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排烟隧道烟气温度衰减特性CFD模拟研究(1).doc_第1页
集中排烟隧道烟气温度衰减特性CFD模拟研究(1).doc_第2页
集中排烟隧道烟气温度衰减特性CFD模拟研究(1).doc_第3页
集中排烟隧道烟气温度衰减特性CFD模拟研究(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中排烟隧道烟气温度衰减特性CFD模拟研究摘要:结合集中排烟隧道系统设计,针对50MW大尺度火灾,考虑2种火源位置,研究不同纵向风速、排烟组合工况下隧道内烟气温度水平、垂直衰减规律。结果表明:v1不变(v2不变), v2增大(v1增大)时,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增大;v1、v2相同时,B位置顶板下方烟气最大温升明显高于A位置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得到火源上下游风口处烟气温度水平衰减及垂直衰减变化规律。在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回归整理得到顶板下方烟气最大温升及火源上下游风口处烟气最大温度水平、垂直衰减幅度随纵向风速、排烟组合变化的无量纲准则关系式,为进一步研究隧道火灾提供依据。关键词:集中排烟隧道;火源位置;水平衰减;垂直衰减;CFD模拟0 引言集中排烟模式兼顾纵向通风和局部排烟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有成果针对3个风口非对称布置火源两侧情况,以温度为例,分析热烟气水平扩散范围及优化的控制风速与排烟量组合1,但未涉及温度的水平、垂直衰减及相应速率关系。此外,火源位置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表明火源位置对临界风速有较大影响2。为此,本文针对50MW大尺度火灾,考虑两种不同火源位置,通过 CFD模拟,研究不同纵向风速、排烟组合工况下隧道烟气温度水平、垂直衰减规律。1 研究工况分析1.1 隧道概况 图1集中排烟隧道通风系统及火源位置如图所示,拱形隧道分成上部排烟道、下部行车通道两层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就近开启火源周围大尺度排风口,可将烟气迅速排出行车空间,取其中300m长水平通风段为研究对象,3个风口非对称布置在火源两侧,相关位置及尺寸见图1。 1.2 火源参数模拟考虑50MW大尺度火灾强度(相当于油罐车火灾),火源尺寸4m6m,距隧道入口150m。以甲烷为燃料,甲烷/空气质量比为1/7.76。考虑隧道横断面上火源居中(A位置)、近壁位置(B位置)两种情况。1.2 送风及排烟工况确定在射流风机送风、烟道排烟耦合作用下,火源下游自然补风。为了便于分析,定义其为诱导风速v2。考虑到隧道上下游非对称烟气控制策略,设计工况时射流风机送风速度v1大于诱导风速v2。考虑v1取0.5、1、1.5、2、2.5m/s,v2取0.5、0.75、1、1.25、1.5m/s等风速组合共38种研究工况。2 控制方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2.1 控制方程的建立(1)模拟计算考虑甲烷两步燃烧反应,见式(1)。模拟过程还涉及紊流、传热影响,本文采用浮力修正-模型,DTRM辐射模型,控制方程组见式(2),模型基本参数见表13-5。(2)其中,t=(Ck2)/;Sui为质量力i向分量;Sh为热量产生项;i,j为粘性应力张量;为化学反应物质生成量,kg/sm3;Gk、Gb分别为剪切应力产生项、浮力产生项。表1 模型基本参数C1C2C3C k1.441.921.00.091.01.32.2 边界条件的确定模拟考虑周围环境温度T0=303K,壁面采用Launder和Spalding推荐标准壁面函数6,不计与外界换热。隧道入口速度边界,烟道出口考虑自由出流边界,火源考虑质量入口边界。2.3 计算模型网格划分计算区域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近火源温度梯度变化大的区域布置密集网格,远离火源温度梯度变化小的区域布置稀疏网格,首次网格划分后依次增加x、y、z轴网格数目50%,在保证火源位置、上游送风、排烟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顶板下方最高温度、浓度变化。当两者相差很小时,网格划分结束。