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虚虚实实出精彩(意境与语言) 学习目标1、了解推断虚词的方法2、重点虚词的精析3、 掌握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基础拾贝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 (qng) 宁可(nng) 冠心病(gun) 翘首回望(qio)B吐蕃(fn) 庇护(b) 歼击机(jin) 呱呱坠地(g)C请帖(ti) 梵文(fn) 发横财(hng) 按捺不住(n)D链接(lin) 创口(chung) 倒春寒(do) 拈花惹草(nin)【答案】D【考点】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解析】A菁华(jng);B吐蕃(b);C梵文(fn)。【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涉及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中多音字可以通过记少推多(如“呱呱坠地”仅在此处读g)、区别口语和书面语或区别词性、词义(如“冠心病”,“冠”,帽子(名词)/“冠军”,第一)。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答案】B【考点】考查成语的选用,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思路分析】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如“明日黄花”、“春秋鼎盛”)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答案】C【考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A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加“我们”。B项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 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思路分析】辨析语病除要掌握考试大纲里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外,还应注意句中可能出现的标志词:两面词、否定词、数量词、代词、关联词和并列短语等等;考生可采用提取主干法(如B项)、语感审读法(如D项)来初步判别。4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A BC D【答案】B【考点】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首先确定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而不能首句的原因是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排除C和D,“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思路分析】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如本题也可以这样思考:照应前文“忠义、勇敢”,照应前文“聪明”;注意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中的“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指代的就是前文的内容;照应后文“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做到话题一致、中心一致、色调一致,使句序合理,衔接与呼应自然;注意用排除法。虚实赏鉴 一、 文言虚词(一)虚词推断法一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表达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因为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高考也经常考到。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1.分清实词虚词。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虚词,兼有虚实两种用法(词性),需要分清。所。如:A.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所+动词”式中的“所”为代词,因动词不同,其指代的意义也不相同,此处为“的东西”。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为固定结构,表原因或条件、手段,在此句中表原因,译为“的原因”。C. 得其所哉;各得其所。这两句中,“所”作动词“得”的宾语,是名词,译为“处所、地方”。能够区分开虚实,也就区分开了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进而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2.掌握基本用法。即熟悉一个虚词有多少义项或用法。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我们总说要“胸有成竹”,对文言文虚词来说,它的基本用法就是“成竹”,没有这些“成竹”,想做出正确的判断真是不可想象。如:乎。助词。A. 表疑问或反问。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当于“吗”。B. 表感叹语气。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相当于“呢”C. 表测度语气。如:无乃不可乎?相当于“吧”。介词。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相当于“于”,译为“在”。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形容词“全”之后,相当于“地”。有的情况可以不译。其。代词,又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作人称代词,意为“他的、他们的”,定语。此其所以败也。作人称代词,意为“他”,作“败”的主语。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作指示代词,“那(上面的)”意思,定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意为“其中的”,是特指代词,作定语。副词。其皆出于此乎?“其”在动词之前,修饰谓语,意思为“大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修饰“还”,表商量语气,意思为“还是”。 连词。其传之非真也。这个“其”用在假设语气中,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用在两个分句前,面对两种情况,表选择,是选择连词,相当于“是还是”。助词。霰雪纷其无垠兮。“其”用在“纷”与“无垠”两个谓语词语之间,调整音节,无实在意义。就像这两个虚词,如果不了解“乎”有助词、介词、形容词词尾等用法,不了解“其”有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用法,那对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乎”“其”就很难做出判断,实在是因为没有判断的依据。所以,要下功夫打好基础,至少要识记熟18个虚词的用法。3.区分单音复音。即要注意一些复音虚词。如:所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无乃。如:无乃尔是过欤?“无乃”副词,表推测、委婉语气,译为“恐怕”。何其。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衰也!“何其”副词,表程度,译为“多么”。得无。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有“该不会、莫非”等意,表推测语气的副词;本句是“该不会”之意。然则。如: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为连词,是“既然这样(如此),那么”的意思。这些复音虚词与单音虚词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许多复音虚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拆开,如“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所以”完全与现代汉语不同,表凭借的条件或依据;即便有一些能够拆开,但拆开之后每一个词素的意义与单音虚词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无何”,字面上看,好像是“没有什么”,实际上,它表示时间短暂,是“没有多久,不久”的意思。所以,这类复音虚词也需要积累和识记。(二)虚词推断法二分析语法特点。所谓语法特点,包括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这是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可能也会不同。如:“且”用作连词,它的前后是相同、递进或让步的词、短语、句子。像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康、直”都是形容词,“咳、笑”都是动词,前后词性相同,为并列关系。像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比,句意上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为“而且、况且”之意。用作副词。像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这两句中的“且”都放在动词(尽、偷生)前面,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作状语,是副词。在这些例子中,前后词性就是语法标志,前后句子的关系就是语法功能,处在什么语法位置上,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就是语法成分。下面再具体举例分析:语法标志。