忠”, 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关键词孔子忠恕心理原则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627(2007)05 -0004 -05作者:卜师霞, 女, 1974年生, 吉林梨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训诂文字学。北京100875“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种终极的追求。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 其中105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 。涉及“仁”的定义13条, 均见于师徒之间的问答,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 孔子对“仁”的阐述都是不同的。但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 。论语 里仁:“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中进一步阐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一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 怎样解释才更符合论语的精神, 接近“忠恕”的本质内涵? 历代学者对“忠恕”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 但对于“忠”与“恕”之间并未作更多 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221页。分析。例如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忠者, 内尽于心。恕者, 外不欺物。”又云:“言身行忠恕, 则去道不远也” 。第二类是宋代学者提出的“体用”之说。朱子语类卷二十七对“忠恕”进行了详尽阐释, 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又云:“忠是本根, 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 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 枝叶即是本根。”又云:“忠只是一个忠, 做出百千万个恕来。”又云:“方忠时, 未见得恕;及至恕时, 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诸人 , 非忠不能也。故曰:无忠, 做恕不出来 。”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陈子的话, 即“忠者, 天道;恕者, 人道。忠者无妄, 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在这里, 朱熹认为“忠恕”是表示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 由于有内心的“忠”, 才有行动上的“恕”。第三类为现代一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 “忠”“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仁”的实践。但是“忠”是从积极的角度阐发的, 而“恕”则是从消极的角度阐释的。认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即所谓忠也。因己之不欲, 推以知人之不欲 ,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即所谓恕也。” “孔子自己曾给恕 下了定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这是仁 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忠恕”思想的内涵, 本文试图从“忠恕”的词义发展入手, 通过对文献中用例的总结和分析, 利用传统的训诂学和文献学方法来阐发其意义, 对以上几种观点进行考辨,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来看看训诂材料中所保存的“忠”和“恕”的训释。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 从心, 中声。”典籍中常以“中心”“尽心”作训释。吕氏春秋 孝行:“事君不忠。”高诱注:“忠, 正也。”论语 里仁:“忠恕而已矣。”刘宝楠正义:“忠者, 亦实也。” 左传成公九年:“无私, 忠也。”国语 周语上:“中能应外, 忠也。” 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故非忠信, 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王聘珍解诂:“上思利民, 忠也。” 盐铁论 刺议:“以正辅仁谓之忠。”礼记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孔颖达疏:“忠者, 内尽于心。”论语 宪问:“忠焉, 能勿诲乎。”皇侃疏:“忠者, 尽中心也。” 大戴礼记 文王官人:“其言甚忠。”王聘珍注:“言忠者, 言必由中也。” 论语 述而:“文行忠信。”刘宝楠正义:“中以尽心曰忠。” 论语 里仁:“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中心为忠。” 说文:“中, 内也。”可见, “忠”强调的是不存私心, 尽心尽力。它强调的是当“我”为“他人”做事时, 要把他人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且, “他人”并不仅仅限于君, 而是既可以 5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1页。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16页。指君主的“忠”, 如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也可指臣下的“忠”, 如荀子臣道:“上忠乎君, 下爱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正因为“忠”意为不存私心, 尽心尽力, “忠”才是“真实的”“诚实的”。所以, 在古籍中, “忠”常与“诚”互训, 六书精蕴说“忠, 竭诚也”, 而且两者后来连缀成“忠诚”一词。我们可以以此来考察论语中“忠”的使用。“忠”在论语中除“忠恕”连用外, 还有17处用例, 其中“忠信”6例, 如论语 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忠信”连用词义为“诚信”“坦诚” 。“忠告”1 例,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此处“忠”作状语, 词义为“坦诚地”。“忠”单用为10次: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 学而)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论语 为政)3.定公问:“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 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论语 公冶长)5.子以四教:文, 行, 忠, 信。(论语 述而)6.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论语 颜渊)7.