3 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图2不同火源位置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升图中,Tmax为顶板下方烟气最高温升,K。如图2所示,当v2不变,v1增大时,来流对火源热烟羽挤压不断增强,加速烟气垂直沉降,造成火源A、B顶板下方烟气温度降低;当v1不变,v2增大时,烟气垂直沉降减弱,火源A、B的顶板下方烟气温度增大。当v1、v2相同时,火源B受拱形壁面影响,顶板下方烟气温度高于A处;v1对顶板下方烟气最高温度影响较大,但随v1增大,火源位置对顶板下方烟气温度影响范围逐渐减小。为进一步预测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定义无量纲温升及风速如下:(3)式中,T0为环境温度,K;vi为风速,m/s,i=1、2,分别为送风速度、诱导风速;H为隧道高度,m;g为重力加速度,m/s2。火源A、B顶板下方烟气最大温升Tmax*随v1*、v2*变化无量纲关系准则式见表3。表3 不同火源位置Tmax*随v1*、v2*变化的无量纲关系准则式AT*max=4.68-11.42v1*+4.1v2*+10.82v1*2-5.7v1*v2*+4.29v2*2 R2=0.99 0.06v1*0.31,0.06v2*0.19BT*max=5.06-10.81v1*-0.51v2*+5.67v1*2+3.03v1*v2*+14.78v2*2 R2=1 0.06v1*0.31,0.06v2*0.194 风口位置烟气温度衰减为定性分析衰减幅度,取火源上下游区域的3个风口位置处为参考点分析烟气温度的水平、垂直衰减幅度。4.1烟气温度水平衰减定义烟气温度水平衰减幅度如下:(4)式中,Tvent,u为i#风口位置处相对于环境温度的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升,i=1、2、3。水平衰减幅度值越小,表明烟气温度越低,衰减越快。各风口处温度水平衰减规律类似,1#3#风口位置处烟气温度水平衰减规律见图3。图3 不同火源位置风口处烟气温度水平衰减火源上游区域(1#风口),烟气温度水平衰减受v1影响较大,v2影响较小,当v1不变, v2增大时,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变化较小,但火源B因壁面影响,受v2影响较火源A明显;当v2不变,v1增大时,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均加快;v1、v2相同时,火源B烟气温度水平衰减缓于火源A的情况。火源下游区域(2#、3#风口),烟气温度水平衰减受v1影响较小,v2影响较大,当v1不变, v2增大时,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趋缓;当v2不变,v1增大时,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均加快;v1、v2相同时,火源B烟气温度水平衰减缓于火源A的情况。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幅度随v1*、v2*变化的无量纲准则式见表4。表4 温度水平衰减幅度随v1*、v2*变化的无量纲准则式Ah,T,vent1=0.06-0.06v1*+0.002v2*+0.01v1*2+0.003v1*v2*+0.0005v2*2 R2=0.99 0.06v1*0.31,0.06v2*0.19h,T,vent2=0.51-1.36v1*-1.97v2*+3.12v1*2+1.44v1*v2*+3.17v2*2 R2=0.97 0.06v1*0.31,0.06v2*0.19h,T,vent3=0.19+0.09v1*-1.85v2*-0.38v1*2+1.11v1*v2*+3.47v2*2 R2=1 0.06v1*0.31,0.06v2*0.19Bh,T,vent1=0.19-0.07v1*+0.02v2*+0.02v1*2-0.006v1*v2*+0.0007v2*2 R2=0.99 0.06v1*0.31,0.06v2*0.19h,T,vent2=0.43+0.04v1*-0.01v2*-0.01v1*2+0.01v1*v2*-0.002v2*2 -0.001 v1*2v2*+0.003 v1*v2*2-0.001 v2*3 R2=0.99 0.06v1*0.31,0.06v2*0.19h,T,vent3=0.12+0.02v1*-0.04v2*-0.003v1*2+0.001v1*v2*+0.006v2*2 R2=0.99 0.06v1*0.31,0.06v2*0.194.2 烟气温度垂直衰减定义烟气温度垂直衰减幅度如下:(5)式中,Tvent,l为i#风口处相对于环境温度的地面上方最高烟气温升,取地面上方0.3m处为计算依据。