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1.doc_第1页
《沁园春·长沙》1.doc_第2页
《沁园春·长沙》1.doc_第3页
《沁园春·长沙》1.doc_第4页
《沁园春·长沙》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 题:沁园春长沙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百舸()挥斥()漫江() 遒劲() 灰烬() 曙光() 摇曳() 惆怅() 憎恨()1答案: gchmnqijnshychng zng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竟自由()漫江壁透() 万户候()浪扼飞舟()2答案:竟竞壁碧候侯扼遏 3成语积累。(1)指不寻常的年月。主要适用于时间。( )(2)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是一个褒义词。( )3答案:峥嵘岁月风华正茂4填出下面有关“词”的基本知识。(1)名称:词最初叫“_”“_”,后来也称“_”(如东坡乐府),也有叫“_”的,一般叫“_”。(2)词牌:原是词的_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我们学过的“_”“_”等。4答案:(1)曲子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2)音乐曲调沁园春水调歌头二、课文探究导引: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2.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答案:(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角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一般来说,分上下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在词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4.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写乐景,写豪情。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等。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课时编号:001 课题: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主备人: 备课时间:2010年8月30号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背诵全词。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学法指导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教 学 过 程个人复备一 、导入:同学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还能记起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背诵背诵。毛泽东还有一首沁园春长沙词也很著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二、检查预习:1、让学生先交流预习感受及见解,重点是“导学案”上的内容,然后教师分别让多名学生说说自己预习的情况。三、回顾有关词的文学常识;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煌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四、补充介绍写作背景: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自1911年起到1923年4月去中共中央工作止,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近十年之久。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五、互动探究、精讲点拨: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先听课文录音(或 教师范读)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问题: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脉络: 上片 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 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二)深入分析,体悟揣摩上片:问题:1、前三句写得是什么内容? 2、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得,各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精到之处?明确:1、交待了时间、地点。 2、所写景物是按: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鹰鱼善用动词,增强了表现力。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另外: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注意:1、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2、词的凝练的语言特点有时会使某些语句出现省略、倒装等现象,如词的前三句。下片: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回忆中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 2、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 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年龄气质 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精神状态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文章战斗行动蔑视官僚军阀 2、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注意:1、下片回答了“谁主沉浮”设问。 2、 “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三)品评鉴赏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确: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的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四)通过研读,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五)课文总结: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六)齐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六、作业课下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板书提要教学反思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巩固案(教师版)课 题:沁园春长沙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过关: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寥廓戮力廖姓家族寥寥无几B劲旅遒劲疾风劲草劲头十足C稠密啁啾风流倜傥未雨绸缪D悲怆苍茫羽扇纶巾呼天抢地答案:D解析:A项分别读lio,l,lio,lio;B项分别读jn,jn,jn,jn;C项分别读chu,zhu,t,chu;D项分别读chun,cn,gun,qin。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书生义气挥斥方遒春风和煦指点江山B鱼翔浅底浪遏飞州无与伦比漫江碧透C生机盎然独立寒秋携来百侣万类霜天D激扬文字中流击水层林尽柒万山红遍答案:C解析:A项“义”应为“意”;B项“州”应为“舟”;D项“柒”应为“染”。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说评论天下大事,用文字来_丑恶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2)当蜘蛛在房檐结成网时,我却因一时_而破坏了它。(3)学沁园春长沙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多地_作者的资料。A抨击意气搜集B批评意气收集C抨击义气收集 D批评义气搜集答案:A解析:“抨击”与“批评”程度不同,前者程度重,后者程度轻。“意气”指偏激、任性的情绪;“义气”指看重情谊而替人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搜集”与“收集”使用范围不同,前者是短时间内的积累,目的性强;后者是长时间的积累,相对前者而言,目的性弱。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答案:D解析:按照“时间地点所见景物”的顺序排列。二、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5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为_,地点为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所嗅之气“_”,表现了战斗者_的心情。答案:重阳战地战地黄花香喜悦6“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在此处应解释为_。