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doc_第1页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doc_第2页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doc_第3页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doc_第4页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第六节 关于壮医药无系统文字记载的问题和藏医、蒙医、维医、傣医、朝鲜医等少数民族医学一样 , 壮医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以壮医无系统的文献史料为由 , 否认壮医的存在 , 这是必须 澄清的问题。诚然 , 壮医没有中医的黄帝内经、藏医的四部医典那样的经典著作 , 但是历代古籍不乏关于壮医药的记载 , 而且文献不应单纯理解为 文字记载 , 正如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野外工作方面所强调的: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 , 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状态的文献内容 , 作为文献整体而记载下来。据此 , 壮医药的民间口耳相传 , 亦应属文献范围 , 通过代代相传 , 壮医药 得以传播。曾见有一位善治乳痛的民间壮医 , 患者求治时先问清是左乳还是右乳 , 嘱送药上门时不能与医者说话 , 采好鲜草药后 , 径往病家 , 病在左乳者 , 鲜药放在右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 病在右乳者 , 鲜药则放在左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 放药时屏气默想 , 嘱任何人不能与医者说话 , 医者不能索要病家的任何钱物 , 放好药后即离去。这张秘方带有神秘的色彩 , 或许这就是壮医的特色。该壮医于 1985 年去世前将秘方传给儿子 , 儿子又传给孙子 , 至今仍在使用 。又如广西民族学院一位壮族教师祖传下一条治疗糖尿病伴发皮肤感染溃烂的验方 , 由朝天椒、假烟叶、红薯叶各适量组成 , 捣烂外敷 , 确有奇效。如病情严重 , 上药加入由未开眼的仔鼠、童便、石灰混合浸泡的药液同捣 , 外敷 , 则去腐生肌的作用更强。诸如此类的验方在群众中流传得很广泛 , 如现已闻名中外的药线点灸疗法 , 就是根据壮族群众的流传而发掘整理成功的典型。这就提示我们 , 民间调查是发掘、整理壮医的重要形式。壮医药虽然元系统的文字记载 , 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七节 壮族医药存在的原因初探应该承认 , 壮族医药在总体水平上较中医原始而落后 , 而在长期的壮汉 文化交流中 , 中医早已成为壮族地区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 壮医仍能存 在发展至今 , 这是为什么 ? 这个问题当然与壮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有关 , 我们在本章第四节第五点已初步论及 , 这里拟结合其他少数民族医学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医学属科技范畴 , 科技在其发展之初 , 都具有民族性 , 随着科学的发展 和完善 , 就逐渐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 这就是 科学无国籍 之说。医学也不例外 , 除了通行世界的现代医学外 , 至今仍存在为数不少的民族医学 , 当然 , 民 族医学在其成熟之时 , 也能走向世界 , 世界各地正在掀起 中医热 , 就是证明。我们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 , 在有较之先进的医学存在以及现代医学如此普及的情况下 , 壮医药等少数民族医学仍有活力 , 其原因何在 ? 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 但是在历史发展 的某些时期 , 或同一历史发展时期的某些民族、地区 , 科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显得十分重要 , 而实践倒是必不可少的 , 现代社会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而 医学实践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学实践 , 因为这是保证人类繁衍的最基本的需要。甚至动物亦会采药以自救 , 这是一种求生本能。所以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医学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 有的成为科学 , 走向全球 , 如现代医学 : 有的仍属于本民族的 , 但只要是适用的就能延续下来。