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国知识界的现代化理念.ppt_第1页
代中国知识界的现代化理念.ppt_第2页
代中国知识界的现代化理念.ppt_第3页
代中国知识界的现代化理念.ppt_第4页
代中国知识界的现代化理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现代化理念 中国知识界30年代形成的现代化理念 比西方学术界20世纪50年代阐发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 Classicalmodernizationtheory 早20年 现代化理念是三四十年代知识界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理论基点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层面的制度设计 均以实现现代化为出发点 现代化理念的核心 工业化 与西方 经典现代化 理论一致 现代化理念的思想史意义 三四十年代知识界的基本思路 不厘清现代化理念 难以认知三四十年代知识界的思想主脉 第一节世风与语境 五四后中国知识界思想视阈的转移 由空泛的文化论题到社会经济论题 中国思想界自晚清到五四的总体理路 学习西方 器物 层面 制度 层面 思想文化 层面 中国思想界20年代后的新趋向 以思想文化层面为主的空泛的文化论题 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 罗志田教授指出 中国社会变革在晚清由器物转向制度再转向文化层面之后 新文化运动本已主要侧重文化层面的变革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从 文化 回归物质层面的 富强 之路的趋向 这种物质层面的 富强 之路 主要指国家物质财富的增进 罗志田 国家与学术 清季民初关于 国学 的思想论争 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280页 罗志田所言思想趋向 20年代至三四十年代 中国知识界表现得益加明显 一 精神文明 与 物质文明 哪个更重要 20年代 精神文明 与 物质文明 问题讨论 知识界由重视精神文明到强调物质文明思想转变的开端 东方文化论的思维定式 中国或东方文化代表 精神文明 西方文化代表 物质文明 两者是对等的关系 无所谓先进与落后 20年代 胡适等西化论者力图通过打破这种思维定式 从理论根基上彻底否定东方文化论 胡适关于文明整体性的论述 1926年7月 胡适将东方文化派的说教称为 今日最没有根据而又最有毒害的妖言 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存的文明整体性观点 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 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 胡适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926年7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156页 1929年11月 胡适明确说 新文化运动的大贡献在于指出欧洲的新文化不但是物质文明比我们高明 连思想学术 文学美术 风俗道德都比我们高明的多 胡适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欧阳哲生编 胡适文集 5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83页 西方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 西化论者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整体性 落脚点是证明西方物质文明对整个文明体系的基础作用 更为中国所不可或缺 1926年7月 胡适将西方文明称作 利用厚生 的文明 只有提高人们的物质享受 才能使人们有精力心思去满足精神上的要求 这就要 开发富源 奖励生产 改良制造 扩张商业 胡适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926年7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157 158页 西方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 1926年8月 常燕生称 利用厚生 的文明 并不是 西洋近代文明 的特色 乃是一般人类文明的特色 常燕生 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 读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926年8 9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173 175页 常燕生 西方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 1930年 胡适将中西文化的真正区别归结为机械 电气等工业化 认为只有机械的进步增加了人类工作与生产的能力之后 我们才闲余的时间与精力去欣赏较高的文化 他问道 我们试想想 一群妇女孩子们 提着竹篮 拿着棍子 团聚在垃圾堆中寻找一块破布或是煤屑 这叫做什么文明呢 在这种环境里能产生什么道德的精神的文明么 胡适 东西文化之比较 1930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200 202页 二 科学 的新意谓 近代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五四时期知识界所言 科学 更多指 科学精神 与 科学方法 20年代以后 尤其三四十年代 知识界所言 科学 主要指近代 科学技术 知识界 科学 认知趋向与对现代化 工业化问题的关注密切关联 现代化的核心 工业化 近代自然科学 尤其工程技术 促进工业化 