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与灵魂对话注定寂寞.doc_第1页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注定寂寞.doc_第2页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注定寂寞.doc_第3页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注定寂寞.doc_第4页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注定寂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注定寂寞“时间毕竟是不早了”从轮椅到病床,史铁生的躯体被固定在方寸之间,他与世界是隔绝的,但从他这几年陆陆续续发表的文字中还是看得出,他身处孤独也拥有最大的自由。他说:“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荡,听所有的梦者诉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史铁生1991年8月在北京家中史铁生作品病隙碎笔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可这一刻毕竟还是来了,昨天清晨3点46分,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59岁。再过4天,史铁生就将迎来60周岁生日。昨天清晨6时许,史铁生的肝脏已经被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史铁生夫人表示,不举行遗体告别,家中不设灵堂,在之后适当时间将以适当的形式对他的离开表达追思。“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家史铁生近两年身体一直不太好,一直依赖透析维持生命。从最初每周一次去医院透析,近来恶化到隔天去医院。前天下午6点多,史铁生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在辗转3家医院后,还是没有醒来。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史铁生夫人陈西米昨天一早就告诉了她这个消息,“她告诉我,在史铁生去世之后,马上把遗体捐献了。”对于自己的身体,史铁生曾这样规划过:“我离开史铁生以后史铁生就成了一具尸体,但不管怎么说,白白烧掉未免可惜。”“先可将其腰椎切开,到底看看那里面出过什么事。”“然后再将其角膜取下,谁用得着就给谁去,那两张膜还是拿得出手的。”史铁生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2年双腿瘫痪,坐了近40年轮椅。1981年得急性肾损伤,后长期以来靠透析维持生命。尽管二三十年来一直在死亡边缘,但他用写作书写自己对生命、希望的感悟,到后来“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其实,从史铁生的文字里还是可以看出他对生的留恋,对未竟写作事业的期望。他说:“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他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在他的很多朋友看来,史铁生几乎是“永生”的,但最后还是得接受“嘿,走吧”的事实。从轮椅到病床,史铁生的躯体被固定在方寸之间,他与世界是隔绝的,但从他这几年陆陆续续发表的文字还是看得出,他身处孤独也拥有最大的自由。他说:“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荡,听所有的梦者诉说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啊,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像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而史铁生最担心的还是,写不了了,“因为我肾衰竭之后,真的是没有力气,我觉得可能就写不了了。”“开始写病隙碎笔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写,我不能放下我现在写得非常少,非常慢,但我在坚持,坚持每天都写。”王安忆对早报记者说,其实最近史铁生“身体慢慢恢复了,想要写东西了,没想到会这么快走。”“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来到延安清平湾插队。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双腿瘫痪,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文革”期间这位活跃的“红卫兵”,随后卷入历史潮流插队落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继霖曾评价史铁生,“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史铁生对自己的红卫兵史反思说:“我不敢反对,也想不好该不该反对,但知不能去反对,反对的效果必如牛反对拖犁和马反对拉车一般。我心里兼着恐惧、迷茫、沮丧或者还有一些同情。”他也上山下乡,在山里放牛,青天黄土,“上山下乡”三十多年过去,对他意味着什么呢?“历史只会记住那是一次在我们的旗帜下对个人选择的强制。再过三十年,再过一百年,历史越往前走越会删除很多细节,使本质凸现:那是一次信仰的灾难。”1974年,史铁生进入街道工厂工作,直到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的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1998年起,他不得不靠透析维持生命。他之后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他最感人的作品无疑是散文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广为流行的作品,很多句子被读者背诵,比如,“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史铁生后来还写过“地坛”,在想念地坛一文中,他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与地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经典性作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一书中专门有一节分析这篇散文,他说:“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史铁生好友、作家李锐曾在2006年的读书杂志上专门撰文评论史铁生,他在自由的行魂,或者史铁生的行为艺术一文中说,“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当中,史铁生是一个意外,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深刻存在。史铁生的意义不在于说明了什么,丰富了什么,而在于强烈地对比和衬托出了什么。史铁生对世界采取的态度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因为有了这个自由的行魂,史铁生的叙述不再是一场平面的自我论证。”“纵观史铁生此前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经历和体验作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另一类,是经历和体验的描述逐渐退位,形而上的追问、表达作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做形而上的表达和追问。这两类作品尽管外观和形式迥然不同,但都还是没有能挣脱开同样的羁绊,一类是从肉身的体验和经历出发去写,一类是从肉身的立场出发去问,因而,肉身成为他们共同的界限。”怀念王安忆(上海作协主席)他对死亡看得已经很彻底了今天一早我就接到了他夫人的电话,她也很平静,他对死亡看得已经很彻底了。她告诉我,在史铁生去世后,马上把遗体捐献了。大家也知道,他这些年一直要靠透析维持生命,透析和身体恢复占了他一大段时间,留给他写的时间不是太多,但他这几年还是陆续有很好的作品出来。11月,我和他夫人通过电话,她说史铁生最近的身体慢慢恢复了,想要写东西了,没有想到会这么快走。所以还是很惋惜。李锐(史铁生好友,作家):一个内心非常平静的人自从1985年在山西举办的黄河笔会以来,我们一直有交往。这些年,他从每周一次透析到后来隔天就去医院,我们都不太好意思去打搅他,因为时间对他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们常常把他看做是残疾人作家,其实他比我们任何人都健康,反而是我们中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心灵都是残疾的。这几年社会那么浮躁,有时候觉得心里很乱,我就到他那里坐坐,会感觉到平静很多。在我看来,铁生是一个内心非常平静的人,因为身体原因,他和这个世俗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又同时看生死两边,这使他的作品和我们其他作家不一样。但我们现在说这样的话其实是很残酷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在这历程当中,他经历了多少的折磨。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写作是跟灵魂对话在这个众生喧哗的时代,文学创作追寻潮流、随波逐流,成为商业,只有史铁生是真正坚持自己写作立场的作家,他的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