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doc_第1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doc_第2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doc_第3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doc_第4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第三单元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培养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强调少量即可,要爱护环境),上课时带回来。 2、查询书籍、网站,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扩大知识面。 教师: 1、CAI课件(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有关孢子植物的视频资源。) 2、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盆栽铁线蕨。3、准备投影内容:(1)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你知道它们是依靠什么(种子,还是孢子?)繁殖后代的? (2)讨论: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的器官吗?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讨论:1、苔藓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3、如果在苔藓植物生长很茂盛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 (4)思考:蕨类植物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有什么区别?4、做好、印好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比较表(学生每人一张,要求课后贴在书上)课时分配 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 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桃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你知道它们是依靠什么(种子,还是孢子?)繁殖后代的?”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的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有的靠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一、藻类植物 教师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学生分小组讨论“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的器官吗?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表格。 接着小组代表逐一发言(注意,后面发言的同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避免重复,浪费时间),教师要适时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等,最后概括出: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显著及与人类关系也很密切。 二、苔藓植物教师展示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指导学生分小组结合书上内容讨论:“1、苔藓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3、如果在苔藓植物生长很茂盛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 并完成表格。 接着小组代表逐一发言(注意,后面发言的同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避免重复,浪费时间),最后进行概括。 三、蕨类植物教师展示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结合教材回答:“蕨类植物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有什么区别?” 并完成表格。 四、 课堂小结;播放有关孢子植物的视频资源。板书设计: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比较表植物类群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代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孢子衣藻、水绵、紫菜、海带苔藓植物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树干的背阴处一般具有茎和叶,有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比较矮小。孢子墙藓蕨类植物潮湿的陆地具有根、茎叶,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孢子肾蕨第二节 种子植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二、教学策略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其主要区别之一是能够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这可以通过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这个活动可提前一两节课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下采集。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应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教科书上提供的图片有限,教师最好多找一些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于种子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教学,应尽可能地以当地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为例,说明种子的传播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三、参考答案实验1.种皮具有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作用。豆类植物的子叶中贮存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2.种子中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3.玉米的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中含有淀粉。4.相同点不同点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观察与思考1.松、银杏等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种子是裸露的。2.桃、苹果等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这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种子的传播。技能训练左侧植物(白网纹草)的叶脉是网状脉,右侧植物(银线鸟巢凤梨)的叶脉是平行脉。练习1.(1);(2);(3)。2.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5.参与种植、管理植物。能力目标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3.学会抽样检测的基本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3.通过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培养“植物生活离不开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3.抽样调查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教学难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2)前一章中学生收集并保存的种子,并于课前一周左右分发给各小组。(3)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2.学生准备:(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4)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咨询,也可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具体活动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被子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们这一章就来详细地认识一下被子植物的一生。讲授新课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首先是提出问题:种子在哪种环境下才能萌发呢?接着要做出假设。做出假设要以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接下来就请大家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给出的资料来讨论一下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而做出假设。教师应予以鼓励评价和纠正引导。教师活动: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最后做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假设是否成立呢?这需要有严密地实验设计来证明。制定的计划可以依据我们教材中所给出的方案,也可以设计自己的方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教材中的方案。先准备实验所要用的仪器和材料。植物种子、四个罐头瓶、一个小勺、餐巾纸、标签和胶水。将四个罐头瓶编号,并放两张餐巾纸。在1号瓶中不撒水,只放一些种子拧紧瓶盖。2号和3号瓶中洒点水,不要过多,4号瓶中倒较多的水,估计能浸没种子为止。分别向2、3、4号瓶中撒728粒种子,拧紧瓶盖。1、2、4号瓶放到橱柜中,3号瓶放到冰箱里。过几天观察,看哪个瓶中的种子能长成幼苗。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作进一步的完善。下面,我们就以小组来讨论我们的计划是否合理,对考虑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学生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讨论提纲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各小组讨论完后还可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教师活动: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如果认为合理和完善后就可按照方案来实施,并做好观察记录笔记,以备下节课使用。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一生所要经历的阶段,并制定了验证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计划。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在课后一定要注意观察。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教材所给的资料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了假设和验证。同学们都实施了自己的计划,那最终观察的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只有2号瓶中的种子长成了幼苗。对有不同结果的小组要与其他小组共同分析原因。教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和指点)讲授新课这个实验结果能告诉我们什么呢?1号瓶说明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3号瓶和4号瓶呢?(学生回答:3号瓶温度太低,4号瓶水太多,种子缺少空气,教师作鼓励评价。)