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物理实验题集锦.doc_第1页
2005年高考物理实验题集锦.doc_第2页
2005年高考物理实验题集锦.doc_第3页
2005年高考物理实验题集锦.doc_第4页
2005年高考物理实验题集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高考物理实验题集锦2005江苏省物理卷第11题(10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s2) (05江苏) 砝码质量m/10g0100200300400500600700标尺刻度x/10m15001894228226783066346042005450 (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底与砝码质量 的关系曲线(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 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05江苏省11.答案:1(1)(2) 2502005年江苏省物理卷第12题(12分)将满偏电流Ig=300A、内阻未知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并进行核对(1)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的内阻(图中电源的电动势E=4V ):先闭合S1,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再闭合S2,保持R不变,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读出此时R的阻值为200,则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Rg= (2)将该表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需 (填“串联”或“并联”)阻值为R0=的电阻 (3)把改装好的电压表与标准电压表进行核对,试在答题卡上画出实验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 05江苏12答案:(1)100 (2)串联 9900 (3)GVE r SR0R2005上海物理卷第12题(12分)将满偏电流Ig=300A内阻未知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并进行核对(1)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的内阻(图中电源的电动势E=4V ):先闭合S1,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再闭合S2,保持R不变,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读出此时R的阻值为200,则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Rg= (2)将该表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需 (填“串联”或“并联”)阻值为R0=的电阻 (3)把改装好的电压表与标准电压表进行核对,试在答题卡上画出实验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 05江苏省12答案:(1)100 (2)串联 9900 (3)GVE r SR0R2005全国理综卷第22(1)题(17分)(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一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05全国)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05全国22(1)答案:C 2005全国I理综卷第22(2)题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量程05A的电流表(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滑线变阻器R,电键K,导线若干。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无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 ,r= 。(用I1,I2,U1,U2及R表示)05全国22(2)答案:(17分)(2)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2005全国II理综卷第22(1)题 (1)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值可准确到002mm)测定某圆柱的直径时,卡尺上的示数如图。可读出圆柱的直径为 mm。答案:(1)4212 2005全国II理综卷第22(2)题 利用图1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mA的内阻RA。图中R1R2为电阻,K1K2为电键,B是电源(内阻可忽略)。 根据图1所给出的电路原理图,在图2的实物图上连线。 已知R1=140,R2=60。当电键K1闭合K2断开时,电流表读数为64mA;当K1K2均闭合时,电流表读数为85mA。由此可以求出RA= 。(保留2位有效数字)R1R2K1K2mAB图1 图2全国II(2)答案:43电路见图2005年全国卷第22(1)题 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如图所示,此示数为_mm。(2005年全国卷第22(2)题 利用图中给定的器材测量电压表V的内阻Rv。图中B 为电源(内阻可忽略不计), R 为电阻箱,K 为电键。 将图中实物连接为测量所用的电路。 写出实验中必须记录的数据(用符号表示),并指出各符号的意义:_ 用 中记录的数据表示RV的公式为RV=_。 58116(5 分,在8116 0 002 范围内都给5 分) 连线如图所示。R1R2,它们是电阻箱的两次读数;U1U2,它们是相应的电压表的两次读数。2005年辽宁第32题图3中B为电源,R1、R2为电阻.K为电键。现用多用电表测量流过电阻R2的电流。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调至直流电流挡(内阻很小)以后,正确的接法是( )A保持K闭合,将红表笔接在a处,黑表笔接在b处B保持K闭合,将红表笔接在b处,黑表笔接在a处C将K断开,红表笔接在a处,黑表笔接在b处D将K断开,红表笔接在b处,黑表笔接在a处答案:C2005北京理综卷第21题 现将电池组滑线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电流计及开关如下图连接,在开关闭合线圈A放在线圈B中的情况下,某同学发现当他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由此可以判断A线圈A向上移动或滑动变阻器滑动端P向右加速滑动,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B线圈A中铁芯和上拔出或断开开关,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C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匀速向左或匀速向右滑动,都能使电流计指针静止在中央D因为线圈A线圈B的绕线方向未知,故无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05北京21.答案:B2005北京理综卷第22题(18分)“黑盒子”表面有abc三个接线柱,盒内总共有两个电子元件,每两个接线柱之间只可能连接一个元件。为了探明盒内元件的种类及连接方式,某位同学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如下探测:(05北京)第一步:用电压挡,对任意两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不发生偏转第二步:用电阻1000挡,对任意两个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偏转情况如图1所示。(1)第一步测量结果表明盒内_。