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2)通过与石蕊溶液相互混合的各种情况的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1、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2、在中国的农村有一户农家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小女儿也跟下去,结果两人死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经分析井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很高)它是一种什么物质?【过渡】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板书】一、二氧化碳 1、CO2的物理性质【提问】那么在同学们的了解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并展示收集的一瓶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讲解】不同温度和压强情况下的CO2。二氧化碳和所有其他气体一样,加压降温可以变为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易升华,因此“干冰”不是冰。干冰的作用:人工降雨,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保存食物,升华时使周围温度降低舞台云幕升华时产生大量的云雾【过渡】那么它的密度与空气比较,谁大呢?下面请看探究实验,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一】: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蜡烛的阶梯实验【学生观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讲解】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就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它可以像水那样倾倒,然后由下往上慢慢的满上,从而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展示】活动与探究一: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现象 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分析 这说明密度比空气大,同时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想一想:你还能设计出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吗?若能,请简述实验步骤和现象。【过渡】现在我们来看看二氧化碳气体是不是能溶于水,看下面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二: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向一刚收集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里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 【师】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瓶子瘪了。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生】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结】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能归纳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呢?【生】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板书】2、CO2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也不能供给呼吸【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引入新课中的两个小故事【师】我们贸然进入旧未开启的菜窑、地窖、干涸的深井、深洞等容易发生危险,为什么? 【生】里面通常会充满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碳气体。 【师】如何知道里面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生】用灯火实验 【师】完全正确,方法简单,现象也明显。如果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米深的地窖里,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 (引发学生讨论,方法不限,合理就行) 【师】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同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师】介绍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色素,遇酸会变红。实验三: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喷稀醋酸()喷水()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一小段时间后,加热试管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讲解】在实验1、醋酸+石蕊,现象是紫色小花变成红色,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醋酸溶液能使紫色小花变红2、石蕊+水,现象是紫色小花不变色,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水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3、石蕊+二氧化碳,现象是紫色小花不变色,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4、水+二氧化碳+石蕊,现象是紫色小花变成红色,水+二氧化碳+石蕊+加热,小花由红色变成紫色;通过这一系列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溶于水后,能生成和稀盐酸的性质类似的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但是这种物质不稳定,加热后会分解。【小结】总的来说,通过这个实验我得到以下俩个结论: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过渡】现在我们在来看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呢?【展示幻灯片】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这种物质叫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O2+H2O=H2CO3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H2CO3=CO2+H2O当加热时,碳酸分解,从溶液中逸出二氧化碳,所以变红色的小花又变成紫色。【提问展示幻灯片】现在你可以解释这里面的原因了吗?我们都知道可口可乐是碳酸类饮料,水里面溶解了大量的CO2,那么为什么称为“碳酸饮料”呢,在CO2溶解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过渡】以前我们经常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选用什么样的试剂?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有白色浑浊产生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讲解展示幻灯片】原来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叫碳酸钙的沉淀CO2+Ca(OH)2=CaCO3+H2O。【过渡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得潮湿?【学生思考】【讲解展示幻灯片】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浆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墙壁越来越硬,刚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最开始同学们所说的二氧化碳的性质【返回幻灯片】关于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有哪些呢?【小结】现在我们不仅把同学们所说的二氧化碳的性质都确实通过实验或事实验证了,现在我们来对这些性质做个小结。【展示幻灯片】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支持呼吸2、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H2CO3=CO2+H2O3、 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B、二氧化碳溶于水是一个物理变化C、二氧化碳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3、CO2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溶于水中 B、溶于石灰水中 C、进行光合作用 D、制成干冰4、向一试管中注入5 mL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康德卷) 重庆市2026届高三9月开学考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重庆朝天门码头课件
- 精准操作与安全护理:除颤仪临床使用与维护全指南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词汇(背诵版)
- 人教版2025-2026学年六年级数学开学考质量监测卷(含解答)
- 老年人防摔倒课件
- 《外贸函电与写作》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企业员工办公室礼仪培训
- 完形填空-2023年中考英语专练(江苏宿迁市)
- 老年人常见病知识课件
- 2025年度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房买卖协议
- 2025西电考试题及答案
- 南昌市小学二年级 2025-2026 学年数学秋季开学摸底测试卷(人教版)含解读答案
- 2025年先兆流产的护理查房
- 电子竞技赛事策划与组织运营管理方案设计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安全培训
- (高清版)DB11∕T 2440-2025 学校食堂病媒生物防制规范
- 战场急救知识
- 延期缴纳税款申请报告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2p.doc
- 箱梁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