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_第1页
成分输血_第2页
成分输血_第3页
成分输血_第4页
成分输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 分 输 血Blood Component Therapy,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输血科 滕本秀,输血发展史 一 国外输血发展史: 1 古代输血: 古代人把血液看得十分神秘,认为用血液洗澡或饮用血可以恢复体力,返老还童。古罗马斗剑士在斗剑场上争饮频临死亡人的血,试图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1492年罗马教皇八世中风,皇医束手无策,提出饮用人血来治疗,结果未治好,返而白送了三条因放血过多年轻人的生命。这种疗法延续到16世纪。虽然不是真正的输血,但应视为输血的开端。,1616年英国医学家Harvey用动物实验证明血液在体内的循环方向和运行途径。1628年首次发表血液循环论文,1651年发表第二篇论文血液在体内是流动的。为后来的输血奠定了基础,启发了人们往血管内注射药物,将药物带到全身,起到治疗作用。1665年英国医生Lower首先给狗与狗之间输血,救了狗的一条命。,1667年法国人Denys开展羊与人之间的输血,将羊血输给一男孩取得成功。同年将小牛的血输给一患梅毒的人出了意外,输血后发生发热、腰痛、黑尿便死亡。死者家属状告Denys杀人罪,法庭判决1668年起英法两国禁止输血,在此后150年间,输血术再无人过问。,2.人与人之间输血 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Blundell因经常见到产妇大出血死亡而想到输血来救产妇,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的产妇,共治疗10例,救活了4例,死亡6例,被公认为开创了输血疗法。1898年美国外科医生Crile给55例患者输血61次,有35发生溶血,其余获得成功。,3.血型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人类红细胞血型(A、B、C),他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奖,并赢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誉。为以后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1902年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发现了第四型。被国际联盟卫生保健委员会正式命名为A、B、O、AB四型。1940年Landsteine和Wiener发现了Rh血型。,至今共发现了红细胞有23个血型系统,193个抗原。1958年法国Dansset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现已公布HLA表型特异性112种,HLA等位基因已达到503个。1957年发现血小板抗原。,4.血库1915年美国Well将枸缘酸盐加入血中抗凝。1918年美国建成战地血库。1937年美国芝加哥成立血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数千人献血及血浆,制备冻干血浆,应用战场救伤员,使大批伤员获救。1948年美国成立了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 AABB)。,二、国内输血发展史 1.古代输血同欧洲一样饮血祛病。2.国内输血开端: 1918年刘瑞恒在上海报告中国人血型,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直接输血疗法。1944年易见龙在昆明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军医署血库,并生产冻干血浆支援抗日战争前线。,1947年南京血库成立,开始4保存全血。1948年报告中国782名Rh血型,阴性率1.9%。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血库。1966年之后由血库改为血站、血液中心。1978年国务院发文在全国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多数为卖血。,19931999年之间,因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地下血站乱采血,采浆。导致全国HIV、HCV、HBV感染率增加,河南省为重灾区。 1994年卫生部发文推广成分输血。并列为三甲医院评审标准。 1998年10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实施“献血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临床输血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现为:,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人的血源性制品发展到生物制品;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指使用物理或/和化学方法,对血液实施分离、提纯,制成纯净、高浓度、高效价的相应血液成分,应用于临床。其优越性如下:,1.提高疗效:成分输血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血液成分高浓度、高效价的特点也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2.减少全血输注的副作用:(1)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液中各种成分均存在复杂的抗原性,世界上除同卵双生者外,几乎不存在两个血液各成分抗原、抗体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输注全血引起不同程度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较大。成分血则相对安全。,(2)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选择的输注必需的、相对安全的成分血液制品,可有力的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减少输血总量,减轻机体负荷。,3. 合理使用血液:全血经分离、纯化,可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一血多用,提高了血液的使用率,节省了宝贵的血源,又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 4. 储存时间长,便于运输 5. 成分血容量小。,成分输血常见的副作用如下:1. 针对血液成分发生的同种免疫反应:由于同种免疫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和白细胞、血小板输注无效,可通过选择HLA相合的供者来解决。2.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CVHD):在免疫缺陷、联合化疗或骨髓移植的患者中,TAGVHD发生的危险性更大。通过对血液成分的照射,可减少或去除有活性的淋巴细胞。,3.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后,经常可见此类反应。有研究表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可能并非免疫介导的反应,而是由于红细胞、血小板制品在储存过程中一些生物反应物质的积累引起的。,目前广泛引用于临床的血液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液体或冰冻血浆、冷沉淀等。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全血 1.特点:每袋含200ml全血,28mlCPDA保存液,Hct3940。其中,粒细胞、血小板、V因子、以及补体等已大部分或全部失活,含有稳定的凝血因子。4保存35天。,2.作用:补充血容量;运O2;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蛋白质。 3.适应症:失血、手术、换血治疗及体外循环等。 4.剂量:成人(60kg体重)全血(338ml)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g/L。,储血冰箱,二、代浆血1.特点:含有200ml全血量的红细胞及等量血浆的代浆液。因血浆基本移去,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比全血少。24h内输注。2.作用:运O2;补充血容量。,3. 