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 五章 老子 姓李名耳 字伯阳 楚国人 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 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 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 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 从 列仙传 开始 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关于 老子 老子 又称 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 或 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 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老子 以 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 是其的核心思想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元 赵孟頫 道德经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当今解读老子的书籍 清代太清宫 老子墓 鹿邑太清宫玄元殿 悬李鹏书匾 老子故里 第一章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 如果 能过说出来 它就不是永恒的 道 名 如果 能够叫得出来 它 也就 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 用 无 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 用 有 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 无 中 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 从永恒的 有 中 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 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 又极深 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译文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2 道 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里 老子认为 道 产生了天地万物 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 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 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 这需要一个从 无 到 有 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 道 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 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 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理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他的著作 老子 中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为 道 全书即围绕 道 这一范畴展开 道 是 无 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无 生 有 万物由此产生 道 永远存在 运行不息 可以说 道 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 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 老子评传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1 道 具有不可言说性 精深玄妙 2 道 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一章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设立 道 这一个最高范畴 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 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 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 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 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这是永恒的 因此 圣人用 无为 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 实行 不言 的教导 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 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 也只有他不居功 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理解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意思 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 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 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 都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 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 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 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老人提出了 无为 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 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 随心所欲 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 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 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 但不是强作妄为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道是绝对的 永恒的 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 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二章 我有三宝 持而有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无为 是不妄为 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 发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二章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 不恃功而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自然万物相对的 变动的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 不恃功而骄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十九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 放弃聪明和智慧 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 抛弃了 仁 和 义 百姓才能回到孝慈 放弃追逐巧利 盗贼就会消失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 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 表现单纯 持守朴素 减少私心与欲望 放弃学问 没有忧愁 理解 在这一章中 老子主张摈弃知识 智慧 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他认为 圣 智 产生法制巧诈 用法制巧诈治国 便成为扰民的 有为 之政 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 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十九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 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 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 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 摆脱贪欲的困扰 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 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而攻击坚强的力量 没有什么能胜过它 因为 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能战胜强 柔能胜刚 这道理 天下无人不知 但却 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 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 才配作国家的君主 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 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汉代刘向 说苑 敬慎 上记载 春秋时期 中国教育家常枞 z ng 弥留之际 他的学生老聃 即老子 前来探望 并讨遗教 常枞 张其口而示老子曰 吾舌存乎 老子曰 然 吾齿存乎 老子曰 亡 常枞曰 子知之乎 老子曰 夫舌之存也 岂非以其柔耶 齿之亡也 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 噫 是已 天下之事尽矣 何以复语子哉 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 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 说明弱可以胜强 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老子认为 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 但它能穿山透石 淹田毁舍 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因此 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 这里 老子所说的柔弱 是柔中带刚 弱中有强 坚韧无比 所以 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 应该加以深入理解 不能停留在字面上 由此推而言之 老子认为 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 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 对国家和人民实行 无为而治 儒 佛 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孔子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佛说 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主 正言若反 治国的 柔 性 老子用水做喻 就是告诉我们 圣人 谦卑治国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 柔能克刚 正言若反 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 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正言若反 所谓 正言若反 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 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译文 国土小 人民稀少 即使 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 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 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 却没有地方去陈列 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使人民 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舒适 过得习惯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 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 但邻里间从生到死 却互不往来 理解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的社会无为而治 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 自然无为 不谋于占有 不为于 益生 无互相攀比的观念 知足知止 不为 人为 的欲望而奔波 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 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 从一定程度上 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理解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 国家 的一幅美好蓝图 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 着力描绘了 小国寡民 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 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 国家 很小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 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 民风淳朴敦厚 生活安定恬淡 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 不会攻心斗智 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的这种设想 当然是一种幻想 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 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 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 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 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 读史有智慧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 这种做人的准则在 论语 和 老子 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 君子 圣人 今天我们就选取 君子和圣人 这个角度 来看儒道互补 借以窥斑见豹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一 做人的准则 君子与圣人 1 孔子所说的 君子 和老子所说的 圣人 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 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 有德 有仁 能够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老子 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 无辨 无争 能够顺应自然规律 不去妄为 2 孔子 老子为什么树立 君子 圣人 这样的楷模 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 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春秋时期 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 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 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 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 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 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 春秋242年间 有36名君主被杀 52个诸侯国被灭 有大小战事480多起 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2 儒道主张的异同 1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 无为而治 2 孔子 道德上主张 仁 政治上主张 礼治 通过研读 我们发现 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 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 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 疗救社会 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 儒家的主张是做 加法 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 从而治国 平天下 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道家的主张是做 减法 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 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 天下就太平了 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 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 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4 儒道互相联系 A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 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 如 荀子 天论 篇言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B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子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C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 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第五十四章 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每一个朝代 在其鼎盛的时候 在政事的治理上 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 简言之 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租民族服装合同协议书
- 勘察增项目补充协议合同
- 房屋改造预征收合同范本
- 扩股股东协议书范本合同
- 招标后怎样终止合同协议
- 政府的食品配送合同范本
- 2025电钢琴租赁服务合同附加电子乐器租赁选项
- 2025年水面渔业养殖承包合同范本:水产养殖合作协议
- 2025版停车场停车场设备销售与安装合同
- 2025版智能制造业全新员工劳动合同模板下载
- 新版2026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4课《 科技力量大》第1课时 科技改变生活和科技改变观念 教案设计(教案)
- 学会交流与沟通课件
- 2025年幼儿园教师大班数学工作总结样本(3篇)
- 铁路监理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供应链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供应链与贸易安全培训课件
- 牛鼻子引流技术
- 严禁燃放烟花炮竹课件
- 宫颈息肉课件
- (2025年标准)班组承包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