第二 , 民族医药在历史上存在 , 而且延续至今 , 除了前述第一点之外 , 还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壮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 , 因为壮族地区历代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较中原地区落后 , 中医虽早就传入壮族地区 , 但并不普及 , 对有的疾病疗效也不满意 , 而壮医的一些验方、秘方和诊疗技法 ,却往往显示出独特的疗效 , 且壮医主要是口耳相传 , 缺乏文字知识同样可以掌握验方、秘方和技法 , 故较易普及应用 , 这就出现了壮医与中医并存的局面。第三 , 民族医药之所以能存在 , 还在于其包含有相当的科学性 , 有丰富的 含金量 , 能补现代医学之不足。医学研究的对象最为复杂 , 人以外的事物 , 不管多么复杂 , 大抵都能通过分解的、还原的实验研究 , 揭开奥秘 , 而活生生的人不能分解 , 尸体的解剖又不完全等于活生生的人 , 所以人要认识自身 , 真是困难重重。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 科学永元止境 , 医学领域尤其如此。对于癌症或现代瘟疫艾滋病等 , 现代医学至今仍无良法 , 就是对于某些常见病、多发病 , 有时也会束手无策。面对此种情况 , 只能 礼贤下士 , 纷纷要求回归自然 , 把目光转向传统的民族医药 , 中医正是借着这个机遇走向世界的 , 壮医和其他少数民族医学也奋起直追。自 80 年代以来 , 壮医药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1983 年 7 月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把壮医研究列为重点课题。一批壮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等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我们说 ,壮族医药不仅存在 , 而且正在迅猛发展!第二章 壮族地区地理、经济、文化、民俗与壮医药的关系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 , 壮族医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 其形成及 发展除了与壮族地区特定的社会历史有密切关系外 , 还与其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特点、经济、文化、民俗等有密切的关系。第一节 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古人早已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对医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黄帝内经对这个问题有专门论述。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 9957到 112, 北纬 2131 到 2645 之间 , 地貌基本特点是:西北高 , 东南低 ,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 , 中间低 , 四周多山 , 中部和南部多平地;山地广阔 , 平原狭小, 岩溶广布。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温度 20 左右 , 夏季日照时间长 , 冬天霜雪较少 , 雨量充沛 , 夏湿冬干 , 故暑、湿、火、热等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发病 , 特别是痧、瘴、毒等地方病 , 发病率很高。岭南地区自夏至秋 , 暑气炎蒸 , 燥热燔灼 ,淫雨连绵 , 致使草木腐败 , 虫蛇死亡 , 沟渠污垢等酿成秽浊之痴气 , 在这种环境下 , 易使人气血阻滞而发为移症 , 可见哪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所致的空气秽浊有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瘴气是由 杂毒因暖而生 , 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岭外代答则指出 , 瘴气是由地产毒药污染水源所致。壮族先民常结合壮族地区特殊地理环境给痒气定名 , 如毒水瘴、蛇瘴、蜓蚓瘴等。壮族地区古代草密林茂 , 素有 岭南多毒 之说。所谓岭南多毒 , 一指岭南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的毒草、毒虫、毒蛇多 ; 二指气候炎热 , 草木、动物腐烂后污染水源造成、水毒、蛊毒多 ; 三指岭南先民在狞猎、战争中利用草毒、蛇毒制成的毒箭多。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 壮族先民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痧、瘴、毒等病症的方法 , 发现了大量有效的药物 , 尤其是动物药、毒药和解毒药。由于气候炎热、草木旺盛 , 毒药及解毒药的品种很多。本草拾遗曰 : 岭南多 毒物 , 亦多解物. 海药本草载 : 岭南多毒 , 家家贮之。 诸病源候论 蛊毒病诸记载了岭南但人 ( 壮族先民 ) 使用的五种毒药 : 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壮族先民使用的解毒药范围很广 , 主要有解虫毒、解蛇毒、解食毒、解药毒、解金石之毒、解箭毒、解蛊毒等 O 还有一些解毒范围很广的解毒药 , 如本草拾遗载 : 陈家自药 , 味苦 , 寒 , 无毒 , 主解诸药毒. 