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独立评论 科学 与 人的心理 讨论 1933年2月至11月 任鸿隽与在法国里昂留学的闵仁 弘伯 张弘 等在 独立评论 展开关于 科学 与 人的心理 孰先孰后的讨论 1933年2月 任鸿隽认为 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所言关于欧美近代的科学技术产生了现代之欧美 还是欧美人的心理产生了欧美近代科学技术的问题 是一个 鸡生蛋 还是蛋生鸡 的假问题 叔永 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 独立评论 第39号 1933年2月26日 任鸿隽 陈衡哲夫妇 闵仁认为 东西方人的求知意识很有差别 东方人对知识的态度是消极割舍 甚至偷懒 西方人探寻宇宙态度是猛勇精进 所以 西方的科学是由他们的心理得来 任鸿隽与闵仁争论的共同动机 找寻近代科学技术的源起 担心近代科学难以在中国生根 任鸿隽对国联教育考察团的说法提出意见的动机 如闵仁所说 叔永先生骤然看见考察团说近代的科学是由欧美人的心理发生 因之愕然惊诧 怕是提倡科学的主张不能实现 殊不知 从这方面进取 才正是实现提倡科学的大道哩 闵仁 欧洲通信 还是心理与人的问题 续上期 独立评论 第66号 1933年9月3日 任鸿隽 注重纯粹科学 还是注重应用科学 30年代知识界一直讨论注重纯粹科学还是注重应用科学问题 注重应用的意见占上风 1934年11月 周先庚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 说 一二年来重理工轻文法的风气 似乎是政府确定的积极政策 一般学者因而随之轻理论而重实用 周先庚 学术研究的途径 独立评论 第126号 1934年11月11日 周先庚 注重纯粹科学 还是注重应用科学 1933年1月 顾毓琇提出 中国应重点发展应用科学 我们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科学的新发明 而是已有的科学发明的应用 中国太穷了 我们没有那么许多钱做纯粹科学的研究 现在中国所最需要解决的 是发展经济 促进物质进步 挽救国家危亡等现实问题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的科学知识 已经够我们受用了 顾毓琇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 独立评论 第33号 1933年1月1日 顾毓琇此言是知识界对中国国力贫乏 经济落后情势的近乎功利性的反应 顾毓琇 注重纯粹科学 还是注重应用科学 1933年2月 顾毓琇提到 有几位物理学者受当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的影响 讨论的专题是 高射炮 而不是他们研究有素的 X光论 或是 波力学 他们竟有放弃 纯粹科学研究 而从事 国防制造 的打算 顾毓琇先生来信 独立评论 第38号 1933年2月19日 说明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之下 对应用科学的重视 在知识界确有相当普遍性 长城抗战中 1933年1月 何柱国部与日军激战 注重纯粹科学 还是注重应用科学 吴宪 协和医学院教授 与顾毓琇意见一致 1934年5月 吴宪表示 中国现在所急需的科学 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应用科学 而不是什么我们自己发明的新学理 涛鸣 关于科学研究之我见 独立评论 第101号 1934年5月20日 吴宪 三 新的言说中心 工业化等经济论题 谈论经济建设 30年代中国各界的整体世风 1936年5月 陈岱孙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 说 经济建设 口号 在今日全国各地各方面真有盛极一时的情况 变为一个耳熟的口号 陈岱孙 谈经济建设 独立评论 第203号 1936年5月31日 30年代知识界的思想趋势 言说中心由空泛的文化论题向工业化等社会经济论题转移 陈岱孙 对 文化 内涵的理解 知识界对 文化 内涵的理解 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经济问题逐渐代替思想道德等 精神文明 面相 成为 现代文化 的基础 1933年7月 申报月刊 现代化问题讨论 更多强调 文化 的经济基础 陈高傭 上海暨南大学教授 说 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实行生产劳动的各种表现 陈高傭 怎样使中国文化现代化 1933年7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288 292页 顾毓瑔将 机械动力 视作 现代文化 的主要生命素 认为 人类文化的基础 新从人力改为机械动力 顾毓瑔 原动力之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 申报月刊 第2卷第7号 1933年7月15日 1934年6月 胡适提出 在那扫除了祖宗的罪孽之后重新改造出来的文化 是以西方科学 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胡适 再论信心与反省 独立评论 第105号 1934年6月17日 强调 文化 经济面相 导致知识界把工业化等经济问题视作现代化的核心 罗荣渠介绍说 在1933年7月 申报月刊 讨论中 虽然论者对现代化缺乏统一认识 但认为应 着重于经济之改造与生产力提高 以及类似论文 在讨论中明显占上风 罗荣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代序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15页 30年代 知识界对社会生产等经济问题的关注 成为普遍现象 1931年 何廉主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在 大公报 连续刊载中国重要经济与金融统计数字 一时颇为轰动 他们出版的 南开统计周刊 南开指数 等蜚声海内外 何廉 独立评论 无为 与 建设 讨论 1933年5月至1934年上半年 独立评论 作者进行近一年的关于 无为 与 建设 讨论 1933年5月 