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心脏视触叩_第1页
诊断学心脏视触叩_第2页
诊断学心脏视触叩_第3页
诊断学心脏视触叩_第4页
诊断学心脏视触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脏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eart,心脏的解剖学要点回顾,心脏的位置胸腔纵隔内,两肺之间,膈顶面上,前为肋骨、肋软骨,后为食管和胸椎心脏的外形似倒置的圆锥体,长轴与正中矢状面成45角,1/3位于人体正中线的右侧,2/3位于左侧,心脏的解剖学要点回顾,心脏的体表投影:上下:胸骨柄至横膈右侧: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右心房左侧:主动脉结,主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心脏瓣膜:左心耳与右心膈角之间投影直线所处的平面,从左上至右下分别为肺动脉瓣口、主动脉瓣口、二尖瓣口、三尖瓣口,心脏体格检查方法,视诊 inspection触诊 palpation叩诊 percution听诊 auscultation,视诊 inspection,视诊,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 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多为儿童生长发育完成前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少数为儿童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慢性心包炎大量心包渗液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或其附近局部隆起: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常伴有搏动。,视诊,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 0.51.0cm,直径2.02.5cm生理性心尖搏动移位:卧位略上移;左侧卧位左移2.03.0cm;右侧卧位右移1.0 2.5cm ;肥胖、小儿、妊娠心脏呈横位;瘦长者心脏呈垂位,视诊,心尖搏动 病理性心尖搏动移位: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左、右心室均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纵隔移位;横膈移位,视诊,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生理情况:胸壁肥厚(肥胖、乳房悬垂)或肋间窄时心尖搏动较弱,搏动范围也减小。胸壁薄或肋间宽时心尖搏动相应增强,范围也较大; 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时,心尖搏动增强。,视诊,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病理情况:心尖搏动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高热、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左室肥大心尖搏动减弱(心肌收缩力及其它因素):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外因素如肺气肿、左侧大量胸水、气胸负性心尖搏动:粘连性心包炎、心包粘连周围组织、重度右心室肥大左室后移,视诊,心前区搏动 胸骨左缘 3、4肋间搏动: 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为右心室肥厚。如房缺剑突下搏动: 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 胸骨左缘第2肋间,多见于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 扩张少 数正常人。胸骨右缘第2肋间,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 或主动脉扩张。,触诊 palpation,触诊,主要内容:心尖搏动和心前区异常搏动、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往往与视诊同时进行,能起互补效果触诊方法: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及环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以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强度和有无抬举性。,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可确定心尖、心前区搏动的位置; 判断心尖或心前区的抬举性搏动。心尖区抬举性搏动是心尖区徐缓、有力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续到第二心音开始,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第一心音。,触诊,震颤 (thrill):概念: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湍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振动传至胸壁所致。,触诊,震颤 (thrill):检查:确定震颤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及其在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通常触诊对低频振动较敏感,而听诊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触诊,心包摩擦感 位置: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心动周期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体位: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更为明显。机理:心包摩擦感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随渗液的增多,使心包脏层与壁层分离,摩擦感则消失。,叩诊 percution,叩诊,叩诊方法 相对浊音界和绝对浊音界以左手中指作为叩诊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以右手中指藉右腕关节活动叩击板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当受检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间垂直,若受检者为平卧位则板指与肋间平行;,叩诊,叩诊顺序 通常顺序:左界 右界,下 上,外 内。 具体: 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rm处开始,逐个肋间向 上,直至第2肋问。 右界叩诊时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 由外向内,逐一助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 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叩诊,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心左界自第2助问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直至第5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4肋间稍超过胸骨右缘。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缘的垂直距离(cm)表示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 8-10cm),叩诊,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脏左界自第2肋间起,依次为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右界第2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第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血管与心脏左心接处向内凹陷,称心腰。,叩诊,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心外因素: 如大量胸水或气胸可使心界移向健侧,胸膜增厚与肺不张则使心界移向病侧,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可使横隔抬高,心脏横位,以致心界向左增大等。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叩诊,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心脏本身病变 :左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增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仅使绝对浊音界增大,而相对浊音界无明显改变。显著增大时,叩诊心界向左右两侧增大,由于同时有心脏顺钟向转位,因此向左增大显著,但虽向左却不向下增大;常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房缺等。,叩诊,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心脏本身病变 :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型。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左房显著增大时,胸骨左缘第3肋间心浊音界增大,使心腰消失。当左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