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论语 子路)8.子曰:“爱之, 能勿劳乎? 忠焉, 能勿诲乎?”(论语 宪问)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论语 季氏)除5、9外, 其他均很明确地表示“竭尽全力做事”之义。当然, 这种“尽己”是多角度的。2表示百姓对政府的“忠”;3表示臣子对国君的“忠” ;4、6、8则表示国君或官员对百姓或所做之事的“忠” ;1、7泛指与“他人”相处时的“忠” 。对于“恕”, 说文:“恕, 仁也。从心, 如声。” 诗经 周南 关雎 序:“哀窈窕”。郑玄笺:“哀, 盖字之误也, 当谓衷。衷谓中心恕之。”孔颖达疏:“于文, 如心为恕。” 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邢昺疏:“恕, 谓忖己度物也。”皇侃疏:“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刘宝楠正义:“恕即为仁也。”又引新书 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楚辞 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王逸注:“以心揆心曰恕。” 荀子 法行:“有君而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 非恕也;有亲不能报, 有子而求其孝, 非恕也;有兄不能敬, 有弟而求其听 6孔子研究2007年第5期令, 非恕也。”贾谊在新书道术里说“以己量人谓之恕”。因此, “恕”强调的是当“我”看待“他人”时, 要用“我”之心衡量“他人” , 用“我”之爱憎体会“他人”之爱憎, 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限制, 强调要把“我”放在“他人”的处境中去考虑。在这种限制原则的支配下,一方面当“他人”为“我”做事时, “我”要从本心出发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方面, 当“我”为“他人”做事时, “我”仍要从本心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然后把“他人”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无论哪一方面, 都是强调这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一种换位思考的心理原则, 是对“我”的要求标准, 而这种标准所达到的正是“仁者爱人” 。通过对“忠”和“恕”的词义分析, 可以看出, “忠” “恕”在以下两点存在共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是在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对“我”的限制和要求;其次它们均强调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这两种换位思考的原则在外延上是有所不同的, “忠”是在处理“我”为“人”做事时的原则, 而“恕”则不仅仅包括“我”为“人”做事时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更包括着“人”为“我”做事时“我”应如何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恕”的外延是大于“忠”的。也就是说, “忠”的“尽己”是在“推己”原则下的“尽己”。这一点是应该容易理解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懂得把“我”与“他人”进行换位思考, 懂得“以己量人” , 我们才会把“他人”之事当作“我”之事去“尽心”。所以, “恕”和“忠”比较起来, 前者更为抽象, 后者更为具体。只有心中有“恕”, 才可以做出行动上的“忠” 。因此, 笔者不赞同前述第二种观点, 也就是说“忠”和“恕”之间并不像宋代学者所说的“忠”是“体”, “恕”为“用”。相反, 从先秦的词义出发来看, 反而是“恕”在词义上涵盖着“忠” , 反而是无“恕”则做不出“忠”来。因此, 国语 周语上:“考中度衷, 忠也。”韦昭注:“忠, 恕也。”国语晋语二:“除暗以应外谓之忠” 。韦昭注:“忠, 谓恕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可以理解论语中除“忠恕”连用外的“恕”的另外一个用例。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这里, 孔子把“恕”作为了终身行之的准则;而且能够明白前代的经学家常以“仁”来训释“恕” , 如说文:“恕, 仁也。从心, 如声。” 广雅 释诂:“恕, 仁也。” 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刘宝楠正义:“恕即为仁也。”可见, “恕”与“仁”之间的密切关联, 无“恕”则不“仁”。另外, 对于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解释“忠”“恕”源自论语 雍也:“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因此, 把“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忠”的内涵, 并将之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对立, 成为“仁”的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 这与论语的原文是不符合的。对这一段, 何晏注:“孔曰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方道也。但能近取譬于己, 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邢昺疏:“此孔子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也。方犹道也, 言夫仁者, 己欲立身进达而先立达他人。能近取譬于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可谓仁道也。”我们从这一段原文和注疏 7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的理解中可以看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并非是对“忠恕”的解释, 而是“仁”的一个标准, 换句话说,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阐释。孔子接下去说怎样才能达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即“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 可见“能近取譬”是实现“仁”的途径。什么是“能近取譬”? 即“能近取譬于己, 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可谓仁道也。”这里仍然强调“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和方法。因此, 把原文中很清晰地阐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对“仁”的内涵, 后人将其易为“忠”的内涵是不妥当的。三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孔子所谓“仁者爱人”, “仁”本是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的一种最高境界和道德标准, 而“忠”“恕”则是“仁”的实践方式, 是“仁”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