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承芳方剂学第三讲_第1页
常承芳方剂学第三讲_第2页
常承芳方剂学第三讲_第3页
常承芳方剂学第三讲_第4页
常承芳方剂学第三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常承芳,第三讲 各论,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第五章 祛 暑 剂,概说,一、概念 组成药物: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 功效:祛除暑邪 主治:夏月暑病 二、暑邪的致病特点 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3.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4.暑邪多挟湿,三、分类、适应证 1、祛暑解表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 2、祛暑利湿感暑挟湿 3、祛暑清热夏月感受暑热 4、清暑益气暑热气津两伤四、使用注意 1. 辨暑热和暑湿的主次轻重 2.暑热耗气伤津者,应配伍益气养阴之品,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 白扁豆 厚朴【主治】夏月伤于寒湿之阴暑证 【病机】寒束肌表,暑湿伤中 【治则】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证病机分析,寒束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重头痛,脉浮。 暑湿伤中:胸闷泛恶,腹痛吐泻,舌苔白腻。,方解,君: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臣:厚朴行气下气,化湿除满 佐: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酒散寒温通 配伍要点:解表与化湿并用,健脾与行气同用。,运用,一、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二、附方:新加香薷散 香薷散加银花、连翘,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 甘草【主治】感冒挟湿,暑湿下注证。 【病机】感冒挟湿,暑湿下注 【治则】清暑利湿,主证病机分析,暑热内盛,伤津扰心身热、 烦渴。暑湿下注,气化不利泄泻、 小便不利。,方解,君: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暑热从小便 而去。 臣:甘草清热和中 滑、甘配伍甘寒生津 配伍要点:清热而不留湿,利水不伤正,运用,辨证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组成】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病机】感受暑热,气耗津伤 【治则】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证病机分析,中暑受热身热汗多,尿赤心烦 暑热伤津口渴 暑热耗气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脉虚数,方解,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臣:荷梗清热解暑,以助西瓜衣清解暑热。 石斛、麦冬养阴清热,以助西洋参补养生津。 佐:黄连、知母、竹叶清热泻火除烦。 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祛暑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运用,辨证要点: 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暑热挟湿不宜使用。,学习要点,掌握香薷散的组成、主治、功效、配伍意义、配伍特点、辨证要点,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温热药、温里、里寒证 1、组成: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虚寒证。,脾胃虚寒,阴盛阳衰,经脉寒凝,4、立法依据:,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三、注意事项: 1、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5、 多配伍补气药。,第一节温中祛寒剂理中丸伤寒论,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二、治法 虚 补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 燥,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扩张,胃下垂。,小建中汤伤寒论,一、组成:桂枝汤变方重用饴糖白芍二、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和证。 1、病机:中焦虚寒,土虚木乘,阴阳失调。 2、主症:腹中挛痛时作,喜温按,舌淡 苔白,脉弦虚。 3、兼症:心悸、咽干、面色无华、手足心热。,三、方解: 1、作用: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舒肝 平调阴阳 2、配伍:,桂枝:辛甘温、助饴温中散寒,饴糖:甘温、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辛甘化阳,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合饴糖),酸甘化阴,大枣,生姜,调和助补,平调阴阳,说明1 、为什么不以干姜为主治疗虚劳证? 2 、甘温除热?,四、应用: 1、 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面色无华,舌淡红,脉沉弱或虚弦。 2、本方属“甘温除热”之剂,对病后、产后发 热、久病虚热见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属气血阴阳失调者,均可使用。 3、现代用于胃十二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再 障贫血,肝炎。 