胡适提出 无为的政治 主张 中国内地省份应该停止一切所谓 建设事业 如强制征工筑路一类的虐政 胡适 从农村救济谈到无为的政治 独立评论 第49号 1933年5月7日 独立评论 无为 与 建设 讨论 弘伯 闵仁 张弘 强烈反对胡适的说法 1933年9月和1934年3月两次申述说 应该取消的 不是建设本身 而是官僚军阀的 那套干法 应进行 名符其实的建设 积极的建设 认真的建设 如改良农产 改进农业技术 便利运输 浚河造林 兴办实业 屯垦边殖等 弘伯 我们还需要提倡无为的政治哲学吗 法国利昂大学通信 独立评论 第68号 1933年9月17日 弘伯 答拥护无为政治的主张者 独立评论 第93号 1934年3月25日 1934年3月 蒋廷黻质问胡适 现在我们终于得着机会 以科学和机械来改良农业 发展工业 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岂不是自暴自弃吗 蒋廷黻 建设的前途不可堵塞了 大公报 1934年3月11日 独立评论 无为 与 建设 讨论 讨论的核心 密切关注以现代科学与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问题 表面针锋相对 但都肯定经济建设 胡适辩解说 他并非反对建设本身 而是反对官僚军阀们借建设名义行搜刮人民之实的 盲目的与害民的建设 赞成 根据于专家研究 富国利民的 科学化 合理化的建设 胡适 建设与无为 独立评论 第94号 1934年4月1日 胡适 今日可做的建设事业 独立评论 第95号 1934年4月8日 1935年10月 吴宪提出以制定和实施经济建设计划的方式纪念 双十节 涛鸣 双十节应如何纪念 独立评论 第172号 1935年10月13日 重视物质文明 一种螺旋式上升 20年代后知识界重视社会经济等物质文明的思想倾向 似乎是回归晚清 中体西用论 一种螺旋式上升 强调工业化等经济问题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西化 观念为基础 主张 物质文明 与 精神文明 同等重要 而不是单纯强调 器物 重视物质文明 一种螺旋式上升 1936年 冯友兰解释说 我们的主张虽与清末人的主张似同 其实大不相同 他们是以为只有物质文明 至于精神文明 还是中国的好 故有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之主张 到了 五四 认为西洋不只物质文明 而且精神文明亦高 而且精神文明是基本 故须从精神文明下手 今日照我们说的工业化 是物质文明也有 精神文明也有 而以物质为根据 如有了某一种的物质文明 则某一种的精神文明不叫自来 故我们的说法与清末似同 而实不同 冯友兰 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 1936年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317 318页 冯友兰 第二节 现代化 概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现代化 理念 30年代知识界重要思想成果 罗荣渠教授指出 这一理念 与战后西方学者根据马克斯 韦伯的观点提出的现代化概念 是基本一致的 实际上中国现代化运动从自己的实践中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 早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约20年 罗荣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代序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22页 现代化 概念 与中西文化讨论中的 西化 概念具有承续关系 一 现代化 概念的形成 西化 还是 现代化 罗荣渠教授指出 30年代知识界阐发的 现代化 概念 从 西化 引伸而来 现代化 概念的形成 与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讨论密切相关 20年代末至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 存在从 西化 到 现代化 的转换过程 在此期间 两个概念往往交互使用 在语义上没有严格区别 现代化概念的早期使用 现代化 或 近代化 一词 五四 后东西文化问题论争中已偶尔出现 1922年3月 严既澄将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有关论点称为 近代化的孔家思想 同时 使用 近世的心理学 近代的眼光 等词 所言 近代 近世 等词 属时间概念 所谓 近代化的孔家思想 主要指以近代或现代眼光或学理对孔子思想的阐释或发挥 严既澄 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922年3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96 99页 现代化概念的早期使用 1927年 柳克述著 新土耳其 一书 将 现代化 与 西方化 并提 现代化 即为 西方化 之义 20年代中国学者使用的 近代化 或 现代化 一词 尚无固定语义 既可为一个时间性概念 也可为表示 西化 的概念 柳克述 现代化 概念背后的文化观念转换 现代化 或 近代化 一词背后隐藏的文化观念转换 西化论一元文化观对东方文化论多元文化观的全面挑战 以及在文化论争中形成的 现代文化 或 近代文化 概念 多元文化观 五四前知识界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主流观念 主张中 西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处于对等地位 无先进与落后之别 五四后 由部分东方文化论者承绪 一元文化观 西化论的文化观念 主张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先进文化可以 化 落后文化 先进文化 化 落后文化的结果 便形成 世界文化 如果在其前面加上时间概念 便是 现代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概念的提出 梁漱溟较早提起 世界文化 