即认定某一虚词为什么词性的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就很容易区分一个虚词的用法。如:所。A. 作代词,其语法标志为“所+动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学(动词)”,“所”代人、事、物,为“的东西”。B. 作介词,其语法标志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C. 作连词,其语法标志为“所以”。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表原因,意为“的原因”。语法成分。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其意义和用法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只要利用语法分析手段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多作兼语、定语。作兼语时,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作“惜”的主语,又作“用武而不终”的主语,是一个兼语,用在两个谓语成分之间。意为“他们”。作定语时,用在名词之前,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其”作“度”的定语,意为“他们的”。语法功能。即一个虚词在组词成句、组句成群(复句、句群)方面的作用。如:而。作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前后结构一致。表递进,如:拔剑撞而破之。前后两个动词,前一个表行为,后一个表结果。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前一个词为形容词,后一个词为动词,是中心词。表承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句话之间有时间先后之分。表转折,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后词义不一致。表假设,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句子表达的意思未成事实。以。作介词,如:秦亦不以城予赵。“以”与“城”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谓语“予”。作连词,表并列,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前后两个短语结构一致。表目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前后两个短语之间具有行为和目的关系。表修饰,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日”作状语,表修饰,“一天天地”的意思,“远”作中心语,“(被)疏远”之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能够抓住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出分析,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推断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节里没有讲语言环境。实质上,作任何题都离不开语言环境。不过,虚词对语境的分析可以参考文言文推断对策(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中有关“分析语境”的阐述。面对虚词题时,如果既有扎实的基础,既能抓住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根据语法特点加以分析,又能够透彻地分析虚词所在的语言环境。那么,就应该能够比较正确地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出正确的答案。(三)重点虚词解析【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之】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以】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者】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其】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小试牛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答案】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B.C. D.【答案】C(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二、文言实词(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 ( 喻:比喻)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赡:赡养”,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课后练兵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B、思知止以安人。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答案】A .【解析】A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于之下B、使动用法,使安宁C、使动用法,使快乐D、使动用法,使端正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惧谗邪 B、何必劳神苦思C、人君当神器之重 D、不念居安思危【答案】B 【解析】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B、使动用法,使疲倦)C、形容词作名词,重大地位D、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答案】C 【解析】A、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意动用法,以为老师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D、意动用法,以为奇怪,认为壮美(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答案】B【解析】 A、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数词作动词,统一C、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形容词作动词,弄错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惊姜氏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以侮辱先人 D、齐谐者,志怪者也【答案】D【解析】 A、使动用法,使惊动)B、使动用法,使弯曲C、使动用法,使侮辱D、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物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是从散约败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答案】A 【解析】A、动词作名词,条约B、名词作动词,南飞C、名词作动词,成为王D、名词作动词,南行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内立法度。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答案】D【解析】 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B、名词作状语,在国内C、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D、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本册综合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劳动二年级上册苏教版《劳动与技术》
- 健康促进医院2025年数据管理计划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第4章 第2节 课时1 铝与铝合金说课稿 鲁科版必修1
- 工地土石方运输承包合同5篇
- 药品市场推广经理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5年
- 碎玻璃的购销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校园文化节场地租赁及宣传物料投放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校园景观改造及绿色节能设备采购合同
- 2025年智能科技馆展览展示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服务协议
- 2025年云计算平台服务与技术成果共享合作协议:跨企业数据安全与收益共享方案
- 砂石系统设计
- 高中数学 人教A版 必修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安阳简介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花的学校》精美课件
- (精选word)洪恩识字-生字卡片1-200
- 斜拉桥主桥索塔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 2022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D题的答案
- 劳动关系理论PPT课件.ppt
- 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总体技术规范
- 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 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薪酬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