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第八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B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2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生产组织的小型化水利设施逐渐完善土地兼并日趋加剧A B C D4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5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D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6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首创均田制 B免除百姓的徭役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8汉代是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烧制出了彩瓷A B C D9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10元代烧造数量较多的是黑釉瓷器,青白釉瓷器有所减少景德镇批量生产成熟的青花瓷器,又发展了高温铜红釉瓷器,还刨烧了洁净润泽的卵白釉瓷器青花瓷所用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用毛笔蘸钴料直接在器物胎体表面绘画,可以尽情发挥。可见元代()A制瓷业以对外交流为主 B是制瓷业更新换代时期C是青白瓷逐渐繁荣时期 D商品经济得以充分发展11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12“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业的落后性13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居于交通便利之地常遭盗贼劫掠已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A B C D14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位称为一钱),径八分。”这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 300年。据此可推断,唐朝()A政府垄断铸币权限 B货币贬值严重C货币改革适合经济发展 D藩镇威胁解除15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出现了晓市和夜市 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A B C D16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富阳县志载:“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了()A明清时期,农民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由明至晚清农村赋税缴纳以土地为主C明朝以来,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逐渐松弛D近代农村赋税制度经历了根本性变革17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18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晁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19. 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 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20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 13分,第22题 12分,第23题15分,共40分)21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7分)22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从图中提取关于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历史信息各一项,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12分)23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闹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时期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6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广州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及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3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99830000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的农耕创造。B表述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应排除;据“所木为耜,揉木为耒”可知,耒耜是农业工具,C中的“狩猎工具”显然与之不符,应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也应排除。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题干材料中“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可知,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B。3解析:选A。土地兼并不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因素,排除即可。4导学号9983000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在“广泛”;D项没有反映小农经济;材料中是与“牛”相关的活动,足见对牛的重视,因此,C项正确。5解析:选C。该材料出自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是租田人张文信和田主康海多签订的租田协议,对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仅从这一个例并不能说明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A项不对;B、D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故选C。6导学号99830002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史料的能力。均田制在北魏时已经实施,故A项错误。从“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寡妻妾授口分田”可知,这种措施是有一定范围的,故B项“免除百姓的徭役”将其范围扩大,错误。而这些人正是生活困难的群体,政府给予优惠,正体现的是“保障”民众的生活,故C项正确。而“四十亩”“三十亩”说明并不是平均的,D项错误。7解析:选A。南宋时,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到了明清时期,湖广(今湖北、湖南)取代了江浙一带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可见当地的农业开始转型,转而发展棉纺织业,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A项。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9解析:选D。材料信息反映了自宋代到元代人们衣冠、服饰衣料的变化。元代,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其最基本前提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最基本的前提”。10导学号99830003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元代烧造数量较多的是黑釉瓷器,青白釉瓷器有所减少”,可排除C项;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元代开始生产青花瓷,又发展了高温铜红釉瓷器,还刨烧了洁净润泽的卵白釉瓷器,这说明元代进入制瓷业的更新换代时期,故选B。11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可以看出这是江南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故选B。A、C、D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12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门外春波荡绿”“轧轧鸣梭穿屋”等可知,这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现象,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3解析:选A。“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说明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正确;“凡名草市,劫杀皆遍”,草市常遭盗贼劫掠,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草市已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14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由“五铢钱”变成“铜钱”,同时一两的单位由“铢”到“文”,钱在逐渐增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15解析:选C。本题需从“明清商业革命”中的“明清”予以突破。为唐代史实,为宋代史实,和符合明清时期商业特征。选C。16导学号99830004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可知政府重视土地税,而对人丁税逐渐淡化;由材料中“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可知清代后期对人口普查的松弛。这些信息反映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即明朝以来,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逐渐松弛,故选C项。17解析:选C。根据题干“政治权力型经济”应该强调的是国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政治管理,而明清商帮的出现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此题应该选择C。18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敝”证明汉初的抑商是由于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是由于当时国家贫穷的现实国情所做出的必然的选择,所以必然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所以本题答案选B。19导学号99830005解析:选D。1618世纪即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清朝只有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才被打破,故A、B项错误;明清时期虽然江南的手工行业部门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的主体仍然是自然经济,经济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因此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故D项正确。20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说明谢杰旨在强调海禁政策会加剧内忧外患,所以本题选A。21解析:第(1)问春秋战国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生活根据材料“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来概括。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以及“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来归纳。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答案:(1)特点:春秋战国乡村生活逐步繁荣,出现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自耕农经济为主。隋唐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2)新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逐渐普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22解析:这幅图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概貌。从路线上能看出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从图标可以看出各地文明的代表,学生只需从图中经济、文化、外交方面选择其一答出丝绸之路在中西交往中的作用即可。注意无论从哪一方面作答,都需要从中国与西方两个角度作答,才符合商路的基本要素。答案:(1)经济:丝绸之路是重要的中外贸易通道。西汉开通后,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亚、欧洲;西亚和欧洲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2)文化: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通道。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玄奘经过丝绸之路到印度取佛经;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主要由此传入西方;敦煌莫高窟是汇集东西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推广营销方案咨询
- 广播电视传输效果评估分析报告
- 游泳指导员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吹奏乐器制作工招聘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子部件电路管壳制造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养殖产业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无人机机场安全设施评估分析报告
- 高校英语听力训练课程计划
- 新能源轮椅产业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1 我们爱整洁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应用-认识FANUC工业机器人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空调维保项目进度保障计划
-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DBJ-T 15-182-2020
- 放射科室风险评估报告
- 各类组织架构图课件
- 创伤性窒息护理课件
- 人口老龄化对寿险产品需求结构的影响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电子表格版
- 《解决方案营销》节选版
- 秋季慢性病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