概念 1921年出版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企望在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印度文化三个世界文化路向中 中国文化代替西方文化 翻身 成为 世界文化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节录 1921年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54页 1922年3月 张东荪接着梁漱溟 世界文化 话题说 西洋文化实在已不仅是西洋的了 已大部分取得世界文化的地位 张东荪 读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922年3月19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93页 梁漱溟 世界文化概念的提出 梁漱溟 张东荪的相异 梁漱溟宣扬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可能性 张东荪认为 世界文化 的主体是 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 话题是 现代化 论题的种子 如果用 世界文化 概念论述问题 那么 无论东方文化 还是西方文化 最终都要落实到世界文化上 张东荪将讨论引到超前方向 既然世界文化的主体是西方文化 那么 所谓现代化便是以西方文化为导向对中国文化进行的 现代化 张东荪 西方文化 还是近代文化 1926年7月 胡适所言 西洋近代文明 一语 暗含着用近代文明代替西洋文明的意思 只是胡适尚未明确 一方面 屡次使用 东西文化 字样 另一方面 又屡次使用 近代文明 字样代替西方文明 胡适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926年7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156页 西方文化 还是近代文化 1926年8月 常燕生主张以 近代文明 代替 西方文明 常燕生认为 世界各民族文化属于同一文化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 西洋近代文明之发展并非基于其民族性之特殊点 乃人类一般进化必然之阶级 他追问胡适 在东西文化问题上 究竟胡先生的意思 认这两大文化的差点是东西地域之不同呢 还是古今时代之不同呢 抑或合古今中外为一炉 如胡先生文中所又用的 西方近世文明 与 东方旧脑筋 之不同呢 他明确说 我对于世界文化问题的意见 向来主张世界上并没有东西文化之区别 现今一般所谓东西文化之异点 实即是古今文化之异点 所以拿东西文化来作对称的研究 实在根本不成理由 至于近代的文明 其不能以欧洲限之 更为易见 常燕生 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 读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926年8 9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173 175页 现代化概念的正式提出 现代化 概念的实质 属文化一元论 所谓现代性 是各民族文化均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20年代日益盛行的文化一元论基础上 胡适等西化论者正式提出基于 西化 观念的 现代化 概念 20年代后期 胡适明确将 西方文明 与 现代文明 两个概念密切联系起来 胡适正式提出现代化概念 1929年11月 胡适将 中国旧文化 与 世界新文明 相对应 意即中国传统文化乃是不能适应 现代环境 的旧文化 中国要适应现代环境 就必须 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 从而把 现代 与 世界新文明 相关联 胡适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欧阳哲生编 胡适文集 5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80页 1929年 胡适用英文发表 文化的冲突 一文 正式使用 现代文明 和 现代化 两词 认为 现代西方文明 已经成为 世界文明 或 现代文明 中国对西方文明应采取 一心一意现代化 的态度 胡适 文化的冲突 1929年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356页 在胡适语义中 现代文明 等于 西方文明 现代化 即 西化 现代化概念的广泛使用 罗荣渠认为 1933年7月 申报月刊 中国现代化讨论 是 现代化 一词在报刊上被广泛运用的开端 罗荣渠的判断只具有部分客观性 一方面 该讨论对知识界使用 现代化 一词 确有开风气作用 另一方面 现代化 近代化 现代国家 近代国家 等词 此前既成为 独立评论 论者的惯常用语 蒋廷黻使用频率最高 在 独立评论 频繁阐释包括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 申报月刊 独立评论 作者对现代化概念的使用 30年代初至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 知识界所言 现代化 与 西化 或 全盘西化 同义 不论胡适等 西化 论者 还是陈序经等 全盘西化 论者 均常以 现代化 概念表述其理论 独立评论 作者对现代化概念的使用 1932年7月 傅斯年所言 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 近代国家 基本指 西方社会 西式教育 西方国家 所言 近代化 基本指 西化 他认为 中国教育总崩溃的根本原因 在于中国 学校教育仍不脱士大夫教育的意味 欧洲近代教育是属于 各种职业中人 的 技术阶级 的创造品 其功能是训练 具有动手动脚本领 的 各种技术 广义的 人才 若想中国成一个近代国家 非以职工阶级代替士人阶级不可 若想中国教育近代化 非以动手动脚为训练 焚书坑儒为政纲不可 孟真 教育崩溃之原因 独立评论 第9号 1932年7月17日 以 焚书坑儒为政纲 的下一步 