由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很适合各种动物生长繁殖 , 因而动物繁多 , 而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则形成了喜食蛇鼠及各种山禽的习惯 , 天长日久 , 对这些动物的药用价值有了独到的认识和体会 , 如桂海虞衡志载 : 石鼠.治咽喉疾效如神.凤猩.其溺及乳汁主大风疾 , 奇效。 本 草拾遗载 : 珉瑭.但人刺其血饮 , 以解诸药毒。 梦溪笔谈指出 : 邑州所贡蓝药 , 即蓝蛇之首 , 能杀人 , 蓝蛇之尾 , 能解药。 直至现在 , 壮医对使用 牛黄、庸香、鹿茸、猪胆、熊胆、五灵脂、毛鸡、鸡内金、蛇胆、蛤蛤、白花蛇、瞻酥、海马、蜂房、蝉蜕、桑螺蜻、乌贼骨、牡蜘、龟板、鳖甲、珍珠、蜓蚓、娱蛤等动物药有独到的经验 , 用之于临床每获良效。壮民们生活在野生动物繁多 的环境中 , 被动物咬伤、撞伤是在所难免的 , 因而对动物伤害的防治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 尤其是对毒蛇咬伤的防治更有特色 , 壮乡的 蛇药 、 蛇医 早已遐逐闻名。据广西药用动物统计 , 广西常用的动物药有 125 种 , 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至今壮族民间尚有 扶正补虚 , 必配用血肉之品 的用药习惯 , 壮医擅长使用动物药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除药物治 疗外 , 壮族先民还总结了许多其他疗府、治瘴、解毒的治疗方法 , 如刮痧、针刺、针挑、烧针等。例如 , 由于气候炎热 , 多雨潮湿 , 故易生痈疡, 山高林密易于受伤 , 且伤口极易成脓, 由此而开创了浅刺、浅割排脓疗疮治伤的外治法。 壮族先民在山多石多的生长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明了砭石治病的方法。树林、动物繁多 , 提供了原始的针具材料 , 且随处可得 , 如植物刺针、骨针、箭猪毛针等为木刺、骨刺、竹筒罐等疗法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壮族先民发明运用的许多治疗方法 , 至今仍在壮乡各地流传 , 是壮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 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节 巫文化与壮医药的关系巫文化即巫术文化 , 巫文化的核心是信仰鬼神 , 以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 , 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 巫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 它不仅影响道教文化、文学艺术 , 而且影响到民族、民俗、宗教、医药、饮食、器用、经济生活、天文历法、教育、法律、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艺、工艺、功法、戏曲、文字以及物质生产的各个方面 , 尤其对医药的影响甚大。壮族先民越人重巫 , 文献不乏记载 , 汉代越巫风曾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 , 可见壮族巫文化影响之深广。清代 , 南方壮族地区仍盛行巫风。直到现代 , 壮族地区仍见巫之遗风。医巫同源、医巫并存的壮族地区文化发展特点 , 对壮医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 , 且缺乏文字记载和实物见证 , 只能够根据民俗民风述其大略。巫术和宗教的起源密切相关 , 在时间顺序上巫术先于宗教 , 而在形式和内容方面 , 法术 ( 巫术 ) 的行为常与最庄严的宗教礼仪相混杂。壮族有着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 , 但这种宗教信仰意识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上 , 可划归巫教的范畴 , 基于这种情况 , 我们在探讨巫文化与壮医药关系的时候 , 就必然牵涉到壮族宗教的有关内容。生活在生产力十分低下时代的壮族原始先民 , 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 诸如地震、洪水暴发、火山爆发等 , 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日出、日落、刮风、下雨、雷鸣、闪电等等元穷变化的大自然奥秘元法解释 , 特别是对人在夜间做梦和生老病死更感到神秘莫测。因此他们便开始无边无际的幻想 , 最终臆断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境界主宰自然和社会。在他们看来 , 风调雨顺能使万物顺利生长等这一类有利于他们采集、生活的事是主宰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类及大自然发善的表现 ; 而洪水、地震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 是主宰自然的神秘力量凶狠、愤怒的发泄。于是他们便幻想着去寻找一种超自然的神力 , 并通过它来消灾除祸 , 驱瘟防病 , 排除饥饿 , 并能偿其所愿地让气候、动物、庄稼、健康、寿命等遵从他们的意愿 , 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安慰 , 精神上有所寄托 , 这样就产生了巫文化。