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doc_第1页
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doc_第2页
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doc_第3页
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doc_第4页
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 居民地方感视角下的紫竹高新区文化建设调研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并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中坚作用。 但高新区发展也伴随着城郊地域快速的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进程,在政府和资本的推动下,原有乡村文化景观迅速消失、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地方社会网络亟待重构,高新区在地方快速重构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无根者”集聚的空间,很可能缺少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显然不利于高新区的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建设。 紫竹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等研发机构集聚之地,“生态、人文、科技”的发展理念也一直引领紫竹努力建设充满创新文化的地方。 然而,从人本主义的视角看,紫竹不仅是研发机构的空间,更是当地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间。 只有常住紫竹工作、生活的大多数个体能够形成对这个地方的认同和依恋,并能分享创新、创业等价值理念,紫竹的高新区文化建设和持续创新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 简报基于对紫竹高新区三类主要群体(高新区员工、高校学生和当地农民)的调研,重点分析紫竹高新区建设中的居民地方感和地方文化重构状况,以期对园区的凝聚力和创新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1居民地方感与高新区文化建设的关系高新区文化建设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和激发科技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没有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高新区就不可能成为“创新粘滞的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创造物,高新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形成当地人的归属感和共享的价值观为基础。 因为“地方塑造我们的现在、影响我们的将来,给我们归属感及可以贡献自己的地方,让我们有共同的记忆、经验及梦想”,让我们能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而增进地方感,“才能造就一个知识分子及具有道德行为的生活方式”(蔡文川,xx)。 但伴随着空间重塑,居民原有的地方感中断或消失,只有快速重构所有新居民对高新区的认同和依恋,才能使其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分享创新、创业等价值理念,而这正是高新区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所谓地方感是人以地方为媒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地方不断互动的产物(Tuan,1974),地方作为“感知的价值中心”和意义的载体,不仅积累了许多美好回忆与重大成就,更能给人稳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但在高新区景观重塑和社会网络重构中,本地人以往积累的美好回忆很快消失,外地人则与这个地方缺乏互动,而所有人都还可能面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情感上的寂寞,那种“无根”的感觉正是地方感被割裂的苦楚。 如果能够通过高新区文化建设增进个体与地方以及个体之间的友好交流,则完全可能构建起人们心中新的“家园”。 毕竟,高新区作为高科技产业集聚之地,不仅经济活力强,而且集聚了高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最有可能成为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生活都更为富足的地方,并由此构建起新的更强烈的地方感和共享创新创业文化的良好氛围。 可见,地方感是主体在情感和行动上自觉从属于地方并愿意为之奉献的重要基础,对地方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复杂影响。 