当然是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的 西化 傅斯年 独立评论 作者对现代化概念的使用 1933年9月 任鸿隽论述的 行政现代化 具有明显 西化 意味 他提出 政府的一切机关应通过聘用外国专家的方法实现现代化 叔永 技术合作应从何处作起 独立评论 第68号 1933年9月17日 他觉得 我们中国人不配说现代化 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头脑根本是非现代的 叔永 附答 独立评论 第72号 1933年10月15日 任鸿隽 独立评论 作者对现代化概念的使用 1933年5月 在法国里昂留学的闵仁将 现代化 理解为 欧美化 如果 现代化 的意义即是 欧美化 则切不可忘记了于武器 交通 城市 组织以及其他等等之外 人的本身 人的心理 也要欧美化才行 否则 还是不彻底 闵仁 欧洲通信 还是心理与人的问题 续上期 独立评论 第66号 1933年9月3日 独立评论 作者对现代化概念的使用 30年代初 陈序经所言 现代化 类于 全盘西化 1933年3月 陈序经 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 一文频繁使用 现代化 并将 现代化 与 中国化 相对立 强调 新 与 旧 的对立 现代化 代表 新 中国化 代表 旧 中国教育的 现代化 就是 新时代化 现代化 或 新时代化 是 从外面输进来的东西 也就是 西化 的教育 陈序经 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 独立评论 第43号 1933年3月26日 1933年12月 陈序经以 现代化 和 世界化 指称 西方文化 西洋文化 是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而成为现代化和世界化 陈序经 中国文化之出路 节录 民廿二年十二月廿九日晚在中大礼堂讲词撮略 1933年12月29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364 365页 陈序经 孟森对现代化与西化两个概念混淆的质疑 1933年11月 孟森 北京大学史学教授 提出 如果把现代化仅定义为西化或全盘西化 那么 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由此一面言之 由现代化之文体言之 谓之现代化 由彼一面言之 由非现代化之文义言之 谓之师法外国 夫以师法外国言国是 国之人已有异同之论 无论顽旧之人不谓然 即现代化之人 亦曰一国自有国情 国故 国俗等等 不能即以违国情 背国故 异国俗之他国政法蒙之 他国人物主之 孟森 现代化与先急务 独立评论 第77号 1933年11月19日 第7 11页 孟森 二 现代化 一元文化观的确立 中 与 西 转向 中古 与 现代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中 现代化 概念完全取代 西化 概念 文化认识坐标的转换 中 与 西 地域坐标 中古 与 现代 时代坐标 东方文化论 以横向的地域观念 将中 西文化视作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现代化理论 属一元文化观 将现代化视作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发展目标 以纵向的时代观念 将整个世界文化分为 中古文化 和 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 30年代初知识界论述的中古与现代观念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前 知识界既提出由 中 与 西 地域观念向 中古 与 现代 时代观念的转化问题 1933年7月 吴泽霖将 现代文化 视作 初民文化 和 中古文化 的发展阶段 并将西欧 北美 南非 澳洲作为现代化的样板 吴泽霖 中国需要现代化么 申报月刊 第2卷第7号 1933年7月15日 1933年9月 蒋廷黻提出 学校本身就应作一个缩影的现代化社会 中古的意态 习惯 空气都不应有丝毫存在于学校之内 蒋廷黻 对大学新生贡献几点意见 独立评论 第69号 1933年9月24日 1934年3月 何廉将中国经济的现况定性为 中古式 与 经济之现代化 相对应 何廉 中古式之中国经济 独立评论 第93号 1934年3月25日 吴泽霖 中国本位文化与现代化 1935年1月王新命 何炳松等十教授提出 中国本位文化 具有相当 现代化 意谓 对中国传统文化 欧美文化的取舍 主张以现代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为标准 强调 中国空间时间的特殊性 这自然可以纳入现代化范畴 属一元文化观 常燕生认为 所谓 中国本位 就是对 国粹 或 欧化 的取舍 均应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为标准 以此立论 他将 中国本位文化 归结为建设一个 近代国家 常燕生 我对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简单意见 1935年5月30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485 487页 现代文化 的世界性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的共识 不再以 东 西 地域观念讨论文化问题 代以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的世界性 现代文化是世界性文化 并无 中 与 西 的此疆彼界 对文化世界性的阐述消除了文化的 中 西 之别 现代文化 的世界性 陶孟和的阐述 1935年5月 陶孟和以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性为基点 提出文化的世界性问题 各族文化的融合性否认狭隘的文化 国粹论 现代各民族的一切文化 都是世界的 既可以供世界任何民族采取 也可以大胆的吸取他国所发展的文化 现代文化的世界性否认 全盘西化 论 在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 