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那种子在萌发时,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就一定能萌发吗?学生回答:不一定。对,种子萌发不仅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当一粒种子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是不能萌发的。此外,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一粒种子要想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或长成一株农作物都必须具备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农民为了让他们的产量不降低,在播种前都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下面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按照上节课的步骤,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实验,了解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测定发芽率的方法。明白抽样检测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具体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完成。教师活动:通过对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和测定种子发芽率两个探究活动的学习。请大家分析一下都分了几个步骤。学生活动:讨论、分析、交流、得出结论,总共分为六个步骤。教师活动: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研究任何生物的生命现象,因为这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利用这六个步骤去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如光。好了,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可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同时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给胚根、胚芽和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出种皮,形成根,从而固定植物体,并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随着胚轴的伸长露出地面。(讲解的同时,播放多媒体动态画面)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测定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的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条件及其过程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巩固练习1.种子萌发取决于两方面条件,即_和_;前者指_,后者指_。答案: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种子必须都是活的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量的空气2.对照实验是指_。答案: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3.玉米和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分别是_。答案:前者是从胚乳中吸收养料供给胚的发育,后者直接为胚的发育提供养料4.保存种子的适宜条件是低温 高温 干燥 潮湿A.B.C.D.答案:C5.发育成茎和叶的分别是种子的A.胚轴和子叶B.胚芽和胚芽C.胚芽和子叶D.胚根和胚轴答案:B6.大豆和玉米萌发过程中供给胚营养的结构分别是A.子叶和胚乳B.胚乳和子叶C.子叶和子叶D.胚乳和胚乳答案:A7.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中,据下列处理分析回答: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处理方法10粒种子拧紧瓶盖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10粒种子加较多水拧紧瓶盖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室温室温室温低温(1)表中有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2)号瓶的作用是_,原因是_。(3)如果事先就知道2号瓶里具备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设置2号瓶?答案:(1)3 2和1,2和3,2和4(2)对照作用 具备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3)有。8.测定种子发芽率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为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下列为直接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的步骤。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具完成未做完的部分。材料:小麦种子数百粒。用具:吸水纸、培养皿、镊子等。步骤:培养皿底部铺上24层吸水纸,加入适量清水,保持湿润。_。_。种子发芽率(%)=_。答案:取适量小麦种子均匀置于培养器中(且统计种子数,记为M),把它放在条件适宜的地方适时洒水、观察,做好记录,数天后统计,发芽的种子数为NMN100%活动与探究只要活的种子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就一定能萌发吗?为什么?请设计一些实验加以证明。板书设计(随实验进行,由学生归纳得出)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条件外界条件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胚成熟、完整、有活力二、测定并计算种子发芽率三、种子萌发的过程突破种皮的顺序:先胚根后胚芽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3.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根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内生长情况的不同,学会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及结论的得出。2.通过调查或访谈,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并能有意识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3.通过学生亲自培育根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测量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和保护生命的美好情操。2.通过调查与访谈,学会与他人交际,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4.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1.根生长最快部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3.芽与枝条对应的发育关系。4.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的探测。教学难点1.根生长速度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3.氮、磷、钾发挥作用的原因(虽不属于初中应懂的内容,但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伏笔)。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课前三天,利用自习时间,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的萌发种子,按照课本P96“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在根上自尖端向上等距离画4条线,第二天、第三天均进行测量并填写P97表。(2)根尖生长过程的CAI课件或自制教具。(3)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的Flash课件。(4)根尖结构挂图。2.学生准备:(1)做好“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设计,做好观察记录备用。(2)课前三周左右,选同种植物作氧、磷、钾的缺素培养,并作好对照(参看P99图14)。(3)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记录和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粒种子播种以后,如果具备了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会萌发长成一株幼苗,幼苗再发育形成完整的植物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那么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讲授新课种子在萌发时,胚根首先发育成为根,那么幼根又是如何伸长的呢?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根尖的伸长。(演示多媒体)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一支里面放上一株已经长出幼根的菜豆幼苗,并切去根尖的部分,另一支也放一株菜豆的幼苗,不切去根尖,并在幼根上划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培养。几天后,发现切去根尖的幼根没有伸长,而没有切去根尖的幼根伸长了,而且观察到等距离的横线也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距离越大。请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原因,教师作巡视,并加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去,作以引导。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根的伸长是靠根尖来实现的。原来,根尖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冠像帽子一样套在根尖的前端,分生区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体积可变大,成熟区的细胞就是伸长区的细胞停止伸长后的细胞。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观察一下根尖的结构。学生活动:取5 cm左右的根尖,制作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各部分细胞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根的伸长是靠根尖来完成的,那么根尖又是如何伸长的呢?哪一部分伸长的最快呢?我们来做一个探究活动。学生活动: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教师活动: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根尖的伸长是由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新细胞,而在伸长区细胞会不断地增大体积。所以说根的伸长是分生区使细胞数目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种子在长出根以后就会由胚轴和胚芽发育形成茎和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含义呢?学生回答:诗中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树木发芽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中所述春风吹柳,新枝长出,让大地有了生命的色彩。其实,万千“绿丝绦”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芽里面也具有分生组织,可分化形成叶片茎和芽,新的芽中依然有分生组织,还可以分裂分化成新的茎和新的芽,这样树枝就伸长了。