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护理培训用_第1页
中医病因病机护理培训用_第2页
中医病因病机护理培训用_第3页
中医病因病机护理培训用_第4页
中医病因病机护理培训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病因学说,谷城县中医院 刘毅,中医与西医区别,定位: 中医:功能定位 西医:结构(解剖)定位诊断: 中医:多个诊断系统(大于7个) 西医:单系统诊断体系,中医与西医区别,治疗: 中医:重视人、整体观、多方面 西医:重视病、相对单一 中医的疾病观和养生观深深的崁入在东方人的衣食住行、工作、游乐等几乎一切方面。,病因的涵义:,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病因学说涵义 研究和阐释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风、雨、寒、暑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 病始于表属阳邪 饮食居处 易伤人体内在脏腑 阴阳喜怒 病始于里属阴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张仲景曰:千般疢(chn )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和辨证求因,水湿内停 停肺 痰浊阻肺脏腑功能失调痰饮, 痰饮 (果) (因)阻中焦 痰湿困脾 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气虚或气滞瘀血, 瘀血 出血或血瘀 (果) (因),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疫疠。,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 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 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证等。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发生转化。,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 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肺系症状。 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2)、风邪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其它五邪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兼挟证的特点。,2寒邪 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致病可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浅深不同有伤寒与中寒之别: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 阳气。出现形寒,肢冷。,(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 “阴胜则寒”。A、性质 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B、致病特点: 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 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 稀便,C 、临床常见: 伤卫阳 寒邪袭表 恶寒、流清涕、头身疼痛。 伤脾阳 寒邪直中肠胃 脘腹冷痛、呕吐清水。 伤心肾之阳 寒邪直中少阴 形寒踡卧,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精神萎靡。,(2)寒性凝滞主痛A. 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 性。B. 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产生疼 痛的症状。 如 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3)寒性收引 临床常见: 寒客血脉:脉紧。 寒邪袭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 不仁。,3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独见于夏季。暑邪致病,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A. 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故具有炎热的性质B. 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等症状。(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A. 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B. 致病特点: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A. 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故湿为阴邪。B. 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湿性重浊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垢腻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邪在上面垢,眵(ch)多。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 湿邪浸淫肌肤湿疹,疮疡脓水秽浊。,(3)湿性粘滞A. 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B. 致病特点: 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大便粘腻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A. 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B. 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人体下部症状。如浮肿多以下肢为甚,淋浊带下。,燥邪 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天气候干燥、收敛、肃杀。 燥邪致病有二种: 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热象明显。 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寒象明显。,()燥性干涩,易伤津液A. 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性质。B. 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 皮肤干燥皲裂、 毛发干枯不荣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肌肤而入;燥为秋金主气,肺与金相应,故燥易伤肺。 致病特点: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失清肃,出现干咳少痰,胶痰难咯,甚则痰中带血,喘息胸痛。,6火(热)邪,四季均可见火热之病。皆因阳胜所致故常火热混称。故常统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致病表现:热邪致病多表现全身热象,如: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1)性质:火热之邪由阳胜所致,具有灼、炎热、升腾之性。 临床常见一派阳胜则热的临床症状:高热、烦躁、面赤、 脉洪数、舌红苔黄等。,(2)致病特点: A. 症状多见于人体上部:头痛、面红目赤、 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B. 易扰乱心神:心烦、甚至神昏、谵语、狂躁。,2、火(热)易伤津耗气:(1)伤津:常见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唇焦,尿短赤,舌红绛少苔等。(2)耗气:体倦乏力,少气(轻)热盛耗气,全身机能衰退等。,3、火(热)易生风动血,(1)热极生风:火热之邪耗灼阴津,使筋脉失养,阳升无制,亢而动风(肢体异常运动)高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颈项强直。(2)动血: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见面红目赤,脉数;甚则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发斑。,4、易致肿疡,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肿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痈肿疮疡的总称。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医宗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疫疠(瘟疫 ),涵义:疫疠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 在中医文献中还有“疫气”、“疠气”、“戾气”、“乖戾之气”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d )。2病情较重3症状相似4传染性强5易于流行,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一、七情内伤,基本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恕、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三脏多见(过激)(1)喜伤心: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精神涣散、心跳神荡、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2)怒伤肝:肝失疏泄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头痛头胀、善太息、月经不调、痛经、癥积、甚则吐血、晕厥。(3)忧伤脾: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纳呆便溏。(4)悲伤肺:(5)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二、饮食失宜,饮食失宜,是内伤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又称饮食内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一)饮食不节:,1. 过饥: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摄食不足。 伤胃:胃脘嘈杂,疼痛、泛吐酸水。 伤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营养不良 伤正气:抗病力弱、易感邪气而发病,2. 过饱:暴饮暴食,摄食过量。(1)饮食停滞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腹泻。(2)食滞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发结如穗)。(3)经常饮食过量气血流通受阻、筋脉郁滞痔疮、痢疾。,2饮食不洁:,(1)引起胃肠道疾病:脘腹疼痛、呕吐、腹泻、 下痢脓血。(2)肠道寄生虫病:腹痛、面黄饥疲、嗜食异物。(3)食物中毒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甚则昏迷死亡。,3饮食偏嗜,(1)偏嗜: A.偏寒: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常见腹痛、腹泻、呕吐清水、 手足不温。 B.偏热:胃肠积热、化燥伤,常见口渴、口臭、便秘、嘈杂易饥、消瘦、下血。 C.过食肥甘厚味:生痰化热,常见眩晕、胸痹、痈疡、昏厥。,三、劳逸失当,(一)过劳:过度劳累。素问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二)过逸:1.形体过逸:气血运行不畅,使心脾功能减弱,日久体虚衰弱,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或继发他病。2.思维过逸:长期懒于动脑思考,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病理性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一、痰饮:,1.痰饮的含义: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 痰稠浊。 饮清稀,2性质 痰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痰(热) 饮得阴气凝聚而成饮(寒),3所致病位:(1)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2)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肌肤。,痰饮的分类:,1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2 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痰饮的致病特点:,1.痰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 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 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 扰于心:心悸、胸闷、神昏、癫狂。,常见的痰饮病证,1、常见痰证:(1)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苔腻,脉滑。(2)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发狂。(3)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2、常见饮证:(1)痰饮:饮停肠胃脘胀痛、肠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2)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满、咳嗽引胁作痛。(3)溢饮:饮溢肌肤水肿,身重疼痛、无汗、尿少。(4)支饮:饮停胸膈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二、瘀血,血液运行不畅,阻滞脏腑经脉之中;或血液停滞 ,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未能消散。均称“瘀血”。,瘀血形成:,1病因:外邪入侵、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此外,各种内外伤,使血离经脉,积于体内,末能及时消散而成瘀血。2、病机:气虚、气滞、血热、血寒。 此外:“久病从瘀”、“老年多瘀” 医林改错:“血受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