宁明花山崖壁画的人物形象 , 除了舞蹈动作以外 , 还有些可能是诊疗图 , 既有施术者和持器 ( 具 ) 者 , 又有受术者 , 结合崖壁画的祭祀场面 , 联系壮族先民的巫文化特点 , 应当说崖壁画有巫医治病的内容。壮族宗教观念认为 , 灵魂能支配人的精神 , 并对生物体的生命起着庇佑作用 , 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或牛马等牲畜之类丧失了灵魂 , 其躯体便丧失活动和生长能力 , 呼吸也就随之停止而死亡 , 所以魂能保命和保身体健康。 丢了魂 就会生病 , 而举行招魂仪式就能治病 , 如果幼儿在室外突然摔倒而惊哭 , 招魂仪式就比较简单 , 在德保、靖西一带 , 成人闻声迅速将小孩抱起并就地圈摇 3 周 , 连喊 mahoenz( 即回魂或还魂之意 )3 声 , 才带小孩回屋里 ; 在上林县一带 , 则在小孩的跌倒处 , 拾 3 块小石头放入锅里煮 , 然后用其水给小孩洗澡 , 据说这样做使丢失的灵魂可以通过石头溶于水而还其身 ; 另外有的地方是在小孩的跌倒处泼水后 , 再用脚使劲地连续踏地数次 , 于摇头巾喊小孩的名字 : 回来了 ! 这些做法是为已经失魂但尚未生病而采取的预防性的简便仪式。如果生病 , 就被认为是 丢了魂 , 招魂仪式便需在夜间举行。当夜深人静 , 家人 ( 一般是母亲 ) 手提竹篮 , 内装鸡蛋、一大块熟猪肉、小棕子 ( 单数 ) 、米酒、神香、纸钱等供品和病人的 1 件外衣 ,悄悄地到村头路口去招魂。做法是先燃香、摆供品、斟酒 3 遍 , 再烧纸钱 , 接着将病人的衣服在火烟上摇晃片刻收回篮子即返回。家人将火灰和水酒置门槛等候 , 待招魂的人进门 , 双方齐声呼叫病人的名字道 : 回来了 ! 随即把门关上 , 然后把带回的招魂衣服给病人穿上。如果此法不灵 , 病情加重 , 又只得破费聘请道公或巫婆举行招魂仪式。其法也是在夜间举行 , 同样把病人的衣服放在竹篮里 , 家里一人带着供品跟随道公或巫婆到村头路口行祭 , 由道公或巫婆放 法 念咒、喃吆 , 念毕 , 在祭点定桩 , 拿出 1 捆事先准备好的棉线拴上一头 , 然后往病人家走 , 一路扯棉线 , 一路喊病人的名字 : 回来了 ! 直到棉线扯到病人家 , 才停止叫喊。据说这样可以使灵魂顺着棉线回来还身而康复。此外还有为家畜家禽招魂的做法 , 其中为耕牛招魂较为普遍 , 并形成节日风俗。至今广西城乡还可见到一种治小儿夜啼的符咒法 , 把写有 天皇皇 , 地皇皇 , 我家有个小哭王 , 路人行过念一念 , 一觉睡到大天光 的符咒丢在路口或贴在路边的树杆、电杆、墙壁上 , 路人走过念一念 , 小孩的夜暗病就好了。这是巫医治病的一个范例。张紫晨先生指出 , 我国最早的饮食和医药知识 , 从它产生时起就带有某些非科学性和神秘性 , 并举先秦古籍山海经关于草木鳞介和各种奇异动 物的浓厚巫术色彩和禁忌意义为例 , 这种文化氛围 , 对中医影响深远 , 历代中医文献不乏巫术和禁忌的描述。 壮医在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些 , 表现在医巫结合和服食药物的诸多禁忌方面。壮族先民由信仰鬼神而产生了巫文化 , 据研究 , 左江崖壁画表现了日、月、星辰崇拜 , 对此古籍不乏记载 , 直到近代、现代 , 壮族地区的巫风仍有所遗存。巫文化对壮族医药的影响 , 先是巫医合一 , 后是医巫并存 , 最后医盛于巫。古时壮巫分巫婆和魔公 , 主家有病痛或灾难 , 请巫婆和神对话 , 问明病灾的原由 , 再择吉日请魔公举行法事 , 杀畜禽敬祭 , 劝离神仙 , 穰解厄难 , 舞刀剑 , 烧油锅 , 镇妖赶鬼。壮族民间传说三界公能驱邪除魔 , 保境安民 , 奉为医神 , 而立庙祭祀 , 旧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 , 每年定期祭祀 , 都是巫文化的反映。壮族医药中医巫并存的情况长期存在 , 壮医对某些疾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 却往往以巫医的形式出现 , 这在解放前 ,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壮族民间更是如此。刘锡蕃岭表纪蛮杂述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 蛮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痛瘟疮毒外科一切杂疾 , 每有奇效 , 然亦以迷信出之。 并有亲眼目睹为证 : 予尝见一患痛者 , 延憧老治疾 , 其人至 , 病家以雄鸡、毫银、水、米、诸事陈于堂。术者先取银纳袋中 , 脱草履于地 , 取水念咒 , 喷患处 , 操刀割之 , 服血迸流 , 而病者毫无痛苦。版尽 , 敷以药即愈。 这确是对历史上壮医治病的比较客观的记载 , 直到现代 , 壮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这种独特的治疗形式 , 不同的是 , 念咒的角色由患者的亲属来担任。如果把这种治疗形式视为纯粹的迷信加以摒弃 , 无疑会连同其中合理的医学内容一起丢掉。念咒语喷符水并不妨碍壮医的施术和用药 , 也不能否定壮医的确切疗效 , 有些记载说壮族 病不服药 , 惟事祭鬼 是片面的 , 至少是夸大了巫的作用。很难设想 , 壮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不是靠医药的保障 , 而是靠鬼神的庇佑来繁衍生息的。同属于南方 , 与壮族毗邻的楚人 , 举国上下均沉溺于迷信鬼神之中 , 屈原的楚辞 , 尤其是其中的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