无论是根的伸长还是茎的伸长,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需要植物体长出叶片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种子在萌发时,体内本身已储存有。我们先探讨植株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给庄稼和花草施肥就是主要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所需无机盐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如果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甲、乙、丙、丁4瓶正常的、缺钾的、缺氮的和缺磷的幼苗)请大家描述一下它们的症状。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评价:无机盐,缺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如果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而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总之,要想让植物正常生长就需要尊重科学,合理施肥。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根的伸长、茎和叶的形成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以加强认识,扩大知识面。巩固练习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答案: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2.分生区细胞_,有很强的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它属于_组织。答案:较小 分裂能力 新细胞 分生3.伸长区细胞不能分裂,开始迅速_。伸长区是根伸长最_的部位。答案:伸长 快4.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和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期,并且要尽量带_。答案:幼根 根毛 吸收 幼年 土5.根的长度能够不断增加,就是因为分生区的细胞能够_和伸长区的细胞能够_的缘故。成熟区生有大量的_,使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_,是根吸收_和_主要部位。答案:分裂产生新细胞 不断伸长 根毛 增大 水分 无机盐*6.如右图是叶芽的纵切面,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有关内容:图中A叫_,将来发育成_。B叫_,将来发育成_。C叫_,将来发育成_。D叫_,将来发育成_。答案:芽原基 枝条 芽轴 茎 幼叶 叶片 叶原基 叶7.把两株同一品种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培养在甲(内装土壤浸出液)、乙(内装与甲瓶等量的蒸馏水)两个瓶内。过些日子,看到甲瓶内的幼苗长得_,颜色_,乙瓶里的幼苗变得_,颜色_,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生活需要_,它们是由根从_里吸收来的。答案:健壮 嫩绿 矮小 发黄 多种无机盐 土壤8.根的长度能不断地增加,是因为A.分生区细胞的分裂B.伸长区细胞的伸长C.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的伸长答案:D9.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A.分生区B.成熟区C.伸长区D.根冠答案:B10.植物体内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A.氮、磷、铁B.氮、磷、钾C.氮、硼、钾D.硼、磷、铁答案:B11.种植白菜、菠菜时,应多施A.氮肥B.磷肥C.钾肥D.铁肥答案:A布置作业课本P100练习第1题:在书上做。第23题:做在作业本上。活动与探究利用菜豆种子,设计实验研究根尖的纵向生长与根尖的哪一部分关系最大,去掉分生区将会怎样?板书设计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一、幼根的生长:伸长区生长最快二、枝条是芽发育成的(注意对应关系)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缺乏时表现一定症状)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教学目标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重点和难点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和赞美花的诗句,查阅与花的颜色和香味有关的资料,了解颜色和香味对传粉和受精的意义。教师:要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花或模型)和实验用具(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搜集昆虫传粉方面的录像资料,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活动教具或CAI课件。同时备有新鲜的果实(桃和玉米),以及带有雄花和雌花的干枯玉米植株、塑料袋和毛笔。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花的结构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二、传粉和受精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一: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问题,大胆推测、想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通过分析推理、合作交流,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演示被子植物受精的抽拉式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概括描述出受精的过程。用优美的语言,创设盛夏蜜蜂在花丛中忙绿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中,让学生大胆描述传粉过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录像(CAl课件),进行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模拟表演传粉过程,通过直观表演,让学生加深对传粉的了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描述受精的过程。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组织学生看书自学,针对不易理解,抽象的受精过程,教师提供抽拉式活动教具,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对受精过程的理解。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以桃为例说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激情、质疑,指导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典型的案例:桃的形成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书,针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提供活动黏贴图,指导学生黏贴,加深对其形成的理解。创没情境,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人工辅助传粉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和难点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导课方案一:在教师诗般的语言中想像大海、江河、雨雪、绿茵、麦浪,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以此进入情境。方案二:观看录像,展开联想,进入情境。以抒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播放录像。二、提出问题 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针对课题内容写出12个想探究的问题,实物投影上展示。方案二:针对课题内容和课前准备,举手提问12个想探究的问题。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聆听,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观点,点拨引导。三、进行新课:(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位意事项。 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出示CA1,指导分析。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指导、点拨、归纳。出示CAI进行提示。(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提出要求,巡视、指导。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实物投影展示,对学生的课前活动进行鼓励性评判。出示CA1,点评。分析李白诗句。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找出诗中的缺憾,并谈从中所受的启发。方案二:观察分析,找出诗中的缺憾,发出节水倡议。巡视、点评。出示CAI提示,补充,点评,情感教育。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重点和难点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将10X100厘米的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学生两人一段植物的纵剖开的茎,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投影片;茎的结构,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实验CAI课件或投影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整体感知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生共同确认。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展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想探究并认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确认很适于吸水的特点。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1茎的结构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教师展示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归纳。2茎各部分的作用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教师对需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起到指导者的作用。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CAI课件或投影片,四人一组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教师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教师展示课件或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课堂小结:学完了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达标检测方案一:学生学完一、二两大部分后,各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学完本节课后,再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具体问题略)。方案二:学完本节课后,学生集中做一次总的达标检测题(具体问题略)。指导学生进行“小循环,多反馈”。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教师: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叶片的基本结构1.练习徒手切片2叶片的基本结构。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