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甲午战后的中国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级历史文化学院 白璐 155171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第8讲 甲午战后的中国(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 课程地位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在高中历史近代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近代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并在一战期间迎来“短暂春天”;民族觉醒异常突出,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乃至思想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这一阶段最能体现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对学生深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学情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和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已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对本讲包括的事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专题式体系的制约下,学生往往会将这些分属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事件割裂或孤立。二轮的通史复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重构高中专题史知识,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时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的是将已熟悉的历史事件以时间和事件的逻辑联系为思路,把握甲午战后的整体阶段特征。3、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1894到1919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把握该阶段不同历史事件、不同因素的联系,提升因果联系能力,掌握该阶段的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的特征,进一步理解“近代化”这一概念。4、 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战争的影响、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难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与影响因素。5、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6、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了解到中国在被打开国门后,开始了社会的转型,但是这个时期的转型并不明显。本节课我们将走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变化。材料一: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天下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师:在近代中国,康有为的“变”是什么意思?(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孙中山这里的“潮流”又指的是什么?(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思想解放)引出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突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甲午战后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快的一个突出时期。方法指导:二轮通史复习理清知识点的方式,画时间轴。 知识点一:甲午战争的影响材料二: 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1896年3月,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的13名学生已经踏上了负笈东渡的途程。他们的航向,同千余年前的遣唐使们刚好相反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作用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变法议论终于一步一步地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师:为何中国会在甲午战争败给了日本?(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角度影响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即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阶段,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的学习开始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习题练习:(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知识点二:戊戌变法的影响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好战者言兵,好货者言商,好新器新理者言农工,好名法者言新律。”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师:通过这两则材料思考,维新变法的影响是?(将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虽然失败,但激发了民众的精神觉醒,为辛亥革命奠基)知识连接:影响近代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传统力量的惰性师:义和团的为什么会盲目排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众对西方认识不足,民智尚未启发;闭关锁国和封建思想的思想束缚;政府的利用)知识点三:辛亥革命为什么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材料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自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秋瑾宝刀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定物质、阶级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进一步暴露清政府的统治弊端、加重民众负担,清末新政培养的新军和新式人才与新政用人保守的冲突,改良和革命论战解放思想)知识点四:新文化运动为何爆发、产生的影响?(原因:辛亥革命后保守势力的统治,民主共和被破坏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重要性。影响:启发民智,促进民众觉醒五四运动)直击高考:(2013全国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015海南高考)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总结: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高峰,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使得民众逐步觉醒,而民族之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觉醒后的人民大众在五四运动中汇聚成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那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个阶段,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回顾。7、 教学反思 准备这节课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又重读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参考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因为个人觉得这一课对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这一主题有着代表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