高新区发展使诸多能体现地方个性、历史文脉的文化特色逐渐被“现代化”和“全球化”所蚕食,而本地失地农民以及外来人口等,都面临着地方感缺失的迷茫。 因此,高新区人的地方感建构,不仅是高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如果大多数个体没有形成对高新区的认同和依附,就难以形成高新区人共同分享的价值理念,高新区文化建设也就成为空洞的口号。 但高新区文化建设如能取得积极成效,则将增进每个高新区人的地方感。 因此,高新区文化建设与高新区人的地方感重构密切相关。 调研地方感状况可以折射出高新区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困难。 虽然地方感主要是个体建构的过程,但各类主要群体因为内部个体间文化、经验以及主观意愿等共性较明显,因此,调研各主要群体的地方感状况即可反映高新区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2上海紫竹高新区居民地方感及文化建设调研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xx年6月25日奠基,xx年6月,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它主要在闵行区吴泾镇境内,东南两面环绕黄浦江,交通条件便捷,原本主要是农田和果园。 紫竹高新区一期占地13平方公里,由大学园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学园区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已于xx年全部建成;研发基地主要吸引各类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目前已吸引到450余家研发企业;紫竹配套区则规划建设大型生态化国际社区。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里已由闵行、奉贤交界处到处是凌乱农舍和简陋厂房的“被遗忘的角落”,转变为“中外客商向往、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由于园区坚持以流动和绿化网络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发展,因此,园区不仅环境优美、服务齐全,而且创设了YBC紫竹办公室等许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通过各类文体活动促进园区文化的凝聚与辐射。 目前,园区内两所大学的师生达6万人,研发基地内从业人员达2万人,远远超过征地拆迁的当地人。 紫竹高新区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也伴随着快速的空间重塑。 曾经以农田、破烂工厂和农民为主的空间,迅速转变为以研发基地、高校和高端住宅为主的空间,高素质人才大量进入,无论是当地农民,还是高新区员工或高校师生,都有必要形成对的地方感,这有助于高新区的凝聚力建设和持续创新发展。 为此,课题组于xx年12月组织了对高新区员工、高校学生和本地农民三个群体的调研。 由于高新区高管与当地文化的直接接触不多,高校教师也大多居住在市中心,因此,他们可能算不上真正的高新区居民。 调研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涉及受访者对高新区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对高新区发展的认同情况以及其留居意愿和以高新区进行身份建构的意识等,这分别对应地方感研究中地方感知、地方依附和地方依恋三个主要维度。 调研访谈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当场完成,共访谈49位员工,100位理工科大学生以及50位当地农民(表1)。 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高新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对紫竹的地方感的确存在很大差异。 表1紫竹高新区受访者基本信息信息类别选项员工(%)大学生(%)本地农民(%)性别男677240女332860学历初中及以下28高中及专科72本科519硕士4988博士3月薪3000以下683000500024500080001888000150003715000以上451)高新区员工群体在地方感知层面,51%的受访员工对园区发展历程非常了解,只有约25.6%的表示对园区的发展历程不感兴趣。 但62%的受访员工认为,紫竹高新区已经是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园,不过,其中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紫竹只是在产业层面体现出高科技园的特点,认为紫竹具有高新区文化特征的不到25%,而且只有20.4%的受访员工认为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是紫竹与吴泾相比最鲜明的特色。 在高新区文化建设上,接近一半(49%)的受访员工支持以“生态、人文、科技”作为努力方向,“年轻、有朝气”、“高科技、高端”等也被相当数量的受访员工视为紫竹园区应有的氛围。 对园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大多数受访员工都有所了解,尤其肯定咖啡吧等公共设施的作用。