4、注意: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均不可 使用。,五、比较:,桂枝汤,小建中汤,以桂枝、白芍为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饴糖为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气,倍芍药益阴缓急,是辛甘与酸甘相配,纯为中焦虚寒而设。,调和营卫 散寒补虚,主治: 1、胃中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吐,吞酸呕吐,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 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 减,四肢欠温,并有头眩,痛时欲呕,干 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吴茱萸汤伤寒论,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解: 吴茱萸 温胃止呕,温肝暖肾 温 祛寒 生姜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降 止呕 人参 补中益气 补 扶正 大枣 益气补脾,吴茱萸汤为何重用生姜?,比较:理中丸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温中补虚 寒泄泻。吴茱萸汤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脾胃虚寒 逆呕吐。小建中汤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一、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寐,面 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渴,苔白滑, 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亡阳欲脱,四逆汤伤寒论,二、治法:回阳救逆 讨论:为什么不强调补阳? 三、方解: 附子 温元阳,散阴寒,回阳气 干姜 温中阳,祛阴寒 炙甘草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热伤阴, 使药效持久。讨论:为什么治疗阴盛阳衰之证,附子与 干姜相配呢?,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五、加减方:,第三节温经散寒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用量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二、主治:血虚寒厥证(肝血不足,寒邪客于经 脉) 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 欲绝。 兼治: 1、四肢疼痛,足、腰、股疼痛。 2、痛经,闭经,经行量少,有血块。 3、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 4、寒疝腹痛。,三、治法: 肝血不足 补益肝血 通 寒凝经脉 温经散寒 脉四、方解: 养血 当归、白芍 养血补肝 温经 桂枝、细辛 温经散寒 通脉 通草 通血脉利关节 防桂、辛温燥伤阴血 大枣、甘草 益气和中,助气血生化之源,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使补血而不 滞血,散寒不伤阴。五、应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冷,舌淡,脉细欲绝。 2、加减: 腰腿疼痛加川断、牛膝、鸡血腾、木瓜; 兼有水饮呕逆加吴茱萸、生姜;妇女血虚寒 凝痛经加乌药、小茴香、香附、高良姜。 3、现代医学用于血栓性脉管炎,雷诺氏病, 小儿下肢麻痹。,六、比较: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四逆散,阳和汤一、方名: 外科证治全生集二、主治: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 鹤膝风病机:本虚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标实 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血 脉、肌肉、关节、肌表。 症状: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手足不温,口不渴畏寒,舌淡,脉沉细。,三、方解:配伍: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鹿胶 温肾壮阳,补血益精 强壮筋骨 寒邪痰滞肉桂 温经 入脾经,温煦肌肉炮姜 散寒 祛血脉、肌肉之寒邪痰滞白芥子 善走皮里膜外,祛关节寒邪痰滞麻黄 祛肌表之寒邪痰滞生甘草 解毒,调和诸药,说明1为什么此方能治疗一切阴疽?2熟地和麻黄配伍意义?,四、应用: 1、辨证要点:色白漫肿,酸楚少痛,舌淡, 脉沉弱。 2、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阴寒重加附子。 3、现代医学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 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 关节炎、血栓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五、使用注意: 1、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者、或阴疽已 溃破者,禁用。 2、注意用量:熟地用量大于其它药之总量, 熟地量1520倍于麻黄。,复习思考题 比较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组成、功用、主治之异同。,病案三范某, 女,21岁,护士 患过敏性结肠炎半年。反复腹痛腹泻,每腹痛则欲泻,泻则痛减,腹胀满,怕冷,腹部一遇凉,或食生冷则泄泻,伴有纳少腹胀、胸胁苦满。检查:舌质淡,但边有瘀斑,舌苔白薄,脉弦缓。