(2)图2示出了图11和图12中欧姆表指针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_,图3示出了图13中欧姆表指针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_。(3)请在图4的接线柱间,用电路图符号画出盒内的元件及连接情况。(4)一个小灯泡与3V电池组的连接情况如图5所示。如果把图5中ef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小灯泡仍可正常发光。欲将ef两端分别与黑盒子上的两个接线柱相连,使小灯泡仍可发光。那么,e端应连接到_接线柱,f端应连接到_接线柱。abc图4ef图57(18分)(1)不存在电源abc(2)1200,500(3)如下图所示(4)ca2005年天津理综卷第22题(16分)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1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05天津)遮光筒图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_A。本实验的步骤有: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在操作步骤时还应注意_和_。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3中手轮上的示数_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x为_mm。图2035 30104035图3已知双缝间距d为2010-4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0700m,由计算式=_,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_nm。05天津22题答案E D B 单缝和双缝间距5cm10cm,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 13870 2310 ,661022005上海物理卷第19题(6分)一根长为1m的均匀电阻丝需与一“10V,5W”的灯同时工作,电源电压恒为100V,电阻丝阻值R100(其阻值不随温度变化)现利用分压电路从电阻丝上获取电能,使灯正常工作(1)在右面方框中完成所需电路;(2)电路中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选填:“006A”或“03A”);(3)灯正常工作时,与其并联的电阻丝长度为m(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二位)(05上海)答图12005上海19答案: (1)如答图1(2)0-3A(3)017(或)2005上海物理卷第20题(7分)两实验小组使用相同规格的元件,按右图电路进行测量他们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分别置于abcde五个间距相同的位置(ae为滑动变阻器的两个端点),把相应的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一表二中对比两组数据,发现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经检查,发现其中一个实验组使用的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1)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的是第实验组;断路发生在滑动变阻器段表一(第一实验组)P的位置abcde的示数(A)084048042048084表二(第二实验组)P的位置abcdXe的示数(A)084042028021084(2)表二中,对应滑片P在X(de之间的某一点)处的电流表示数的可能值为:(05上海)(A)016A(B)026A(C)036A(D)046A05上海20答案: (1)二;de (2)D2005上海物理卷第21题(7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05上海)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l2345所示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回答下列提问:(1)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2)图(a)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运动,最后“小纸杯”做:运动 (4)比较图(b)中的图线l和5,指出在1015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时间(s)下落距离(m)0.00.0000.40.0360.80.4691.20.9571.61.4472OX05上海21答案:(7分)(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2)匀速运动,1937(3)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匀速运动(4)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1反映纸杯做匀速运动,图线5反映纸杯依然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2005广东物理卷第11题(9分)如图6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光源_遮光筒光屏。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_或_的方法。05广东11答案(9分)滤光片 单缝 双缝 减小双缝间距离,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如图7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其中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加速度的大小是_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S1 S2 S3 S4 S5 S6A图7086,0642005广东物理卷第12题(11分)热敏电阻是传感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现用伏安法研究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特性曲线尽可能完整。已知常温下待测热敏电阻的阻值约45。热敏电阻和温度计插入带塞的保温杯中,杯内有一定量的冷水,其它备用的仪表和器具有:盛有热水的热水杯(图中未画出)电源(3V内阻可忽略)直流电流表(内阻约1)直流电压表(内阻约5k)滑动变阻器(020)开关导线若干。(05广东)在图8(a)的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要求测量误差尽可能小。根据电路图,在图8(b)的实物图上连线。简要写出完成接线后的主要实验步骤_。图8(a)图8(b)A30.6V315A30.6V315答图205广东12答案:(11分)(1)如答图1(2)如答图2所示。 (3)往保温杯中加入一些热水,待温度稳定时读出温度计值;调节滑动变阻器,快速测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值;重复,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数据;绘出各测量温度下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14(18分) (1)图1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 (1)2720mm (2)原始的电话机将听筒和话筒串联成一个电路,当自己对着话筒讲话时,会从话筒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导致听觉疲劳而影响通话。现代的电话将听筒电路与话筒电路分开,改进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中线圈与线圈匝数相等,R0=12k,R=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