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_第1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_第2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_第3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_第4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设计者:尚福元17. 公 输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糟糠(kng) 麋鹿(m) 文梓(z)B.稚兔(zh) 器械(xi) 鲋鱼(f)C.守圉(y) 短褐(h) 文轩(xun)D.敝舆(y) 犀兕(s) 禽滑厘(g)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A.愿借子杀之。 B.胡不已乎。 C.请献十金。 D.胡不见我于王。 E.荆之地方五千里。 F.吾既已言之王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子墨子九距之: (3)公输盘诎: (4)公输盘不说: 4.下列加点的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A.公输盘之攻械尽 B.愿借子杀之C.吾既已言之王矣 D.宋无罪而攻之5.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与此同类 不可谓知类 B.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C.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 D.子墨子闻之 愿借子杀之6.墨子,名 ,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 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它是一本 散文集。公输一文体现了墨子“ ”的思想主张。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何罪之有?(2)胡不见我于王?(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4)夫子何命焉为?(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8.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盘接待墨子,说话很客气,但实际是询问他来访的目的。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断然拒绝了墨子的规劝,并把攻打宋国的责任推给了楚王。C.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肯定了墨子的意见,但又表明是因为公输盘造了云梯,攻打宋国实在是迫不得已。D.“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义正词严地警告楚王和公输盘,宋人严阵以待,将消灭来犯之敌。9.体味下列句子,语气表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蛮横不讲理)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C.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老羞成怒,暗藏杀机)1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子墨子闻之(夫子,即先生) 愿借子杀之(你)B.公输盘不说(说话) 请说之(解释,陈说)C.然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见公输盘(会见)D.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种类)11.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知而不争。B.胡不已乎 ? 吾既已言之王矣。C.愿借子杀之。 公输子之意。D.子墨子解带为城。 以牒为械。 12.下列句子中“请”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B.臣是以无请也。C.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D.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1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交代墨子匆匆起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答:14.墨子驳斥公输盘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二、课外延伸。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敝舆( ) 守圉之器( )长木( ) 文梓(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然胡不已乎: (2)愿借子杀之: (3)知而不争: (4)舍其文轩: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漠不关心 焕然一新 束手无策 无孔不入B.再接再励 接部就搬 别出心裁 契而不舍C.声名狼藉 呕心沥血 异想天开 茶素生灵D.一诺千金 目中无人 赅人听闻 手不释卷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缺点。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D.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一个胸襟狭隘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B.从风格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C.计算机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半功倍。D.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6.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芒;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 ;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人无远虑, 。(3)人们历来崇尚英雄,请用两句相连的古诗文诠释英雄气概: , 。(4)本文中表明墨子焦急心情和不辞劳苦的精神的句子: 。三、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1.本文通过什么形式,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表现了墨子、楚王的什么精神和性格特征?答:2.墨子止楚攻宋的战略分为哪三步?答:18.孟子两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畎亩(qun) 米粟(l) B.寡助(gu) 傅说(shu)C.曾益(cng) 拂士(f) D.亲戚(q) 忧患(hu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君子有不战。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环而攻之而不胜。 (5)委而去之。 (6)天下顺之。 (7)劳其筋骨。 (8)人恒过。 (9)而后作。 (10)而后喻。 (11)多助之至。 (12)曾益其所不能。 (13)衡于虑。 (14)人恒过。 (15)兵革非不坚利也。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写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 (4)法家拂士: 4.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 (2)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4)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得道者多助, 。(2)国恒亡,然后知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美国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前不久,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选举,美国落选,这正如孟子.二章所说:“ , 。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这句概括起来,它阐述的观点是 。如果扩展开来,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 这句话。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 、 、 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 ,并由此提出了 的必要性。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层次十分清楚。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从内容上看,其层次之间在意思上存在着 关系。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9)故曰,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饿其体肤-。 (11)人恒过, ;困于心, ,而后作; ,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13)孟子.二章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 。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国亡的条件的句子是: 。 (16)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两种结果是 , 。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行拂乱其所为。(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环而攻之而不胜。7.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C.本文第2、3自然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8.作者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9.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C.一鼓作气(振作)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D.斟酌损益(利益)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B.然而不胜者 人恒过然后能改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如倾盖交,虽难易别D.故君子有不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1.文章第1自然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12.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答: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 ) 拂士( ) 人恒过( )亲戚( )14.下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之: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B.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物喜C.者: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D.必:战必胜矣 必有窃疾矣15.下列加点的词古今异义不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6.下列对短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锋利B.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的界限C.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D.