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67%)认为文化活动有助于园区发展,不过,不少受访者认为园区文化活动的人气不足,希望文化活动的形式能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要增强吸引力,吸收更多参与者。 在地方依附层面,92%的受访员工都积极关心和支持紫竹高新区的发展,只有6%的受访者表现冷漠。 而对园区发展现状,分别有37%和16%的受访员工表示比较满意和满意,另有约27%的表示不满意,这就说明,大多数员工还是从高新区发展中感受到实惠的,那些不满意的也可能是对园区发展有更多期待。 81%的受访员工对紫竹未来充满信心或者有信心,只有约8%的认为“和我没多大关系”。 在被问及紫竹发展的最大瓶颈时,41%的选择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足”,14%的选择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可见,员工群体总体上意识到园区发展与人生价值存在密切关系,因而关心和支持园区发展,同时也对园区的现状既总体满意、又有更大期待。 而他们对发展瓶颈的认识,则表明大多数人意识到紫竹在产业发展上的成就是显著的,但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也能证明研究的价值。 在地方依恋层面,主要试图了解受访者是否会将个体的身份建构与紫竹联系起来。 调查显示,仅有20%的受访者“已经把高新区当成我的家了”,而有67%的明确表示尚未将自己视为紫竹园区的一份子,而那些将紫竹视为“家”的受访员工大多已经在紫竹园区附近购房,看来拥有房产是构建地方感的重要基础。 调查同时显示,47%的受访者会向外人主动透露自己在紫竹工作或生活,这表明紫竹园区正成为这些个体构建身份的重要部分。 另外有45%的受访员工表示会推荐朋友来紫竹工作或生活只有约4%的受访员工表示不会推荐朋友来紫竹工作,因为这里工作氛围不好,其他半数受访者则表示“视情况而定”,这就显示出紫竹在员工心目中总体上是正面的形象。 在被问及如果听到对紫竹的负面评价有何反应时,有41%的受访员工表示会予以纠正,只有约27%的表示“与我无关”,至于“会一起抱怨的”只占12%。 这说明维护园区形象已成为不少员工的自觉选择,这是他们地方感正在形成的有力证据。 至于长期在紫竹工作生活的意愿,分别有16%和4%的受访员工明确表示愿意和不愿意,另外接近八成的受访者还处于观望状态。 这主要因为高新区员工大多是年轻的高学历者,事业还刚刚起步,对外面的世界还有许多梦想,难以很快形成长期留居的意愿。 由此看来,高新区员工群体对紫竹的地方感正处于积极的建构过程,对地方的依附逐渐明显,而对地方的依恋正在形成。 访谈还显示,不少员工在紫竹加班工作、就近租住周边小区,同时还经常参与华师大、上海交大等的活动,这都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紫竹的情感。 当然,紫竹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也对受访员工的地方感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各类文体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员工的交流和对高新区的地方感。 当然,这些活动的也还有许多亟待优化之处。 2)高校学生群体在地方感知层面,仅有23%的受访学生对园区的发展历程非常了解,而高达65%的表示对此不感兴趣。 不过,有78%的受访学生认为,紫竹高新区已经是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园,他们中80%以上的主要是基于产业发展状况,而认为紫竹具有高新区文化氛围的不到15%,即使与吴泾比,也只有27%的受访学生认为紫竹的文化更有特色。 接近一半(47%)的受访学生支持以“生态、人文、科技”作为紫竹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而且75%的认为“紫竹是个年轻人的空间”。 关于园区文化活动,大多数受访学生最了解的是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其次知道紫竹与两校的合作联系,他们总体上认为,紫竹现有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还比较小,但都肯定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仅有12%的受访学生有过在紫竹实习的经历,这就表明园区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并没有设计的那么紧密,YBC等创业平台的作用亟待加强。 在地方依附层面,86%的受访学生都关心和支持紫竹高新区的发展,只有14%的表示无所谓。 而对园区发展现状,分别有41%和1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和满意,另有12%的表示不满意,还有约35%的表示没感觉。 这与员工群体的评价存在差异,尤其是“没感觉”的比例很高,说明紫竹高新区和高校的联系相对较弱,而相当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较满意则说明紫竹园区的进步较为明显,让与园区直接联系不多的青年人也能感受得到。 对于紫竹的未来,86%的受访学生表示充满信心或有信心,只有约9%的受访者认为“和我没多大关系”。 同时,29%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是制约紫竹发展的最大瓶颈,选择产业的只有9%。 