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6鸿门宴.doc_第1页
文本16鸿门宴.doc_第2页
文本16鸿门宴.doc_第3页
文本16鸿门宴.doc_第4页
文本16鸿门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16鸿门宴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2读:仔细梳理故事情节,概括项羽、刘邦两人的性格特点。3写:借鉴本文精彩的动作描写,练习写作。4练:掌握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从结构中解虚词。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评价项羽的诗词1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二、了解文学常识1故事背景楚汉之争: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2古代“座次”问题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车骑: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西北南东。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飨士卒(xin)美姬(j)鲰生(zu) 卮酒(zh)樊哙(kui) 瞋目(chn)目眦(z) 跽(j)参乘(shn) 啗之(dn)桮杓(bi sho) 戮力(l)玉玦(ju) 刀俎(z)(2)多音字 2词义理解(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动词,说。(3)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4)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6)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7)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8)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拒守;“内”,同“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早地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使进入(2)一词多义军谢意坐举胜置如故(3)虚词归纳为因乃四、速读感知课文1鸿门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答:答案鸿门宴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就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2围绕“鸿门宴”的故事,请列出有关的四对主要人物。答:答案雄主:项羽刘邦。谋臣:范增张良。武士:项庄樊哙。内奸:项伯曹无伤(曹虽未出场,但影子同在)。3熟读课文,了解鸿门宴的经过后,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答:答案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十分(4)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地讲述(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军霸上:驻扎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若入前为寿: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3)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对友善(4)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向上(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为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步3翻译句子(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译文:(2)客何为者?译文:(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4)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答案(1)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2)来客是什么人?(3)如今别人成了切肉的刀和砧板,我成了鱼肉,还辞别什么呢?(4)现在进入关中,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二、重点突破4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你能具体分析一下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吗?(1)宴前(非正面交锋):(2)宴中(正面交锋):(3)宴后(非正面交锋):答案(1)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了气氛。项羽攻刘邦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就风止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执行。(2)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已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刘邦借如厕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3)刘主动项被动,两受两毁。刘邦借如厕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5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第1、2段交代了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做了必要的铺垫,埋下了必要的伏笔。6“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形象的?作者写樊哙的目的是什么?读起来是不是有喧宾夺主之感?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啗之”,无所顾忌,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作者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肉、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7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的态度为何不同?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项羽对刘邦的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8电影鸿门宴并没有重点表现项羽与刘邦的斗勇,而是重点演绎了张良与范增之间的斗智,对原著进行了突破创新,深受影迷喜欢。那么张良、范增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羽,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伐,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不赞成鲰生的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求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事。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三、疑点探究9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对于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怎样认为的?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观点一: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观点二:项羽是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他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项羽自始至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观点三: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是要按他的历史成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四、美点赏析精彩的人物描写10本文在展示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你能结合课文加以分析,并归纳出项羽和刘邦两人的性格特点吗?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来表现的:(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3)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项羽的性格特点:直率轻敌、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眼见不远、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的性格特点: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机敏精细、能言善辩、知人善用、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头脑清醒、虑事周到。五、随堂写练11请借鉴本文的动作描写,描述一下你在体育课上看到的某个精彩瞬间。100字左右。妙笔生花答案(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左右不停地跳跃着。他的眼睛溜溜地转动,寻找着“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突破了两层防线,终于冲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进了筐内。英雄悲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项羽本纪)参考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项王身边有个美丽的虞姬,受宠爱且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忍心抬头看项羽了。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老农,老农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了。