新文化 过程中 中华民族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 人类的前途不能专倚靠西洋文化 中国民族是人类的一部分 应该尽他的责任 陶孟和 国粹与西洋文化 独立评论 第151号 1935年5月19日 陶孟和 现代文化 的世界性 胡适的阐述 长期以来 胡适往往将 西化 现代化 世界化 互用 1935年6月 胡适提议将 全盘西化 改为 充分世界化 除鉴于 全盘西化 之说过于绝对化外 还隐藏着以 世界化 代替 西化 的意思 胡适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1935年6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544页 以 世界化 代替 西化 也就强调 世界文化 的整体性 抛弃 东 与 西 的地域观念 胡适与梁实秋 现代文化 的世界性 梁实秋与区少干的阐述 1935年6月 梁实秋论述说 文化这种东西逐渐的要变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产业 不容再有什么国家的单位存在 梁实秋 自信力与夸大狂 独立评论 第156号 1935年6月23日 1935年8月 经常在 独立评论 发表文章的广东人区少干说 但凡能为我们用的文化就是我们的文化 何必要问他是东是西呢 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通自然会形成一种适应现代世界和中国需要的世界性的 现代文化 少干 我们此时此地的需要是甚么 独立评论 第163号 1935年8月11日 时人对文化认知坐标转换的总结 40年代 嵇文甫 冯友兰 周宪文等对文化认知坐标由 中 与 西 向 中古 与 现代 的转换作了明确总结 1940年2月 嵇文甫 河南大学教授 指明 所谓 西化 正确的说 应该是 现代化 因无所谓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本质上 乃是中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 嵇文甫 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 1940年2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630页 嵇文甫 时人对文化认知坐标转换的总结 1944年 冯友兰说 以 近代文化 或 现代文化 代替西洋文化 以 近代化 或 现代化 代替 西化 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 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底改变 这表示 一般人已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 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 而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 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 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 冯友兰 别共殊 1944年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332页 冯友兰 时人对文化认知坐标转换的总结 1948年5月 周宪文说 我们如由 地理的观点 转到 历史的观点 亦即由 地 的看法转到 时 的看法 那就可知 这根本不是什么中国与西洋或中国人与西洋人的问题 这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问题 因为社会的进化 是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 亦即是由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的 所以 这一问题 实在可说是古代与现代的问题 周宪文 中国传统思想 与 现代化 节录 1948年5月1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337页 周宪文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现代化 与 西化 另一个重要区别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以 现代化 为视角理解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文化可以通过 现代化 成为世界现代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是 化 而不是全盘西化论主张的 完全置换 以 西化 尤其 全盘西化 为视角理解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文化有可能被西方文化置换掉 甚至在世界现代文化体系中消失 从而剥夺中国文化实现 现代化 的资格和可能 现代化 既排斥 中体西用 论的文化保守主义 同样排斥 全盘西化 论的文化绝对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935年4月 张熙若指出 西化 主要是对西洋文化的一种抄袭 有的加以变通 有的不加变通 有可能不包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行西 化 的问题 而 现代化 首先是 中国的 现代化 要在中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上进行 现代化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现代的知识 经验和需要对中国特有的东西的改造 这当然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 另一种是对西方文化所特有的东西 