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天祥.doc_第1页
《观察水》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天祥.doc_第2页
《观察水》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天祥.doc_第3页
《观察水》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天祥.doc_第4页
《观察水》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天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察水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水【教材简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许多水的性质和用途,本次活动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在概念提升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成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教学目标】1.知道认识物体可用看、闻、尝、摸等方法。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教具准备】每组100毫升烧杯4个,250毫升烧杯1个,锥形瓶1个,烧瓶1个,量杯1个,量筒一个;牛奶、白醋、糖水、凉白开若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找到方法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学生答)(出示矿泉水瓶)这是水吗?你怎么知道的?(教师板书:看)2.引导:只通过看就能确定这里面装的是水吗?(还可以闻一闻,板书:闻)指名试一试,什么气味?教师说明:对于不了解的液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如果是有毒的,后果不堪设想。现在老师手里的液体是无害的,所以可以闻,在闻的时候不能把头凑近液体,应该用手扇一扇,教师示范,学生齐做。如果闻不出气味,还可以怎么做?(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尝)怎么尝?可以用细长的物体(如筷子)一端稍微蘸一点放在舌尖。谁来试一试?什么味道?是水吗?是什么?教师提醒:尝和闻一样,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尝。3.启发:刚才我们通过怎样的观察方法知道这不是一瓶水的?观察的顺序怎样?(一看、二闻、三尝)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这不是一瓶水,而是一瓶醋。如果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什么东西,就不需要再去闻和尝了,如果实在看不出来,在继续用闻和尝的方法进一步观察。【设计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具有一定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在观察液体时都知道能够用看、闻、尝的方法,但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模糊的前概念附近,并不系统。通过前面的设计,让学生对于观察物体的方法具象化,让观察的方法更科学、有序,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4.谈话: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烧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能用刚才的观察方法找出它们吗?学生讨论、操作,做好记录。方法找到因为通过通过通过通过 5.引导:这4个烧杯分别装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分辨的?(1.牛奶 2.糖水 3.水 4.白醋)6.启发:刚才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分辨不同的液体?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然后用舌头尝。特别要注意的是: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设计说明:通过对观察方法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判断物体的特征,把认识事物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二、观察水,描述水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水。(板书:观察水)2.引导:让我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按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把观察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方法我发现的水的特点通过通过通过通过 小组活动,共同观察并记录。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强调:闻的是物体的气味,尝的才是物体的味道。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设计说明:通过前面对于观察方法的学习认识,学生的思维已经变得有序,在这个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充分感知研究对象,并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三、认识液体的特征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桌上的四杯水,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2.引导学生观察并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3.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谈话: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板书:容易流动)4.教师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设计说明: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水的样子和水流,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特点。其实,学生对水的流动性非常熟悉,但对水没有固定形状却停留在前概念水平,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就能概括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从而将前概念发展到概念水平。】四、团结合作,探究运水的方法1.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出示一条细管、小杯子、空水槽2个)讲台上有两水槽水,我把这两个空水槽放在地上,和讲台上有水的水槽距离相同。2.引导: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在不直接搬着水槽往空水槽里倒的情况下,把水槽里的水运到空水槽里。小组讨论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快呢?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比一比)老师介绍游戏规则:全班分成两组,一组用杯子舀,一组用管子吸,每组选两个人,其余同学做拉拉队,教师当裁判。学生比赛。3启发:刚才我们发现在短距离的时候是用杯子舀快,在长距离的时候是用细管吸快。如果把水运到更远的地方呢?(用管子比舀更快)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远距离用水管吸,近距离用桶提的原因。这是运用水的什么特点?(会流动) 【设计说明:搬运水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的初步知识。教师在这一环节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活动化,使学生时刻充满愉悦的心情,积极地去探究、去发现,逐步地去感知领悟新知,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目的,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五、全课总结,后续研究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观察物体的方法,水的一些特点)说明:除了看、闻、尝的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2. 水的奥秘还有很多,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研究水,把你们的发现记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资料链接】1. 水的性质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它有极高的溶解能力,它不但能溶解多种固体、液体,还能溶解气体。许多物质都能以很大的比例溶解在水中。天然水和空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时,学多物质就会溶进水中。因此,自来水、河水、井水、雨水等都不是纯水,而是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的复杂混合物。液体为什么具有流动性水是一种液体,液体的宏观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那样,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液体的这种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液体凝固成固体时,体积大约减小10%;而当液体气化时,体积的改变要大得多。这说明液体中的粒子也是挨得比较紧的,因而液体不易压缩,但又不像固体中的粒子挨得那样紧,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中的粒子那样强。液体中的粒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平衡位置附近的微小振动。液体分子一般没有固定不变的平衡位置,粒子在一个位置振动一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另一个位置附近去振动,即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就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实际是一种被控制的观察,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问卷法也需要凭借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理论假设的手段。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2)启发人们的思维。(3)导致新的发现。连云港市小学科学优秀科学探究暨“做中学”案例评比申报表册 数第 三(上) 册单 元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二课题目内容观察水作者姓名李天祥性别男出生年月1983年7月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单位全称赣榆县城头镇中心小学单位地址赣榆县城头镇驻地邮编222131联系电话办公电话:051886561016手机-个人诚信承诺(请在承诺中将“我所写教学设计系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抄录一遍)1我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