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了,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分别朝着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层层包围起来。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结。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于是斩杀了一员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数十上百人,再次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转身背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点评本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全文线索分明,重点突出,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彩。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一体,气势磅礴。同时又辅以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言语、行动的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法,使所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在简朴的叙事中,尽显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令人唏嘘不已!一、语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飨士卒(xin)美姬(j)锐不可当(dn) 范增说项羽(shu)B要项伯(yo) 卮酒(zh)瞋目(chn) 欲王关中(wn)C参乘(chn) 戮力(l)度我至军中(du) 桮杓(sho)D骊山(l) 刀俎(z)切而啗之(dn) 何辞为(wi)答案D解析A项“当”读dn。B项“王”读wn。C项“乘”读shn。2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距关,毋内诸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范增数目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拔剑切而啗之张良出,要项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秋豪不敢有所近A BC D答案D解析“距”同“拒”,“内”同“纳”;“倍”同“背”;“郤”同“隙”;“啗”同“啖”;“要”同“邀”;“蚤”同“早”;“豪”同“毫”。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答案C解析如:往、去。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前一个“因”解释为“于是,就”;后一个“因”解释为“趁机”。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把”。B项两个“为”均为介词,“替,给”。D项两个“乃”均为副词,“于是”。5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答案C解析A项河北、河南:古义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为“河北省和河南省”。B项细说:古义为“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为“详细地讲述”。D项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很,十分”。6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加点的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沛公军霸上素善留侯张良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秋豪不敢有所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范增数目项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A/B/C/D/答案D解析依次为: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7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有误的一项是()A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B急击勿失(之)C(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D项王曰:“(君)(乃)壮士!赐之卮酒!”答案B解析应为:急击(之)勿失(时机)。8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沛公安在因击沛公于坐吾属今为之虏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大王来何操此天子气也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得复见将军于此A/ B/C/ D/答案B解析依次为: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二、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四:从结构中解虚词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如本文中:“为之奈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两句中的“为”字位置不同:前一个位于句首,第四个位于句末,都为语气词;中间两个位于句中,为动词,可译为“是”。,文言文中常用排偶句,上下句结构一致,有时实词与实词相对,有时实词与虚词相对,有时虚词与虚词相对,我们可以根据与虚词相对的那个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出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也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本文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一句,前后两个句子的句式结构相同,“所”的意义和用法也相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乃阴使人道齐师,要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乃使间招亡民,亡民首鼠,齐将士久欲而惮禁,则因民之首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田子谏,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注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道:从,由。要:要挟。间:离间。首鼠:亦作“首敦”,踌躇,进退不定。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释其俘而吊其民A而言于王曰B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C掠其妇人而夺其财D齐将士久欲而惮禁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都作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其他三项也都是连词,但意义不一样。A项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B项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D项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将士又皆贪B掠其妇人而夺其财C释其俘而吊其民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答案A解析A项为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其他三项均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参考译文齐国讨伐燕国,采用田子的计谋,保持两国的交通往来,严禁侵占掠夺财物,释放了燕国俘虏,并慰问那些丧家或遭遇不幸的百姓,燕人都争相归附它了。燕王害怕齐国这一计谋,苏厉说:“齐王并不是能行仁义的人,必定有人教他这样做。我知道齐王急功近利而且多猜疑,不能安心接受别人的指教;他的将士又很贪婪,不能长时间接受禁令,请用计谋打击它。”于是暗地里派人从齐军中来,在途中要挟燕国投降的人,抢占那些燕国的妇女并掠夺他们的财物,于是要投降的燕人都害怕,不敢前进。(燕国)就派人从中离间招收逃亡的百姓,逃亡的百姓进退不定,齐国将士很久就想抢掠但害怕禁令,就借着燕人进退不定为由,向齐王进言说:“燕人背叛了。”齐王见投降的人不来了,果然非常相信他们的话,下令全部没收、拘留降民的财产和家属。田子进谏,齐王不听,将士因而纵情抢掠,燕人从此就不再想投降齐国了。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其将,罪六王:封王B主约不信 信:相信C存问父老 存:问候D项羽数击彭越等 数:屡次答案B解析信:守信用。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已经”。B项连词,表转折,却/相当于“以”。C项竟/于是,就。D项用/连词,表目的,来。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何苦乃与公挑战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出行军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割鸿沟而西者为汉A BC D答案C解析是汉王跟项羽一起。是彭越将兵。是项羽分割土地。这三项都不能体现汉王善用谋略。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杀项羽。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答案B解析“以便使刑余罪人能杀项羽”不对,此处是说项羽不得民心,连罪人都能杀掉他。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译文:(2)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译文:答案(1)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有决出胜负,青壮年苦于军旅征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惫不堪。(2)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害义帝。参考译文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有决出胜负,青壮年苦于军旅征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惫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的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