也要以中国社会文化为指针 进行合理化或适用化 以使之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需要 其中 第二种现代化 即以中国社会的需求为依归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更重要 比较起来 第一种的现代化比第二种的现代化在量的方面一定要多些 但第二种的在质的方面或者重要些 张熙若 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 1935年4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450页 现代化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的共识 现代化 具有中性色彩 在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中 陈序经等 全盘西化 论者 胡适等 充分世界化 论者 十教授等 中国本位文化 论者 均同意以 现代化 概念代替 西化 概念 1935年4月 张熙若主张用 现代化 代替 规范 西化 概念 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 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张熙若 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 1935年4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450页 张熙 奚 若 现代化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的共识 1935年4月 王新命称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其所以主张应把握现在 是因为生为现代的人 不能和现代分离 自甘退出 现代 化之外 王新命 全盘西化论的错误 1935年4月3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435页 1935年5月 严既澄提出 如今世上的一切学问 知识 文物制度均已成世界公器了 又何必为了所居地点的关系而妄为区别 把人类分划为东西两部 西化 这个名辞颇不适当 最好改为 现代化 严既澄 我们的总答复 书后 向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的十位起草者进一言 1935年5月22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476页 陈序经虽然认为 西化 包括 现代化 和 世界化 而且较为具体 较易理解 但并不排斥 现代化 概念 陈序经 全盘西化的辩护 1935年7月21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550页 三 科学与工业 现代化 内涵由文化问题向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化 现代化 最初与 西化 同义 主要就中西文化问题而言 现代化 内涵的演变 由空泛的文化问题转向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 30年代后期至抗战时期知识界理解的现代化内涵 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 30年代初知识界的全面现代化观 所言 现代化 类于 西化 形成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 突破20年代空泛地谈论 文化 论题的思想态势 蒋廷黻阐释的全面现代化观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奠基者 详尽阐释了全面现代化观 1932年6月 蒋廷黻在讨论陈果夫提议的 专重农工医 的教育政策时 使用了包括军事 经济 思想文化诸方面的 整个现代化 概念 批评晚清曾国藩 李鸿章 奕訢 文祥等洋务派人士专谋 物质改造 的 眼光偏狭 蒋廷黻 陈果夫先生的教育政策 独立评论 第4号 1932年6月12日 第6 8页 蒋廷黻 蒋廷黻阐释的全面现代化观 1932年12月 蒋廷黻在 南京的机会 一文中 连续使用几个 现代化 和 近代化 词汇 并提出 国家的现代化 概念 中国现在固然是百端待举 但归结起来 还是一件事 就是国家的现代化 南京的政治设施必须表示它有领导中国近代化的本领 国家的现代化 指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的整体现代化 其中 政治或行政现代化非常重要 直辖各省的地方行政必须比其他省分更加廉明 更加现代化 军民分治 是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 也是中央防止卵翼军阀的方法之一 蒋廷黻 南京的机会 独立评论 第31号 1932年12月18日 第2 4页 蒋廷黻阐释的全面现代化观 1933年4月 蒋廷黻全面表述 现代化 内涵 将 中国的现代化 称作 内政的改革 中国近代的厄运之主要原因 无疑的 是现代化的迟缓 换言之 就是内政改革的失败 我深信现在惟一促进国联和国际帮助我们收复失地的方法在于速图内政的改革 或国家的现代化 内政的改革 包括经济 政治 思想的改革和社会革命 甲午以前 局部的物质改革不见效 于是有戊戌的局部政治改革 又不见效 于是有辛亥的整个革命 还不见效 于是有民四以来的思想及社会革命 这种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总体上说 是 政治和经济 的 民治主义 亦即 民治的宪政 和 资本与工业的社会化 蒋廷黻 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与国际 独立评论 第45号 1933年4月9日 第2 5页 此段论述近似于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表述 蒋廷黻阐释的全面现代化观 1933年5月 蒋廷黻强调包括 人的现代化 