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定律的扩充》PPT课件.ppt_第1页
《遗传定律的扩充》PPT课件.ppt_第2页
《遗传定律的扩充》PPT课件.ppt_第3页
《遗传定律的扩充》PPT课件.ppt_第4页
《遗传定律的扩充》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定律的扩充 一 孟德尔定律的扩充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两个定律 后来人们又用其他生物材料做实验 包括从病毒 细菌直到人 将孟德尔定律更进一步扩充 1 杂种体内的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l 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 F1杂合体全部表现为显性 2 不完全显性 F1的性状表现介于双亲性状中间的遗传现象 在家蚕中 黑缟对白斑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 这两种家蚕杂交 得到的子一代全是淡黑缟蚕 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子二代中 大约是1 4黑缟2 4淡黑缟 1 4白斑 3 共显性 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遗传现象 如AB血型 MN血型 4 镶嵌显性 双亲性状在F1的同一个体不同的部位表现出来 这种双亲的性状不一定有显隐性之分 4 嵌镶显性嵌镶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所发现的 在异色瓢虫中 鞘翅有很多色斑变异 表现在不同的黑色斑纹上 黑线型的前缘呈黑色 均色型的后缘呈黑色 鞘翅的底色呈黄色 如果将这两种类型的纯合体交配 子一代的杂种的鞘翅出现了新的色斑 似乎是两个亲体的鞘翅重叠起来 亲代的两种黑斑都在子一代表现出来 子一代相互交配 在子二代中1 4是黑缘型 1 4是均色型 其余一半的色斑和子一代相同 如下图所示 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 4 嵌镶显性嵌镶遗传现象表明 显性 不一定有隐性和它相对存在 一对性状 可以都是显性 而在生物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5 条件显性 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关系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例 基因型为AA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 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aa的牛表现无角 现有一对有角牛交配 生下一只无角牛 此牛的性别是 6 超显性 F1的性状表现超过亲本性状 如害虫突变性的抗药性超过亲本个体 7 致死因子有一种家鼠 皮毛黄色对灰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当用黄色鼠和灰色鼠杂交 得到的子一代黄色和灰色两种鼠的比例是1 1 将子一代中黄色鼠自相交配 得到的子二代中 黄色和灰色两种鼠的比例是2 1 7 致死因子研究知道 原来黄色家鼠基因是杂合体 没有纯合体的黄色家鼠 其原因是黄色家鼠基因若为纯合体是致死的 在胚胎期已经死亡而为母体吸收 所以黄色家鼠的繁殖 其后代有黄色和灰色两种 比例是2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a 患者的双亲常有一方患病 患病的亲代常常是杂合体 b 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中 约有1 2患病 而且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c 患者的子女中 有1 2的个体将患此病 在系谱中可看到在几代中连续传递 d 双亲有病时 可有正常的子女 e 双亲无病 子女一般不会患病 只有在突变的情况下才有例外 2 基因分离规律的应用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a 患者的双亲都无病 但是 他们都是携带者 b 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中 约有1 4患病 而且男女患病机会相等 c 患者的子女中一般并无患儿 系谱中看不到连续遗传 往往是散发的 d 近亲婚配时 子女中的患病风险比非近亲婚配者高 亲表兄妹 或表姐妹 所具有的基因有1 8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病 如软骨发育不全症 杂合体的表型介于纯合显性和纯合隐性表型之间 纯合显性患儿 AA 病情严重 多死于胎儿期或新生儿期 二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互作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 出现了新的性状 这两个基因叫做互作基因 其遗传特点是 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 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F1自交得到的F2中 有四种类型 其比例为9 3 3 1 子二代出现两种新的类型 两个新性状之比为9 1 二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 鸡冠形状的遗传P玫瑰冠 豌豆冠RRpp rrPPF1胡桃冠RrPr F2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R P 3R pp 3rrP lrrpp 2 互补基因 其遗传特点是 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 而是一种新类型 子二代有两种表型 其比例为9 7 即新性状与亲本性状比为9 7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P白花 白花F1红花自交F2红花 白花9 7 2 互补基因 3 抑制基因 修饰基因 有些基因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 这些基因称修饰基因 据其作用 有加强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强化基因 