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反思.doc_第1页
2014年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反思.doc_第2页
2014年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反思.doc_第3页
2014年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反思.doc_第4页
2014年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反思琼海市嘉积中学:谢先丽 能够代表琼海参加这次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我深感荣幸。我能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首先要感谢校领导和教研员胡晔琳老师对这次大赛的重视和支持,还要感谢嘉积中学语文备课组这个优秀的团队,尤其要感谢王小文老师和申丽燕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这次大赛分成两个模块:笔试,考查内容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量化常规;决赛,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抽签决定。从新增的笔试来看,这次大赛更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决赛先抽签,再24小时备课,班级随机,学生未曾见面,这就要求老师们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备学生”,而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虽然我获得了一等奖,但是听了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聆听了专家评委的点评后,我觉得要思考、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一、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并贯穿落实从2004年开始,海南省作为试验点第一批开始新课程改革,我也是第一批“实验者”,刚开始的两三年,我们经常考理论知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里,我们都以新课标为“最高指示”, 所以对新课程标准很重视,也很熟悉。随着一轮又一轮的高三教学,我们把目标对上了考试大纲,慢慢地淡忘了新课标。这样的结果是唯分数是论,语文课堂变得很沉闷,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了。学生也不太喜欢语文课,常戏称语文上与不上效果差不多,还不如抽出时间多做几道数理化,语文老师也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次笔试和专家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新课标就是“教学规律”呀。我们不是纯粹的“教”,而是要让学生感兴趣的学、有收获的学。所以,当我们的教学环节发生了偏差时,回到新课标理论中找一找,沉思一下,寻找一条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我们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目标怎样定、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新颖等等,这些不是死的理论,而是要根据学情具体地进行分析并落实。根据新课标设计教学流程,我们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十年课改,我们还需好好研读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二、 设计好每一节课一节课是否成功,教学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该如何设计一节课?尤其是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以这次大赛为例,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而是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教案“满堂灌”,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差。究其原因,很多老师开始责备自己运气差,抽到了沉闷的班级。而事实上,学生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活跃,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死守教案固步自封。我们备课备什么?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而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备学生。须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呀,你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怎么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次大赛,我抽到的课题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好,学生在思考问题并积极作答。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抽的课题好,抽的班级好,抽的时间好(上午第三节课)。我承认这些运气的存在,也感谢学生的配合。但我认为关键是我的设计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存在。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心态和特点的。首先,我让学生找套中人的特点,这是基于速读和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学生仔细阅读后解决并不困难。其次,分析恋爱风波和死因,这个话题学生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很容易勾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的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当别里科夫看见那个有可能成为他妻子的姑娘和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在城郊的小树林里骑自行车时会有什么反应?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自然会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出答案,自然而然地引出“死因”问题。再次,我一节课的设计中就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物形象,二是文章主旨,没有面面俱到,但问题具有针对性,所以解决得比较流畅。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在设计“墓志铭”环节时,本想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并激发学生更全面地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先给出了示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局限性就大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放开去写,如果学生没有反应,再给示例,然后再一一点评。我们的课堂当中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当“意外”出现时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按照教案走,肯定一塌糊涂。如果真正备学生了,那么“意外”则可以成为整节课的亮点。比如,当别里科夫看见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而“乱”时,有一个学生说是他嫉妒了,他嫉妒自己的恋爱对象和其他男人骑自行车。这是我的设计中没有出现的答案,但我顺势一导:他连亲姐弟一起骑自行车都无法容忍,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便很快理解了这个套中人的迂腐和落后。如果我们真正考虑到了学生,那么一节课应该会有很多精彩的碰撞。三、 语文课要回归文本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局面:语文和绘画结合,语文和电影融合等等,又唱又跳,热热闹闹,声色俱全,但我总觉得有喧宾夺主之嫌。语文训练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那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升华文本的。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值得我们去用心挖掘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所以,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文言文,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往往很急,一节课基本上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是老师枯燥地讲,学生漫无目的的合作、探究。以我观察的几节课来看,比如一节陈情表,老师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学生还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就开始探讨文章的内涵,这样学生当然很茫然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阅读文本,那么学生对别里科夫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因为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阅读,在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后,学生和老师才能碰撞出最智慧的火花,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要静一点、慢一点,给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空间,他们才是一节课的主人翁。四、 基本功要常抓不懈一位教师的基本功,在一节课中一览无余。教师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板书是否简明得体、教态是否自然、教学是否有激情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不能忽略。很遗憾的是,在这次大赛中看到很多老师完全依靠多媒体,而忽略甚至没有板书设计,有些老师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略显啰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刚走上工作讲台的时候,对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也十分注重。但随着教龄的增加,平淡的教学生涯慢慢地退却了我的激情,只有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才能找回当老师的初衷。而一个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应该是极具感染力的,他能将这种感染力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这样便可以构建一种非常和谐的教学局面,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课本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