在内的 社会整体现代化 我们既没有现代的经济 现代的社会 现代的人民 那能有现代的政治 我们知识阶级的人应该努力作现代人 造现代人 蒋廷黻 知识阶级与政治 独立评论 第51号 1933年5月21日 第15 19页 1933年8月 蒋廷黻论述说 如果中国的近代史能给我们一点教训的话 其最大的就是 在中国没有现代化到相当程度以前 与外人妥协固吃亏 与外人战争更加吃亏 处今日而作政论的人的第一责任 据我看来 是集中力量来帮助和督促政府实行现代化 此处所言 现代化 基本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同义 蒋廷黻 论妥协并答天津益世报 独立评论 第62号 1933年8月6日 第2 5页 申报月刊 的现代化观 蒋廷黻在北方阐释现代化的同时 1933年7月 上海 申报月刊 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包括社会各层面的全面现代化观念 申报月刊 编者与蒋廷黻等 独立评论 作者观点一致 申报月刊 编者表示 现代化的范围固然很广 包含着政治 文化 学术和社会制度等等方面 但其主要之点 却在国民经济的改造 工业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编辑后记 申报月刊 第2卷第7号 1933年7月15日 申报月刊 一方面承认现代化包括社会的各层面 同时认为经济问题是现代化的主要方面 申报月刊 申报月刊 的现代化观 给学者的征文信将经济现代化指定为讨论重点 鉴于中国国家主权和经济崩溃的双重危机 须知今后中国 若于生产力方面 再不赶快顺着 现代化 的方向进展 不特无以 足兵 抑且无以 足食 我们整个的民族 将难逃渐归淘汰 万劫不复的厄运 而且 如果全面讨论现代化问题 方面未免太广 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编者之言 申报月刊 第2卷第7号 1933年7月15日 受编者引导 参加讨论者大都将经济问题视作中国现代化的核心 甚至将现代化直接指为工业化 张良辅称 中国的现代化 虽然包括政治 文化 学术及社会制度各方面 但是主要的含义 却是关于经济方面的 我这里所说的现代化自然专指经济方面 尤其是工业化和机械化而言 张良辅 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和方式 申报月刊 第2卷第7号 1933年7月15日 胡适 建国问题 的提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申报月刊 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焦点 1933年11月 遭到胡适 孟森等 独立评论 北方学人的批评 引出胡适 建国问题 论说 胡适 建国问题 的提出 孟森 北京大学史学教授 提出 如果仅把现代化问题视作社会制度问题 那么 在尚未解决中国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之前 中国又如何进行现代化 孟森将此认知误区称为 笼统 既搞不清何为 现代 又从何化之 孟森此论源于他与胡适的一次谈话 他问胡适 在当今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法西斯蒂主义的情势下 现代化有无界说 胡适回答 现代化者 化其为用科学施之于一切 而发达工艺 增生产为明效大验 孟森 现代化与先急务 独立评论 第77号 1933年11月19日 第7 11页 显然 孟森对 申报月刊 将讨论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成见 胡适 建国问题 的提出 胡适对 现代化 含义有自己的理解 将近代科学技术施用于社会各方面 从而实现工业化 胡适将 申报月刊 讨论称作 很广泛的空谈 讥讽说 看了 这十万字的讨论 真有点象戏台上的潘老丈说的 你说了 我更糊涂了 胡适反对 申报月刊 的 谈主义 倾向 主张把 现代化 论题 问题化 把 现代化 问题分解成一个个需要一步一步解决的具体的建国问题 现代化 也只是一个问题 即怎样建设起一个在现代世界里站得住脚的中国的问题 问题在于建立中国 不在于建立某种主义 应该 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在诸多建国问题中 工业化等经济建设问题居于要角 胡适 建国问题引论 独立评论 第77号 1933年11月19日 第2 7页 中国本位文化讨论理解的现代化内涵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讨论中 知识界理解的 现代化 内涵集中在两点 科学与工业化 科学主要指近代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 工业化又称 机械化 1935年4月 张熙若指明 中国现代化应在发展自然科学 促进现代工业 提倡各种现代学术 思想方面的科学化四个方面努力 张熙若 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 1935年4月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450至451页 1935年6月 经济学家刘絜敖将 近代化 与 科学化 并称 提出 使我国科学化或近代化 其中 近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要义 我们应急速的将形成近代文明国家的要素即科学与技术 尽量从欧美移植过来 以改造我国的产业组织 刘絜敖 中国本位意识与中国本位文化 1935年6月10日 罗荣渠主编 从 西化 到现代化 第526至527页 30年代后期至抗战时期知识界理解的现代化内涵 30年代后期至抗战时期 知识界对 现代化 的理解 最终落实在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1936年10月 蒋廷黻将近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化视作近代化的核心 近代世界文化 就是 科学机械文化 近代化 就是 科学化 和 机械化 其中 科学化 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