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1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2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3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4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聚概述,一、定义: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概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括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二、源流,1、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之病名、病机及治疗原则 如灵枢五变篇指出:“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仍伤。” 治疗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 者消之”,“坚者软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等。,2、难经对积与聚作了明确的区别,难经五十五难说:“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所,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3、金匮要略提出“疟母”这一积聚的特殊类型 4、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积聚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篇曰:“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审痼盘结者也,若久即成症。”,5、 证治准确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治疗积聚分“初、中、末”三法。6、景岳全书提出治疗积聚的要点在于辨证使用攻补法。景岳全书积聚篇说:“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熟缓熟急中辨之”,7、医宗必读将攻补两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医宗必读积聚篇说:“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减,则任受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8、医林改错强调瘀血之病机,突出活血化瘀之方药。,三、范畴,相当于西医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肠扭转等,病因病机,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3、邪毒停留,胶结阻滞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病位:肝脾胃肠病机:聚证以气机阻滞为先,积证以瘀血凝结为要。,证候特征,一积与聚共同的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二积与聚各自的特征1、积证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痛,痛程长,病情重,伴有脾虚症状。2、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短,病情轻,伴随症不明显。,诊断,一、临床特征 积证: 以腹部触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聚证 :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作时可见腹部气聚胀满,缓解时则气聚胀满消失为临床特征。二、伴随证 1、积证常有脾虚伴随症,消瘦明显 2、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明显三理化检查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1.痞满 积聚与痞满均可因七情失和,情志抑郁而致气滞痰阻,且均可出现胀满之症,但痞满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而外无形证可见,更无包块可及,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胃;而积聚除胀满外,更有聚证发时有形可视,积证触之有物可及之特征,其病变部位重在肝脾。,2.鼓胀,积聚与鼓胀均有七情抑郁、酒食所伤而致气滞血瘀的相同病机,其病变部位可同在肝脾,都有胀满、疼痛、包块等临床表现,但鼓胀以肚腹胀大,脉络暴露为临床特征,其病机变化复有水饮内停。因而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胀鉴别之关键所在。,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要点1.明辨积聚之异 聚证病在气分,多属于腑,病机以气机逆乱为主,可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 积证则病在血分,多属于脏,病机以痰瘀血结为主,望之可无形,但触之必见结块,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2、 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 心下胃脘病在胃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 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按之较硬; 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为积块明显,按之坚硬。,三、治疗原则,基本大法:调气理血聚证: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积证: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三、分证论治,一、聚证1、肝气郁滞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方药:木香顺气散或逍遥散,2、食滞痰阻症状: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则胀痛加剧+便秘纳呆,脘闷不舒+舌苔腻+脉弦滑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方药:六磨汤,二、积证1、气滞血阻症状: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或口苦,脘痞+舌质青紫,舌苔薄,或见瘀斑+脉弦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症状:腹部肿块明显,硬痛不移+面暗消瘦、纳减乏力或见女子不月,男子阳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方药:膈下逐瘀汤,3、正虚瘀结症状:积块坚硬,疼痛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形脱骨立,饮食大减,或呕血、便血、衄血+舌质淡紫,无苔+脉细数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转归与预后预防和调护措施,病 案 分 析 邹某,女,56岁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神疲乏,食后胃脘胀闷不适。1988年7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中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并逐渐加剧,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色黑如柏油。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骨上窝可触及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