由此看来,大学生群体还是关心和支持园区发展的,也对园区未来充满期待。 这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成果,表明不少学生可能愿意将园区视为未来的发展平台。 在地方依恋层面,仅有6%的受访学生对紫竹有“家”的感觉,而48%的明确表示没有,这反映出大学生主要还在校园内生活,更倾向于以大学构建自己的身份和家。 有39%的受访学生会向外人主动透露自己在紫竹生活,但这更多是与高校校区的位置相联系的,而48%的受访者甚至在介绍校园时也不会主动谈到紫竹,这也说明高校校区和紫竹园区的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调研中,4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推荐朋友来紫竹工作或生活,只有4%的明确表示不会,这说明紫竹在大学生中的负面形象也是非常少的。 在被问及听到别人赞美紫竹园区有何感觉时,有51%的受访学生表示会感到自豪,这就说明高校学生并不排斥紫竹,只是缺乏主动以园区构建地方感的意识。 而如果听到对紫竹的负面评价,有27%的受访学生表示会予以纠正,有48%的表示“与我无关”,这就再次反映出高校学生与紫竹园区的联系相对间接。 关于长期在紫竹工作生活的意愿,分别有10%和5%的明确表示愿意或不愿意,这与大学生事业尚未起步有关,而且绝大多数人不拒绝考虑将紫竹作为事业平台,本身就是很积极的。 访谈显示,学生在紫竹实习或创业的比例相当低,校方也并未经常宣传相关案例。 尽管园区有不少与高校联合开展的活动,但其覆盖面还比较有限,宣传也做的不够,在高校和学生中的影响有限。 3)当地农民群体地方感知层面,有56%的受访农民对园区的发展历程非常了解,只有约16%的表示不了解,这主要因为紫竹园区建设与农民群体的拆迁安置进程密切关联,而本地农民对地方的变化和地方感的断裂,印象也非常深刻。 目睹十多年的变化,有80%的当地农民认为,紫竹已经是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园,不过,其中65%的受访者认为紫竹只是在产业层面体现出高科技园的特点,认为紫竹具有高新区文化特征的不到30%,也只有28%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是紫竹与吴泾等地相比最鲜明的特色。 这就说明,即使是当地普通农民,对紫竹感受最深的变化依然是在产业层面。 对于高新区文化建设,超过一半(52%)的受访农民支持以“生态、人文、科技”作为努力方向,但也有32%的表示不关心,这说明失地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而对紫竹的文化活动,本地农民都了解不多,在听取相关介绍后,也大多表示这些活动吸引力不够、对园区文化建设的价值不大。 由此看来,高新区与本地农民还是存在隔离的,农民的文化需求与高新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比较大,而农民也存在被边缘化的压力。 在地方依附层面,80%的受访农民都积极支持紫竹的发展,但也有16%的表示“于己无关”,这表明本地农民存在复杂心态,既认为高新区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又担心与自己关系不大。 而对园区发展现状,分别各有36%的表示比较满意和满意,另有4%的表示不满意,可见大多数本地农民还是从高新区发展中感受到实惠的。 对于紫竹的未来,80%的受访农民表示有信心,而对发展的最大瓶颈,各有12%的选择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足”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而超过半数(52%)的表示“和我没多大关系”,这就反映出农民的确感到高新区与自己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 总的看来,紫竹的本地农民还是感受到了园区发展为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虽然有被边缘化的压力,但还是希望园区有好的发展。 在地方依恋层面,仅有12%的受访农民能在紫竹高新区找到家的感觉,但也只有20%的表示尚未将自己视为紫竹园区的一份子。 这正能反映出当地人在空间重塑过程中的迷茫。 这个自小成长的、熟悉的地方如今变得如此陌生,要说是家,却找不到归属感,要说不是家,那家又在哪里?调研中,36%的受访农民会向外人主动透露自己在紫竹生活,而56%的表示不会,这就再次表明,当地人还不愿意将紫竹园区作为个体构建身份的重要部分。 虽然他们长期在此居住,却不能以紫竹园区人自居,确实有点怪异。 60%的受访农民表示会推荐朋友来紫竹工作或生活,却有40%的明确表示不会,再次显现出类似“爱恨交加”的情怀。 而被问及听到对紫竹的正面评价有何反应时,60%的会觉得自豪,而听到对紫竹的负面评价,有44%的明确表示会予以纠正,另有44%的表示“与我无关”,这样的鲜明对立仍然是出于对出生地和空间重塑的复杂情感。 毕竟对这里曾经有着深厚的地方感,当听到赞美时,自豪感本会油然而生,但似乎自己已经不是主人,这又阻碍了自豪感的表达;而在听到批评时,会有同样的愤懑因此需要纠正和解释,但再想想,这里已经不是自己熟悉的家,又难免觉得“与我无关”。 这样的复杂情感正表明了重构地方感的极端重要性。 更有意思的是,分别有60%和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或不愿意长期留居于此。 表示愿意的比例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