山溪之险-高山河流的险要17.名著阅读。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可用“绝”来形容, 可谓“奸绝”; 可谓“义绝”; 可谓“智绝”。二、阅读。1.阅读“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回答问题。(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答:(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答:(4)“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简洁的词语,肯定的语气,阐述文中所写的四个有利的客观条件。答:(5)用原文说明“委而去之”的原因。答:2.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作业。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 A.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不若孀妻弱子(还) 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天下苦秦久矣(苦于,被-所苦) C.入则无法家拂士(进入) 草色入帘青(在里面) D.衡于虑,而后作(有所作为)作亭者谁(造)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字,指代什么? 答:(3)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 来论证亡国原因的。A.正面 B.反面 C.侧面 D.正反两面(5)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3.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作业。 (1)“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答: (4)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7)用“”标出朗读节奏。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翻译“域民-兵革之利。” (9)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成语。 多助之至: 失道者寡助: (10)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答:(11)作者以事例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事实是什么?答:(12)天时不如地利,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结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请你谈谈人们用这个成语表示的意思。 答:(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委而去之。 委: 亲戚畔之 畔: (1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以天下之所顺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6)翻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7)孟子认为克敌制胜的最主要条件是“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 (用文中词语填空)(18)在孟子看来,“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什么? 答:(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讲道理。 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C.本文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孟子所说的“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4.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作业。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鬛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选出解释无误的一项( ) A.行拂乱其所为: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B.所以动心忍性:因此使他的心惊动,使他坚定起来。 C.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法度,没有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4)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全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第二段论说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难困苦的磨砺。 C.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D.全文采用了比喻、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5)用“”标出朗读停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7)翻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8)写出一个与以上孟子观点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或诗句。答: (9)“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一语与孟子.二章中的 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12)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合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动上要 。(用原文回答)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答:19.鱼我所欲也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n) 乞人不屑也(xu) B.蹴尔而与之(ji) 二者不可得兼(jin) C.贤者能勿丧尔(sng) 故不为苟得也(gu) D.行道之人弗受(f) 所恶有甚于死者(w)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 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 D.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3.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吾日三省吾身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乞人不屑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文章的观点对后人影响很大,文天祥临刑前写在衣带上的词句,指出自己做人的宗旨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陈毅元帅“ , ”的诗句,也用了这一典故。 (2)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极强的哲理性和感染力,它思想精辟,文采飞扬,善于论辩,气势磅礴,与 、 、 合称为“四书”,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积大的影响。 (3)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们想起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的名句: , , ,此之谓“大丈夫”。 (4)课文中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方面论证论点。 (5)课文中所说的“所欲有甚于胜者”指的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 。 (6)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邹国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课文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 (8)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课文中的“ ”含义相同。6.翻译。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呼尔而与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8.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 D.因得遍观群书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11.请举出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气节的名句。 答: 。二、课外延伸。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真相毕露 扣人心眩 不屑置辩 B.杳无消息 改斜归正 拒腐防变 C.黯然失色 居安思危 长治久安 D.大势渲染 高瞻远瞩 偃旗息鼓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蓝天、碧水、安静等生态工程的实施,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与环境更加协调。 B.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是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C.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能与我们一道,为遏制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为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共同努力。D.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3.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的言行,自然使人受到感化。 这就是有无人格魅力的分别。空城计只能由诸葛亮摆,换了其他人便会失败。A.同是一句话,德高望重者说出来,大家就容易接受。 B.同一句话,因说话人有两种人格,效果就不一样。 C.同一句话,因说话人的人格不同,效力亦往往不同。 D.同一句话,说话人的人格不一样,大伙儿就觉得劲头不一样。4.按要求答题。已知: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1)班 晚10:30下晚自习。 班主任有令:每晚下晚自习后自学一小时。求:考入重点高中。解:眼皮十分沉重。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写两条),另外,请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信息: 。 。 。建议: 。三、阅读(一)阅读“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完成作业。1.划分层次,写出层意。答:2.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答:3.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 B.蹴尔而与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作业。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通“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庭中 B.苛政猛于虎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3.翻译。(1)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此之谓失其本心。(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通过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20.