(经方的临床应用),辨证:脾胃虚寒,肝木乘脾治法:温中去寒,补土抑木用方:理中丸合痛泻要方加味用药: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附子10克,陈皮10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水煎服。复诊:服止方三剂后,腹痛腹泻明显减轻,进食后欲泻的程度亦明显好转,因此,进食量倍增。又连服七剂后,诸症消失,追踪二年多未复发。,一、含义二、适用范围三、分类 四、组方大法五、使用注意,第六章 补益剂,一、含义,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益剂是在补法的指导下,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功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虚证的一类方剂。属八法中的补法。,理论依据,二、适用范围,补益剂的功用是补益脏腑之阴阳气血,以恢复和改善脏腑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也适用于正虚有邪的病证,能扶助正气,使之能与病邪作斗争,从而战胜疾病。,虚乃气血阴阳亏损所致,三、分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气血双补阴阳双补,四、组方大法,以补益药为基础,然后再据各种虚证的不同情况,以及气血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考虑具体方药。,虚之重者,则以峻补之品为主;虚之轻缓,则以平补为主。虚而兼寒、热、湿、气滞则需分别与温里、清热、化湿、行气等法配合使用。,五、使用注意,(一)分清虚证之阴阳气血和涉及的脏腑;(二)注意气血阴阳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三)注意脾胃功能以及有无余邪;(四)注意虚实真假;(五)注意剂量和煎服法。,第一节 补 气,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生脉散,Formulae that Tonify the Qi,脾胃虚弱,肺气随虚:语音低微气不华色:面白无华肢体失充:四肢无力鼓动无力:脉象虚软胃纳欠佳:不思饮食湿浊内生,运化无力,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扶脾养胃健脾燥湿扶助运化,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使:甘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便溏软肠鸣泄泻,益健气脾补养中胃,补脾渗湿补中和胃,四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异功散,六君子+木香、砂仁 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半夏 六君子汤,四君子+木香、藿香叶、葛根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加味,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补中益气汤,Tonifying the Middle and Replenishing Qi Decoction,君:黄芪,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人参臣 白术 炙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劳者温之温以除大热,益气健脾,升清举陷,补中益气升清举陷,佐,补血和营理气和胃,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形体失养,湿邪停滞气机被阻,饮食不化形体虚羸面色萎黄,或吐或泻胸脘痞塞舌苔白腻,脾虚夹湿之证,参苓白术散,脾虚夹湿之证,君,臣,佐,使,党 参山药 莲子,白术 茯苓苡仁 扁豆,砂仁 陈皮,桔 梗,炙甘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健脾渗湿止泻,理气宽胸,载药上行,益气和中,渗湿止泻,益气健脾,参苓白术散,1.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方中益脾与渗湿、行气同施,补中有行,行中有止,清浊各行其道,药力平和,温而不燥。,参苓白术散,Gimseng,Poria and Bighead Atractylodes Powder,肺卫气虚,腠理不固津液外泄,自汗,气虚,风邪乘虚袭扰卫阳,恶风,卫虚不固之自汗证,君,臣,佐使,黄芪,白术,防风,甘温益气大补脾肺,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走表祛风并御风邪,益气固表止汗祛邪,玉屏风散,Jade-Screen Powder,暑热内扰津气两伤,元气受损,体倦气短脉象虚弱,卫 外不 固,腠理开泄,自 汗,阴液被耗,咽干舌燥口 渴舌红少苔,佐使,君,臣,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人参,麦冬,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五味子,敛肺止汗,气阴两伤证,补,清,敛,益气养阴 敛汗生脉,生脉散,第二节 补 血,四 物 汤 当归补血汤,Formulae that Tonify the Blood,Four-Ingredient Decoction,Chinese Angelica Decoction for Tonifying the Blood,营血虚滞,血行艰涩,唇爪无华惊惕头晕舌质淡白月经量少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脉弦细或细 涩,血 虚,血 滞,脉道失充,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熟地:滋阴养血填精,白芍:补血敛阴和营,以顺肝性,川芎;活血行气开郁,血中气药,以养肝本,血中血药,补血调血,四物汤,四物汤+阿胶、艾叶、甘草,四物汤+桃仁、红花,桃红四物汤,胶艾汤,四物汤加味,劳则气耗,化源不足,阴血亏少,阴 不维 阳,阳气浮越,肌热面赤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心烦不安烦渴欲饮,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肌表资化源,当归,养血和营通脉,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当归补血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第三节 