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讲稿_第1页
心肺复苏讲稿_第2页
心肺复苏讲稿_第3页
心肺复苏讲稿_第4页
心肺复苏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 肺 复 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康复医院门诊,学习心肺复苏的意义,世界范围内,每年超过15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原因的元凶。美国每年有35万人发生心脏猝死,每天约1000人发生死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长期的亚健康状态,各种急诊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逐渐年轻化,我国每年约200万人发生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其中 70%死于院外,如果在4-8分内得到急救,病人有可能存活。必须普及急救知识,学会自救互救。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学会正确的急救技术,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950,1960,1966,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相结合,心肺复苏术诞生,ZOLL提出电击除颤,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术,强调了心肺复苏术中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诞生了心肺脑复苏的新标准,200020052010,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医生开始采用人工呼吸来复苏病人,1985,发展为心肺复苏学,每隔5年更新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2017/11/28,生存链:2010版,立即确认心脏停止并启动EMS 尽早CPR,并强调先做胸部按压进行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CPR2010国际新指南,心肺复苏概念,指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快速除颤)使其循环、呼吸和大脑功能得以完全或部分恢复。,核心技术三个阶段ABCD四步法,第一阶段第一个CABD (基础生命支持,BLS)公众普及 C:胸外按压 A:气道开放 B:人工呼吸 D:除颤第二阶段第二个ABCD ( 高级生命支持,ACLS)专业人员普及 A:气管插管 B:正压通气 C:心律血压药物 D:鉴别诊断第三阶段(延续生命支持,脑保护) 复苏后的处理与评估,进一步病因的治疗,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如何识别心跳骤停1. 意识丧失无反应2. 没有呼吸或者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3.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10s注: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2017/11/28,应提高急救人员与非专业施救者对心脏停止的辨识能力 医务人员应电话指导非专业施救者于患者没有反应,沒有呼吸或沒有正常呼吸 (即仅有喘息)时开始 CPR,而无需检查脉搏 对医务人员亦不强调一定要先检查清楚脉搏(如10秒钟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则应开始CPR) 理由:紧急情况下,通常无法准确地判断脉搏是否存在,特别是脉搏细弱时,CPR2010国际新指南,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流程“C” 先给予胸外按压“A” 通畅气道“B” 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注:更改了旧指南的“ABC”流程,胸外按压要点,按压部位 两乳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高品质的胸外按压,高品质的胸外按压,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按压方法,快速、有力 掌根 重叠 交叉 垂直 下陷至少5cm 持续平稳 至少100次/分 保证回弹,按压/呼吸比,30:2 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 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 连续五组为一循环,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A (airway)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方法普通患者:仰头抬颏法 颈椎损伤患者:托颌法,A (airway)开放气道,头偏向一侧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压头抬颏开放气道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压头抬颏法,最常用的徒手开放气道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 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托颌法,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头颈不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B 人工呼吸(breathing)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要1s以上(吹气) 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采用按压:通气比为30:2如果建立了高级气道(气管插管),每6-8s进行一次通气(8-10次/分钟),通气时不中断胸外按压避免过度通气,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潮气量6-7ml/kg球囊面罩通气时,潮气量稍偏大,约600ml,B(breathing)人工呼吸,口对口 口对鼻 口对口鼻(婴幼儿)球囊面罩辅助通气 pocket mask 频率 10-12次/min 成人/儿童 无论单人双人操作 按压/吹气 30:2 婴儿 15:2 成人吹气量500-600ml,球囊面罩装置操作要点,选择适合面罩操作者在患者头侧手法提下颌、开放气道固定面罩防止漏气适量通气,球囊面罩通气: 有氧球囊挤压1/3 无氧球囊挤压1/2 挤压时间1秒有心跳时: 1012次/分钟 (间隔56秒钟),要 点,持续吹气1 秒,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按压/通气比 30:2,单纯通气频率1012次min以见到胸部起伏为适,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导致过度通气或进入消化道复苏期间应提供高浓度氧,2017/11/28,高质量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与手势、姿势必须正确; 快速按压:频率 100次/分; 用力按压:下陷幅度至少 5 cm;婴儿和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持续不断按压:中断时间最好不超过5秒,最长不超过10秒;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壁充分回弹; 避免过度通气:先压后吹、多压少吹、快压慢吹、急压缓吹、重压轻吹、只压不吹。,2017/11/28,先“压”后“吹” (第一步就是按压) 多“压”少“吹” (比例仍为302) 快“压”慢“吹” (按压频率至少100 次/分、而人工呼吸只需810次/分,两者之间比较相差了十多倍),2017/11/28,急“压”缓“吹”(每次按压用时不得超过0.6秒,而人工通气每次至少持续 1秒钟、直到患者胸部被吹抬起为止) 重“压”轻“吹”(胸外按压幅度至少为5cm、要求每次用力压出患者颈动脉搏动,而人工潮气量小于10ml/kg),2017/11/28,只“压”不“吹”(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 Hands-Only CPR,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而不用做人工呼吸,当然医护专业人员必须按302交替),CPR2010国际新指南,D (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除颤时机 室颤无脉性室速以往 连续3次单相电除颤(360J) 新指南 仅1次单相360J或双相200J电击除颤 电除颤后立即CPR 连续做5组 约2分钟 2分钟后再次判断心律,除颤必须及早进行的原因:1)大部分(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心跳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2)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3)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的机率迅速下降,每过1min约下降7%8%;4)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变为心脏停搏,则复苏成功的希望很小。,除颤成功随时间延误而降低 每延误一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心室颤动常在几分钟内转为心跳停止早期除颤(1分钟内)成功率97%,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电除颤(非同步电复律)1. 适应症: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的绝对适应症2. 心跳骤停后先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准备除颤仪,判断如果是室颤要在3分钟内除颤。3. 一次电除颤后立即恢复新一轮的心肺复苏,再次再判断心律,确定是否除颤。 注:不建议“连续三次电击方案”,除颤器的应用:1)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将胸前衣物解开并移走其他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的物品,如项链、纽扣等。2)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或包裹45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3)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内侧正下方,另一电极板放在左乳头的左下方,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在10cm以上。,4)具体步骤:a. 打开除颤器,设置到非同步位置,选择能量并开始充电,充电结束后以1012Kg将电极压于胸前壁上,尽量使胸壁与电极板紧密接触,以减少肺容积和电阻b. 双手同时按压放电开关,电击。,2017/11/28,除颤电极的贴放位置 前方(右胸前方,锁骨下)-侧壁(左乳房的侧壁)电极片放置是适当的电极位置 前方-后方 前方-左肩胛下方 前方-右肩胛下方 但默认位置,仍为前方-侧壁。 理由:新资料证明四种电极贴放位置同样有效!,CPR2010国际新指南,放置心尖部,放置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只按下1个充电同时按下2个放电,2能量选择,同步按钮,充电提示,充电完成,1电源开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