庄子故事两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其名为鹓 ( ) 非醴泉不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惠子相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惠子相梁: (2)非梧桐不止: (3)鹓 过之: (4)是鱼之乐也: (5)安知鱼之乐: (6)子固非鱼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8)请循其本: 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知子矣。(本来) B.飞于北海。(在)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家)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4.选出与例句中“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我睹子之难穷也。A.理屈词穷 B.振困穷,补不足。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B.安知鱼之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庄子往见之 胡不见我于王D.是鱼之乐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6.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曰:“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问句)B.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记叙)C.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排比句,双重否定句)D.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句中两个“吓”读音、释义都相同)7.翻译。(1)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21.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曹刿( ) 鄙视( ) 玉帛( )车轼( ) 旗靡( ) 未徧(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 (3)衣食所安: (4)弗敢专也: (5)小信未孚: (6)公将鼓之: (7)公将驰之: (8)难测也 : 3.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2)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3)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 (4)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6)可以一战:古义: 今义: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左传又称 ,或 ,是记载 时期各诸侯国的 、 、 等方面情况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 体史书。相传为 所作。(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曹刿认为可以追赶齐军的原因是 。“彼竭我盈”指的是“ 之时。(5)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一个成语: 。(6)本文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反攻的时机- ,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间- 。(7)“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既克”而不知“其故”可见庄公之“ ”(8)“三而竭”照应上文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 。(9)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战斗即将开始时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 ;战斗中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 ;战后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 。(10)课文中略写战争经过的语句是 。(11)写曹刿分析战争取胜原因的语句是 。(12)课文体现了曹刿在论战争策略方面的观点是 。(13)课文为什么略写战争经过?却详写鲁国军队战胜齐国军队的原因?答:(14) ,虽不能察,必以情。下视其辙, ,曰:“可矣。”(15)补充出省略成分。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亲戚畔之A.公与之乘 B.公将驰之 C.三里之城 D.公将鼓之7.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含义。(1)公问其故( ) 故克之( )(2)必以信( ) 小信未孚( )8.课文第1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9.课文第1 自然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意在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B.深谋远虑并要协助鲁庄公指挥作战。C.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精神。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10.课文第2自然段,曹刿论述了战役取胜的原因,表现了曹刿具有( )A.擅长利用有利地形的卓越的军事才能。B.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C.擅长抓住士兵作战勇敢的卓越的军事才能。D.善于克服鲁庄公急躁毛病的卓越的军事才能。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gu) 间焉(jin) 玉帛(b) 讨伐(f)B.徧(pin) 鄙陋(b) 弗敢(f) 轼(sh)C.衰落(shui)车辙(zh) 孚(f) 乘车(chng)D.追逐(zh) 旗靡(m) 竭尽(ji) 盈(yng)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B.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C.夫:夫战,勇气也 予观夫巴陵胜状D.之:公输盘之攻械尽 小大之狱1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下视其辙,登视而望之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4.对“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一句翻译最符合课文愿意的一项是( )A.小信用不能取得信任,神不会赐福给你。B.小信用不能使人信服,神不会保佑你。C.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你。D.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二、阅读。1.阅读“公与之乘-遂逐齐师。”完成作业。(1)翻译: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3)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4)文段主要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通过 和 刻画了曹刿卓越的军事家的形象。(5)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 ,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在 。(6)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示?答:2.阅读“既克-故克之。”完成作业。(1)解释加点的词。公问其故( ) 故克之( )(2)“夫战,勇气也。”的正确翻译是( )A.大丈夫打仗,靠的勇气。 B.战争,就是靠勇气。C.大丈夫打仗,一定要勇气。D.作战是靠勇气的。(3)用原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4)孔子的春秋中用13个字记载了“长勺之战”: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3.阅读“十年春-战则请从。”完成作业。(1)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狱: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属:忠之属也 。 属予作文以记之。 情:虽不能察,必以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从: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4)翻译。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战。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文中哪两处写鲁庄公的鄙陋?为什么要这样写?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 )朝服衣冠( ) 孰与( )弗如( ) 入朝( )窥镜( ) 期年( )纳谏( )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朝服衣冠。(服装) C.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D.客之美我者。(认为-美)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令初下,群臣进谏 B.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4.指出下面加点字的活用形式。朝服衣冠: 闻寡人之耳者: 吾妻之美我者: 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2)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表明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7.翻译。(1)邹忌修长八尺,而形貌昳丽。(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也(偏爱,偏私)C.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地)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挖苦)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明日徐公来。C.忌不自信 。 D.今齐地方千里。10.下列加点的字与“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吾不能将十万之众受制于朝廷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11.下列各句翻译有误额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C.忌不自信-邹忌自己还不十分相信妻子的话。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12.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答:13.邹忌为什么能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答:14.简要说说本文采用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15.下列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劝讽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 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 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可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 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