有减弱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限制基因 完全抑制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抑制基因 一个基因抑制非等位基因的另一基因的作用 使其不能显示出来 这种基因叫做抑制基因 家蚕茧色遗传家蚕由于品种不同 有结黄茧的 有结白茧的 白茧的又有中国品种和欧洲品种 结黄茧的和给白茧的欧洲种交配 子一代全是结白茧的 但是如果和中国种交配 子一代全是结黄茧的 这表明对于蚕的结黄茧性状来说 欧洲品种结白茧的性状是显性 中国品种结白茧的性状是隐性 结黄茧的和欧洲结白茧的交配 得到的子一代家蚕再相互杂交 得到的子二代中 结白茧的和结黄茧的比率是13 3 假定黄茧基因是Y 白茧基因是y 另外还有一个非等位基因I 当有I存在时 可以抑制Y的作用 4 上位效应 其遗传特点是 一对等位基因 Cc 中隐性基因 c 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显性 G 和隐性基因 g 的表现 F2有三种表型 其分离比为 9 3 4 家兔中的灰免和白兔杂交 子一代全是灰兔 子一代灰兔相互交配 子二代中有灰兔 黑免和白兔三种兔出现 其比率为9 3 4 这个比率又如何解释呢 2 显性上位 燕麦外颖颜色的遗传 其遗传特点是 一对等位基因 Bb 中的显性基因 B 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 Y 和隐性基因 y 的表现 F2出现三种表型 其比值为12 3 1 存在有两对非等位基因 其中一对中的显性基因 或隐性基因 可遮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表现 这样的两对基因的关系称为上位效应 若发生显性上位作用 则后代中F2会出现12 3 1的分离比 若发生隐性上位作用 则后代中F2会出现9 3 4的分离比 5 叠加效应 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同一性状的表达 而且具有叠加效应 遗传学称这些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为叠加基因 三 复多位基因 1 概念复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中 一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 作用类似 都影响同一器官的形状和性质 有遗传上称复等位基因 如A a1 a2 a3 就构成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 对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来讲 每一个体只可能有其中的两个基因 2 ABO血型由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 分别为IA IB i 但IA与IB间表示共显性 它们对i都表现为显性 所以 IA IB i之间可组成6种基因型 但只显现4种表型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 符合孟德尔定律 3 Rh血型与母子间不相容Rh血型最初认为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决定 RR和Rr为Rh rr为Rh 现在知道Rh血型由18个以上复等位基因决定的 Rh 个体在正常情况下不含Rh 细胞的抗体 但在 Rh 个体反复接受Rh 个体血液 就可能产生抗体 Rh 母亲怀Rh 的胎儿 在分娩时 Rh 胎儿的红细胞有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 使Rh 的母亲产生抗体 当怀第二胎时 胎儿为Rh 可造成胎儿死亡或生一个溶血症的新生儿 4 自交不亲合同类相抗 自交不育 保证了异花传粉受精 烟草是自交不育的 已知至少有15个自交不亲合基因 它们是S1 S2 S3 S15 构成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 相互无显隐关系 烟草的部分不亲合基因的作用如下表 五 数量性状及遗传分析 生物体的很多性状 如人类皮肤的颜色 身高 体重等性状 农作物的株高 产量等性状是一类呈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 决定这种数量性状的基因常常不是一对而是多对基因 而每一对基因对表型的作用只有较微小的作用 故又称微效基因 数量性状是很多对微效基因效应累加的结果 因此这类遗传又称为多基因遗传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1 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对微效基因或多效基因的联合效应所造成 2 多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的表型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 3 微效基因之间往往缺乏显性 4 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相等而且是相加的 故又可称多基因为累加基因 5 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 而且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6 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按分离 自由组合和连锁规律传递 四 连锁与互换规律 连锁遗传现象是1906年美国学者贝特森和潘耐特在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 他们观察到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常有相伴遗传的倾向 这就是性状的连锁遗传现象 1911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根据在果蝇中发现的类似现象提出连锁和交换的理论 从而确立了遗传学第三定律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 P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F1测交 灰身长翅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50 50 雄 雌 测交后代 雄果蝇的连锁遗传 黑身残翅 P BV bv BV 灰身长翅 bv 黑身残翅 BV bv