适应症:胶体代浆血适用于外科手术出血,急性失血病人;晶体盐代浆血适用于各种贫血病人,心脏和肾脏功能障碍病人,也选择性用于外科和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扩充血容量较胶体代浆血短,但肾过滤率和尿量清除率高,肾功能恢复快。4. 剂量:用量视病情而定。,三、浓缩红细胞 1. 特点: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红细胞,总量110ml120ml,Hct:70-80%。含血浆30ml,抗凝剂810ml,含K、NH3、Ag、Ab均低于全血,运O2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4保存10天。 2. 作用:运O2。,3.适应症:(1)手术失血的输血;(2)各种慢性贫血;(3)CO中毒:(4)高K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5)小儿、老年人输血。4剂量:一袋全血所含的红细胞,剂量与全血输注相当。,四、去白细胞的红细胞1特点:200ml全血离心去除血浆和白膜层,白细胞去除率达70以上。每袋含RBC6080ml,生理盐水50ml,总量100130ml。白细胞过滤后的红细胞中白细胞小于5106/单位。24小时内输用。2作用:减少输血反应。,3.适应症:病人由于输用保存血而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反应;为预防在器官移植中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4剂量:因制备过程中或过滤过程中损失部分红细胞,故输用量稍大于浓缩红细胞用量,去除白细胞输注缩短住院时间,去除白细胞输注减少病支出,去除白细胞能降低术后感染,注:和未去白细胞组比较2 5.069, P0.01;组内比较2 2.817, P0.05, P90%,红细胞回收率70%。12h内输注。2作用:运O2。,3.适应症: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病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K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4.剂量:根据病情决定用量,因制备过程中损失部分红细胞,输血用量要稍大于浓缩红细胞用量。,洗涤红细胞,七、冰冻红细胞1特点: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保存红细胞10年以上,解冻后加入3040ml生理盐水或原血浆;该制品极少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洗除了枸缘酸盐、K、NH3、病毒等。24h内输注。2作用:运O2和扩充血容量。,3.适应症:保存稀有血型的红细胞;保存病人自己的红细胞以备将来作自身输血;其他与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输注和洗涤红细胞输注的适应症相同。4.剂量:用量及输血方法同浓缩红细胞输注。,八、照射红细胞1特点:淋巴细胞对中等剂量的电离辐射相对敏感,而血液其他成分则不敏感,红细胞对照射损伤的抵抗力很强;适当选择照射剂量,照射血液制剂既对其他血细胞损伤小,又灭活了淋巴细胞,达到了防止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血液制品被照射后,并不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无害。,2.作用:运O2。3.适应症:已知或怀疑可能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各种疾患,如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骨髓移植受体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子宫内输血、新生儿换血、早产儿和新生儿等。4.剂量:根据病情决定输注的剂量。,九、年轻红细胞输注1特点: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由于其体积较大而比重较低,故可用红细胞分离机加以分离收集;含有高浓度的新生红细胞,输入人体后存活时间比普通红细胞长,携氧能力也比一般红细胞强;抗原相对较弱,与大多数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反应较老细胞弱。2作用:运O2和扩充血容量。,3.适应症:长期依赖输血的各类贫血病人,如对重型地中海贫血病人输注疗效最佳;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延迟因输血过多所致继发性血色素病的发生。4.剂量:用量依据病情而定,每次输一个单位,输血一般延长11个半月给患者输年轻红细胞一次,输入量为1020ml/kg体重,滴速为12ml/min。用量开始时较大,经过14个月后就可减少。,十、单采粒细胞1特点:粒细胞的功能具有趋化反应、吞噬和杀菌作用,对入侵的细菌进行围攻吞噬和杀灭,使机体达到抗感染的目的。由于白细胞抗原引起免疫反应(HLA抗体产生),因此严格控制适应症的选择。2作用:抗感染。,3.适应症:严重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功能缺乏的病人:如白血病、淋巴瘤、儿童慢性肉芽肿、肿瘤病人化疗或放疗后、再障、红斑狼疮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用强有力的抗菌素治疗48h内无效者。,4.剂量:成人每次至少输注(13)1010/m2个粒细胞,用输血器输注。每天输注一次,直到感染被控制为止;儿童输注粒细胞可酌情处理。近年来可用GMCSF替代性输注粒细胞,因此不主张输粒细胞。,十一、单采血小板,1特点:血小板性质脆弱,离体后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影响输后体内存活期,而温度和PH值对血小板的影响最大,温度以(222)保存最佳,保存5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可获得(3.04.0)1011血小板,一次输注1人份血小板可满足治疗上的需要。一个治疗量为200ml。 2.作用:升高血小板,抑制出血 。,3.适应症: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衰竭、BMT、再障贫血、骨髓纤维化、药物引起的骨髓损害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存池病、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等;药物、肝、肾疾病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时,血小板数正常,但可引起严重出血;急性血小板减少: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细菌和病毒感染等。4.剂量: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浓缩血小板1.01011个,每13天输一次,持续时间视病情而定,十二、新鲜冰冻血浆1特点: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0.20.4,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20保存1年。2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及蛋白。3适应症: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如严重肝病,DIC);目前尚不能提取浓缩制剂的一些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创伤、手术、烧伤等。4剂量:1015ml/kg,十三、普通冰冻血浆1. 特点:含有全血中稳定的凝血因子。2. 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血浆白蛋白。3. 适应症: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4:剂量: 1015ml/kg,十四、冷沉淀 1特点:每袋有200ml血浆制成,含有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250300mg;20ml血浆。 2作用:补充因子、纤维蛋白原。 3适应症:甲型血友病;Von Wilebrand病、纤维蛋白原。 4剂量:1020U/kg,视病情的严重加减。,十五、低温冷冻保存血小板1特点:低温冷冻保存血小板是一种新技术,手工分离或单采的血小板,加入低温冷冻保存剂二甲基亚枫(DMSO),在80低温冰箱保存可达一年以上。使用前在37水温箱解冻融化,然后直接输注,无须洗涤,效果与新鲜血小板相同,对患者无副作用。2作用及适应症:同血小板输注。3剂量: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血小板1.01011个,每13天输一次。,小 结: 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