气血双补,八 珍 汤,Formulae that Tonify Both Qiand Blood,Eight-Treasure Decoction,气血两虚证,气虚,肺气不足:气短懒言清阳不升:头晕目眩运化无力:食欲不振鼓动无权:脉大无力,血虚,君:人参 熟地-益气养血,不能养心:心悸怔忡血不上荣:面黄舌淡血脉失充:或脉细弱,佐,使:生姜 大枣:调和脾胃,川 芎:活血行气炙 草:和中益气,臣,白术 茯苓:助参补气当归 白芍:助地补血,平补气血,八珍汤,第四节 补 阴,六味地黄丸,Formulae that Tonify the Yin,Six-Ingredient Pill with Rehmannia,肝肾阴亏 虚火上炎,腰膝酸软盗汗遗精 骨蒸潮热 手足心热头目眩晕耳鸣耳聋 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三补:滋补肾阴固涩精气,三泻:泄降虚火,疏利湿邪,温涩 清泻,补涩 渗利,滋补 泻降,泻 肾 火引火下行,熟地,清泻肝火凉血退蒸,萸肉,补肾滋肝固涩精气,滋补肾阴壮水制火,山药,补脾益肾益阴涩精,淡渗脾湿使补而不滞,肾,泽泻,肾脾,肾肝,丹皮,茯苓,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如何体现三补三泻?,本方证以肾阴不足为主,虚火上炎为次,故立滋阴补肾之法,以治其本。方用“三补”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然全用滋补,有守无走,滞碍药力之吸收,故加泽泻以佐熟地而泻肾浊;取丹皮以佐山萸而泻肝火;选茯苓以佐山药而渗脾湿。如此则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而不滞。,第五节 补 阳,肾 气 丸,Formulae that Tonify the Yang,The Kidney-Qi Bolus,阴中求阳补中有泻,肾阳不足,温补肾阳,下失温煦气化失常,腰痛脚软下身常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水肿小便反多尿频夜多尿脉弱尺沉细舌淡而胖嫩,肾失固摄鼓动无权,协调三阳以泻助补,温阳暖肾化气行水,附 子桂 枝干地黄山茱萸山 药泽 泻牡丹皮茯 苓,补肾填精以化肾气,肾 气 丸,肾气丸组方特点,肾气丸是补阳之方,而以大量滋阴药辅以少量温阳药组方这是因为:若单补阳而不顾阴,则阳无以附,无从发挥温升之能;“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火不可亢,亦不可衰” ,本方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以鼓午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如此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热不燥,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诸症自除。,阴阳双补Formulae thatTonify Both Yin and Yang,龟鹿二仙胶,Tortoise Shell and Deer Antler Syrup,肾元亏虚,元阳不足,真阴衰弱,精神疲乏少气懒言阳痿早泄,形体瘦弱目视不明须发早白,培元补肾,益气养神,龟板,养阴补血,滋补肾阴,鹿角,补肾阳益精血,人参,大补元气,枸杞,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用法:,先将鹿角、龟板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每服5克,每日两次。,制方特点:,本方重用鹿、龟二胶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精髓,合枸杞子补肝养血,再伍人参补元气以助阳生精,共成肝脾肾阴阳精血并补之剂。,固涩剂,概述,1 定义 组成收涩药为主 功用收敛固涩 主治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何为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与补益剂立法与主治证候有何异同?,分 类,固崩止带,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自汗盗汗久咳止已久泻不止遗精遗尿崩漏带下,正虚不固程度较重,临床表现,4 使用注意,3 组方结构,固涩药 + 补益药,防收涩敛邪,第一节固表止汗,桂枝汤病后、产后阴阳失调之自汗当归六黄汤阴虚火旺盗汗玉屏风散表虚自汗生脉散气阴两虚之自汗、盗汗,治本之剂,牡蛎散,1.治标止汗之剂3.适宜于各种虚证之汗出,第二节敛肺止咳,九仙散,卫生宝鉴,本方所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与生脉散、炙甘草汤证有何不同?,第三节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实证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痛泻要方虚证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治泻痢方剂回顾,治本之剂,组成,补,(君),罂粟壳肉豆蔻、诃子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肉桂木香炙甘草,配伍意义,涩肠止泻,益气健脾,养血和血,温肾暖脾,理气醒脾,使涩而不滞,涩,合参术补脾,合白芍缓急兼调药性,1.用方要点 泻痢日久不愈,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应用,若舌苔黄腻者,反映何种病机?如何加减?,若阳虚明显,畏寒较甚者,加?,伴有脱肛或下坠感者,加?,2.临证加减,四神丸,(内科摘要),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组成,配伍意义,温肾暖脾,温中涩肠,温中散寒,涩肠止泻,补脾温胃,二神丸,五味子散,(君),(臣),(佐),四神丸与真人养脏汤功用与适应证之异同?,问题,第四节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组方配伍,莲须、煅龙骨、煅牡蛎,沙苑蒺藜、莲子、芡实,沙苑蒺藜,补肾固精,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