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doc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一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_无_色、_无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_难_溶于水。提示 (1)人在受CO的毒害时不易察觉。而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CO,因此,为了能起到警示作用,而人为加入了一种有特殊气味的物质。(2)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二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_2_COO2_2CO2_现象:产生_蓝_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注意 点燃或加热一氧化碳之前,必须先验纯。2还原性COCuO_CuCO2_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_光亮的红色固体_,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_变浑浊_。CO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具有_还原_性;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具有_氧化_性。3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_血红蛋白_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_氧_,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三 一氧化碳的用途1一氧化碳能燃烧且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_气体燃料_。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_炼铁_。 类型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例1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图639的实验设计示意图的是()图639A说明CO具有还原性B说明生成物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C说明CO和CuO的反应需要加热D可以防止有毒的CO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解析 B一氧化碳有毒,处理尾气的方法一般采用燃烧法。题目中的实验装置,其设计思想是既消除了CO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又能利用热源,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方法点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且有剧毒,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易察觉;难溶于水,不能在室内放水来预防;而且密度跟空气的接近,所以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毒。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氧化碳,因其能燃烧可作燃料,有还原性,工业上可用来冶炼金属。 类型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例2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解析 CCO可作气体燃料和还原剂,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固体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知识点一氧化碳1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毒B可以燃烧C密度比空气的大D能还原氧化铁解析 C一氧化碳的性质有:毒性、可燃性、还原性和密度比空气的略小。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B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解析 B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目的是一旦煤气发生泄漏,人们能够及时察觉,避免灾害发生,故B正确。知识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由于()A二者含碳量不同B相对分子质量不同C分子结构不同 D所含元素种类不同答案 C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于冶炼金属DCO2无毒,CO有毒答案 A5“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解析 C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就不能用水来吸收一氧化碳;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消耗二氧化碳主要靠绿色植物。6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1)有人认为,两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填序号)。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它们都有毒D它们都能溶于水(2)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3)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_。答案 (1)B(2)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2COO22CO2;CO2C2CO解析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则没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则不能,其原因是它们分子里原子的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氧化碳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反过来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可以生成一氧化碳。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是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C.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D一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答案 D2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C一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一氧化碳不支持燃烧D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答案 D3.以下几种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CO BCO2 CH2 DO2解析 A由于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来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来收集。4咸宁中考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6310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C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发生了变化解析 C反应物中的氧气属于单质,故A错误;在该反应中,四氧化三钴是催化剂,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故B错误;一氧化碳有毒,能污染空气,该反应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故C正确;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D说法错误。二、填空题5在H2、O2、CO、CO2四种气体中,有剧毒的是_;不能在空气中点燃的是_;能溶于水,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_;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_。答案 COO2和CO2CO2H2和CO6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可以除去的气体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剩余气体经过干燥后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后,生成的气体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_。答案 CO2CO2 Ca(OH)2= CaCO3 H2OCO2CuOCOCu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三、计算题7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1)碳可以作燃料,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2)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3 g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3)一氧化碳应用广泛,其主要用途是_(举一例),但使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_。答案 (1)CO2CO2(2)解:设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2CO22CO24 563 g xx7 g答: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7 g。(3)作燃料或作还原剂中毒或泄漏解析 已知碳的质量是3 g,根据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生成CO的质量;CO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可用作燃料,在工业上用作还原剂冶炼金属等;因CO有毒,所以在使用时要防止中毒或泄漏。1衡阳中考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O和CO2均具有可燃性BCO和CO2均能与H2O反应CCO和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解析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B错;CO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C错;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D正确。2.陕西中考2014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_。(2)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_反应生成CO。(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