答案:宇宙的广阔天地广阔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答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8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答案:“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9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带有大彻大悟的意味,可以想象这是词人登高望远所见。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C“黄花”,菊花,写菊只用一“香”字点出,显得明快利落。D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出当时一点环境气息,不用笔墨渲染,这基于作者宽广阔大的胸怀。答案:B解析:B项“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未表明“伤感之情”,而是一种乐观精神。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2)_,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3)纸上得来终觉浅,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答案:(1)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2)天若有情天亦老 (3)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16题。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注: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极目楚天舒: (2)胜似闲庭信步:(3)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4)天堑变通途:答案:(1)尽眼力去望最大可能的视域。(2)在清静的院子里随意散步。(3)宏伟的规划。 (4)通畅的道路。12.请分别概括出上下阕的大意以及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上阕:写游泳所见、所感,抒写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下阕:写改造、开发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快速建设国家的殷切期望。思想感情:通过写畅游长江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我国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展示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壮志豪情。13.作者联想丰富,调用了典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请说说这句话的原意,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这个典故在词中的作用。答案:原意:孔子在河边说道: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啊!内容方面的作用:作者赋以新意,激励自己也激励人民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加速国家建设。结构方面的作用:绾结上下两阕,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4.作者想象瑰奇,活用了长江沿岸“神女峰”的神话故事,写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请说说这两句话的大意及其在词中的表达作用。答案:大意:那巫山上的神女我料想还会健在,(她看到这巨大的变化)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 作用:这两句以绮丽的想象,化用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以非常自豪和喜悦的心情,赞颂了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课 题:沁园春长沙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百舸()挥斥()漫江() 遒劲() 灰烬() 曙光() 摇曳() 惆怅() 憎恨()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竟自由()漫江壁透() 万户候()浪扼飞舟()3成语积累。(1)指不寻常的年月。主要适用于时间。( )(2)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是一个褒义词。( )4填出下面有关“词”的基本知识。(1)名称:词最初叫“_”“_”,后来也称“_”(如东坡乐府),也有叫“_”的,一般叫“_”。(2)词牌:原是词的_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我们学过的“_”“_”等。二、课文问题探究导引: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2.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巩固案课 题:沁园春长沙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过关: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寥廓戮力廖姓家族寥寥无几B劲旅遒劲疾风劲草劲头十足C稠密啁啾风流倜傥未雨绸缪D悲怆苍茫羽扇纶巾呼天抢地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书生义气挥斥方遒春风和煦指点江山B鱼翔浅底浪遏飞州无与伦比漫江碧透C生机盎然独立寒秋携来百侣万类霜天D激扬文字中流击水层林尽柒万山红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说评论天下大事,用文字来_丑恶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2)当蜘蛛在房檐结成网时,我却因一时_而破坏了它。(3)学沁园春长沙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多地_作者的资料。A抨击意气搜集B批评意气收集C抨击义气收集 D批评义气搜集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二、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5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为_,地点为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所嗅之气“_”,表现了战斗者_的心情。6“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在此处应解释为_。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8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9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带有大彻大悟的意味,可以想象这是词人登高望远所见。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C“黄花”,菊花,写菊只用一“香”字点出,显得明快利落。D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出当时一点环境气息,不用笔墨渲染,这基于作者宽广阔大的胸怀。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2)_,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3)纸上得来终觉浅,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16题。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注: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极目楚天舒: (2)胜似闲庭信步:(3)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4)天堑变通途:12.请分别概括出上下阕的大意以及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作者联想丰富,调用了典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请说说这句话的原意,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这个典故在词中的作用。 14.作者想象瑰奇,活用了长江沿岸“神女峰”的神话故事,写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请说说这两句话的大意及其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gchmnqijnshychng zng2竟竞壁碧候侯扼遏 3峥嵘岁月风华正茂4(1)曲子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2)音乐曲调沁园春水调歌头二、课文问题探究导引:1提示: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2提示:(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 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3提示:一般来说,分上下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在词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4、提示:(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运用了对比手法。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