垂直衰减幅度值越大,表明地面上方温度越接近环境温度,即垂直衰减越快。各风口处温度垂直衰减规律类似,1#3#风口位置处烟气温度垂直衰减规律见图4。图4 不同火源位置风口处烟气温度垂直衰减火源上游区域(1#风口),烟气温度垂直衰减受v1影响较大,v2影响较小,当v1不变, v2增大时,火源A、B温度垂直衰减变化较小;当v2不变,v1增大时,温度垂直衰减加快;v1、v2相同时,火源B烟气温度垂直衰减明显快于火源A的情况。火源下游区域(2#、3#风口),烟气温度垂直衰减受v1影响较小,v2影响较大,当v1不变, v2增大时,温度垂直衰减加快;当v2不变,v1增大时,温度垂直衰减变化幅度较小;v1、v2相同时,火源B烟气温度垂直衰减快于火源A的情况。火源A、B的温度垂直衰减幅度随v1*、v2*变化的无量纲准则关联式见表6。表6 温度水平衰减幅度Av,T,vent1=0.39+6v1*+1.29v2*-16.68v1*2-15.9v1*v2*+6.1v1*3+42.6v1*2v2* R2=1 0.06v1*0.31,0.06v2*0.19v,T,vent2=0.32-1.77v1*+4.88v2*+6.02v1*2-10.04v1*v2*-4.53v2*2 R2=0.97 0.06v1*0.31,0.06v2*0.19v,T,vent3=-0.01-0.31v1*+19v2*+5.5v1*v2*-128v2*2-22.04v1*v2*2+291v2*3 R2=1 0.06v1*0.31,0.06v2*0.19Bv,T,vent1=0.5+7.1v1*+0.1v2*-30.5v1*2-1.9v1*v2*+42.8v1*3+5.3v1*2v2* R2=0.99 0.06v1*0.31,0.06v2*0.19v,T,vent2=0.31+0.87v1*+4.42v2*-0.98v1*2-5.38v1*v2*-7.47v2*2 R2=0.97 0.06v1*0.31,0.06v2*0.19v,T,vent3=0.2+0.1v1*+16.51v2*-1.5v1*v2*-111v2*2+5.5v1*v2*2+245.6v2*3 R2=1 0.06v1*0.31,0.06v2*0.196 结论:本文以某集中排烟隧道为例,针对50MW大尺度火灾,考虑居中、靠壁2种不同火源位置,不同纵向风速、排烟组合工况下,利用CFD软件模拟研究烟气温度的水平、垂直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v1不变, v2增大时,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增大;火源上游区域,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和垂直衰减变化不大;火源下游区域,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和垂直衰减加快。(2)v2不变,v1增大时,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降低;火源上游区域,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和垂直衰减均加快;火源下游区域,火源A、B的温度水平衰减和垂直衰减变化较小。(3)v1、v2相同时,火源B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高于火源A的情况;火源上、下游区域,火源B烟气温度水平衰减及垂直衰减均快于火源A的情况。(4)回归整理得到顶板下方烟气最高温度、火源上下游风口温度衰减随不同纵向风速、排烟组合变化的无量纲准则关系式。参考文献:1徐琳,张旭.风口非对称布置排烟隧道耦合烟控参数CFD寻优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3):119-123.2L.H.Hu, F.Tang, D.Yang, S.Liu,R.Huo.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CO concentration and difference with temperature field in a tunnel fire smoke flo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0,53:2844-2855.3Launder,B.E.and palding,D.B. he Numerical Comput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