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基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基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基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基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李宜忠(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广东 罗定 527200)摘 要: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初步探讨和分析,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一步阐释和理解它的实质,同时提出了实施“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和文化、能力、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同时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受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环境。正是这些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就必须学会跨文化交际。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随着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具有划时代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的水平,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分别指出:“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的目的是:通过初步接触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为小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经历、形成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意识 ”;“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要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并能够熟知它们的功能,而这一点显然是以辨认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寻常处为前提,如“You have a nice shirt.”或“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等赞扬之语的功能是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教学交际、针对性交际、谈论性真实交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性别、年龄、阶层以及受教育层次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语言使用上。这就要求了解最明显的语言特征,在交际中应知道对不同的人必须说不同的话,如对什么人应使用“Hi!Glad to know you! ”,对什么人应使用“How do you do?”,这项技能的掌握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3、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跨文化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那些同汉语相应的词汇的不同内涵或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跨文化因素,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方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 女士称为Miss(未婚) Mrs (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 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2、介绍(Introducing)。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3、关心(Showing 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 How old are you? Woman: Ah, its a secret.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有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4、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5、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1、电话铃响。2、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speaking?”6、校园英语文化(Campus English Culture)校园英语文化包括视听课“Family Album U.S.A”和口语课“Follow Me”,学唱英文歌“Gingle Bells”,“Silent Night” ;熟记标示语,如,“Keep Off the Grass” “No littering” ;每天一句“日常用语” ,如,“- How are you ? - Fine, thank you.” 、“- Whats your name ? - My name is ” ;演讲比赛、口语大赛;电视新闻英语、电视英语大赛等。五、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措施与方法1、 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因特网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3、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SEFC,Book 3,Unit 1,Madame 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 Marie Curie,Marie, 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如下所示: 姓名 1名姓如John Wilson 2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 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 3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 4妇女婚后常随夫姓如Marie Curie 称谓 1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 Wilson(或Mr.John Wilson) 2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如Teacher Wang 3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 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 4、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地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内容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圣诞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急智题抢答、小品演出、找错误、看英文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5、改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例如,一个中国人买了一条新围巾,一个外国人见了,就说:“Very beautiful”中国人答到:“NoIts not beautiful”这使外国人感到很困惑:难道我不懂好坏? 难到我说错了? 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中小学生年龄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语言接受能力强,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逐渐接受西方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6、重视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强化用英语交际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小学开展第二课堂的内容有:开展视听课“Family Album U.S.A”和口语课“Follow Me”,教唱英文歌“Jingle Bells”,“Silent Night” ;熟记标示语,如,“Keep Off the Grass” “No littering” ;每天一句“日常用语” ,如,“- How are you ? - Fine, thank you.”;电影欣赏;英语角;英语诊所等等。7、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和竞赛活动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英文大赛,如,中小学生“电视英语风采大赛” 、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利乐杯”环保英语演讲比赛,“精诚杯”少儿英语大赛,“华澳杯”中澳英语大赛等,这些比赛和竞赛活动大大地促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和中小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各中小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比赛和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跨世纪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 考 文 献1 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2Birdwhistell,Ray.Kinesics and Context.Philadelphia: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3岑建军:难在今日 功在千秋,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第2期。4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第3期。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Eng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