bv BV 灰身长翅 雄 bv bv 黑身残翅 雌 BV bv bv 配子 F1测交 配子 测交后代 BV bv bv bv 灰身长翅50 黑身残翅50 基因的连锁规律 两对 或两对以上 的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在遗传时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不同 非等位 基因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中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 雌果蝇的连锁和互换遗传 P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长翅 雌 F1测交 黑身残翅 雄 测交后代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黑身长翅 42 42 8 8 F1测交雌 BV bv Bv bV bv bv 雄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灰身长翅 黑身长翅8 灰身长翅42 黑身残翅42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8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 摩尔根等人用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理论解释性状连锁遗传现象 其基本要点如下 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座位上 同一条染色体上彼此连锁的基因群 称为一个连锁群 连锁基因常常联系在一起不相分离 随配子共同传递到下一代 这种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相伴遗传的现象称为基因连锁 在减数分裂中 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对应片段的交换 一旦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间 使位于交换片段上的等位基因互换 从而导致非等位基因间的基因重组 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 而使原来在同一染色体的基因不再伴同遗传的现象称为基因交换 连锁的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 称为不完全连锁 例如 F1灰身长翅雌蝇的基因型为BV bv 在形成配子时 如果在B V之间发生交换 那么它将产生BV bv Bv bV四种配子 如果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一次交换 单交换 该交换只涉及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 那么 F1每个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将只会产生一半重组型配予 另一半是亲本型配子 但是交换是较少发生的事件 进行减数分裂的全部性母细胞 不可能都发生完全相同的交换重组过程 因此F1产生的配子总数中 大部分 上例中为84 是两种亲型配子 少部分 上例中为16 为两种重组型配子 也就是说 连锁状态的两对基因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总是少于亲型配子 即少于配子总数的二分之一 具有连锁关系的两个基因 其连锁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在减数分裂时 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 就会使位于交换区段的等位基因发生互换 这种因连锁基因互换而产生的基因重组 是形成生物新类型的原因之一 2 交换值与遗传距离交换值 通常也称为重组率 是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用以表示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频率大小 计算交换值的公式是 交换值 RF 重组型配子 总配子数 亲配子数十重组型配子数 100 g 身体 c 眼睛 l 翅 灰 黑 红 紫 长 短 基因重组服从这样的规则 两个基因在染色体离得越远 重组频率越高 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离得越近 重组频率越低 重组频率 测定重组型配子数最常用的方法是使F1与隐性纯合体测交 根据测交后代 Ft 中重新组合类型的数目直接确定重组型配子的数目 对于水稻 豌豆等自花授粉作物 由于杂交比较困难 可以利用F1的自交后代 F2 计算重组型配子的数目 测定其交换值 交换值的大小变动在0 50 之间 当非等位基因是不完全连锁时 交换值总是大于0而小于50 如果测定交换值为0 说明有关基因是完全连锁的 交换值为50 时 两个被测定的非等位基因表现自由组合 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 连锁基因间的交换值是相对稳定的 交换值越小 即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越低 表示连锁强度越大 交换值越大 则基因的连锁强度越小 一般认为基因间的连锁强度是由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 或称遗传距离 决定的 所以通常用交换值的大小来表示连锁基因间的距离 以1 交换值作为一个距离单位 图距单位 或称厘摩 cM 3 基因定位与连锁图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只要准确地估算出连锁基因的交换值 就能确定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 根据紧密连锁的多个基因之间的距离 可以决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顺序 将生物已知基因的相对位置标记在染色体上 绘制成图 称为连锁图或遗传学图 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是经典遗传学中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 1 两点测验 两点测验又称两点测交 是基因定位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两点测验首先进行杂交获得双基因杂种 F1 然后对F1进行测交 以判断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 如果是连锁的 根据其交换值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遗传距离 前面提到的果蝇测交试验就是一次两点测验 根据测交结果 b和v之间的交换值 RF b v 4 4 21 21 4 4 100 16 因此b v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6cM 图距单位 2 三点测验 根据连锁的三个非等位基因的交换行为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杂交试验称为三点测验 又称三点测交 三点测验的主要过程是 通过杂交获得三对基因杂种 F1 再使F1与三隐性基因纯合体测交 通过对测交后代 Ft 表现型及其数目的分析 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 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 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 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 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 此外 三点测验中得到的三个交换值是在相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下取得的 因此使估算的交换值更加准确 第二节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一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 F1通常只表现母方的性状 杂交的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二 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1 紫茉莉的绿白斑的遗传其特点为 不同枝条上的花朵相互受粉时 其后代的叶绿体种类完全决定于种子产生于哪一种枝条上 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 紫茉莉叶色的遗传实验 F1的性状与父本无关 完全由母本决定 这种现象叫 母系遗传 为什么会出现母系遗传现象呢 为什么会表现出 母系遗传 呢 子代是由父本的精子与母本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发育而成的 精子很小 几乎不含细胞质 而卵细胞则含有大量细胞质 核基因 质基因 显性性状 母本性状 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不出现一定分离比 平均分配 不均等 随机的 细胞质遗传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家发现 杂交种作物表现出生长整齐 植株健壮 产量高 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简称为杂种优势 但是杂种优势只表现在F1代 因此必须年年制第一代杂交种 杂交育种得给母本去雄 这对于水稻来说操作十分困难 能否培育一种自身不产生花粉只能接受异花传粉产生种子的母本呢 细胞质遗传在生产上的应用 雄性不育系不产生花粉 接受父本传来的花粉后就能产生杂种子一代 可节省大量的用于对母本去雄的时间和劳力 核 质基因共同决定雄性是否可育 细胞核可育基因型 RR Rr 细胞核不育基因型 rr 细胞质可育基因 N 细胞质不育基因 S R或N存在 全为可育 只有S rr 为不育 水稻能否正常产生花粉受细胞核基因 R r 和细胞质基因 N S 共同控制 核基因R和质基因N都具有 显性 有其中任何一个时 都能产生正常产生花粉 只有两者都不存在时 才表现为雄性不育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育种有三个品系 雄性不育系 简称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简称保持系 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简称恢复系 不育系 保持系 雄性不育系的繁殖 保持系 不育系 不育系 不育系 不育系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 不能通过自花传粉产生自己的后代 给不育系授以保持系的花粉后产生种子 长出后仍保持雄性不育的特征 花粉 花粉 不育繁殖区 不育系 恢复系 生产用杂交种制种 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母本育种 恢复系 不育系 生产用的杂交种 不育系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 不能通过自花传粉产生自己的后代 生产上没有应用的价值 给不育系授以恢复系的花粉 就可生产出能育的优势强的杂交种子 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杂种制种区 二 细胞质遗传在育种上的应用玉米的 二区三系 制种 就是核质互作的一个例子 杂交制种过程如下 S rfrf N rfrf S rfrf N RfRf雄性不育系 保持系 S rfrf N rfrf S Rfrf N RfRf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杂交种恢复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繁殖制造杂交种 同时繁殖恢复系 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 细胞水平生物性别的差异大都与性染色体组合方式有关 由性染色体组合方式不同决定性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XY型和ZW型 1 XY型 含XO型 XY型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例如人类 哺乳类 某些鱼类 两栖类 双翅目昆虫以及某些雌雄异林的植物都属于XY型 XO型 是XY型中一个特殊的类群 它的雄性个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 没有Y染色体 其性染色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