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doc_第1页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doc_第2页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doc_第3页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doc_第4页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摘要:宋代文学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雅俗变化呈现出跟前代完全不同的走向,宋代文学以雅为宗,但同时又出现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宋代文人不但可以接受俗文学,而且努力改造雅文学,使宋代文学达到与前人不同的新境界。关键字:宋代文学 雅 俗 雅俗结合 以俗为雅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俗文化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主要趋势。宋代文学也受其影响,总体呈现以雅为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宋代文化的影响。一、雅俗变化成因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远大于前朝,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多倍,致使许多平民庶族踏上仕途,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分,官僚、文化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而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体。一方面,宋代士子本质仍深受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努力维护传统封建的伦理道德,注重品行、操守。加之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盛行,文人成为宋代朝廷的“顶梁柱”,那么他们所倡导的文风必然倾向典雅,例如宋初盛行的西昆体,代表作家是杨亿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所倡导的辞采华美,对仗工整,风格典雅等诗风在当时风行一时,独领风骚;而另一方面,这些士子骨子里本就是平民,对市民文化有归属认同感。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士子们的观念被冲击,怡情养性,追求娱乐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俗为雅”的倾向。宋代长期以来,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发展迅速,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群,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勾栏、瓦舍等通俗娱乐场所,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增多也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宋代教育与印刷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文化的消费群体。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雅正文学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得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通俗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以民间说唱艺术的形式写过一组渔家傲和采桑子鼓子词,描写了宋代的西湖美景和风俗民情,打破了通俗文学与文人词之间的隔阂,把词的音乐性和通俗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2、 雅俗变化的表现之诗俗宋代士人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却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滚打,两种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于是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出这种的矛盾的心理。宋代士人在人格上都尚雅忌俗,而在诗作上却多主张以俗为雅或雅俗结合。苏轼说:“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认为士人俗则无可救药,而又说:“诗须要有为而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认为作诗应以俗为雅。宋代士人的思想人在维护传统礼教,同时又写下了大量的世俗佳作,他们这种矛盾的现象就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碰撞、交织。诗歌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宋代诗人必须另辟蹊径才能不落人下。宋人也从一味模仿转向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方面就是将诗歌生活化、世俗化。梅尧臣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将琐屑小事写得饶有趣味,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写值夜时思念妻儿,范饶洲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描写美味而有毒的河豚等,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也以追求“平淡”为目标,他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就体现出了“平淡”的风格倾向。诗风是以偏离唐诗丰深情韵的风格为方向。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后人评之为“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级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着眼于此,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对梅诗赞叹不已。梅诗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代以俗为雅的先河,而从黄庭坚便开始了对诗歌的俗化。陆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诗中,从农村的平凡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身位理学家的杨万里,用近于口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诗,所咏的都是十分平常的景物,却给人以新鲜感又富于理趣。宋诗中“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更加贴近现实日常生活。3、 雅俗变化的表现之词雅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之后,经文士的改造和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派”温庭筠的改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体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然而,宋词的真正兴起和繁荣则是在宋代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演唱,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通俗作曲家”。柳永使词朝着通俗化方向发展。而从苏轼开始,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认为诗词同源,词也应当同诗体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如江神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苏轼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词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改变了词作原有的世俗化,朝着雅正的方向发展。后经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手法和抒情功能上基本合流。辛弃疾在艺术上博采众长,认为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议论说理,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并最终确立了词体与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在贺新郎一词中,“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持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用散文化的句法,音韵节奏却依然自然流畅、活泼传神。姜夔依旧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诗,却过滤省略了缠绵温馨的恋爱细节,只表现离别候的苦恋相思,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凡脱俗的韵味,使恋情词也上升到高雅的地位。到南宋后期,词的雅化达到极致,周密融会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诗风;刘克庄作词“不涉闺情春怨”,一以国家命运为念,深化和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宋词发展至此,已经很明显的呈现出与从俗到雅的发展进程,恰与宋诗相反。四、雅俗变化的影响同样是在宋代这个不变的文化环境中,诗和词却走着看似完全不同的道路,然而在仍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尚雅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者文学的发展,所以在思想观念上,不论是宋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还是宋词的化俗为雅,都有对传统高雅思想的回归。但是在创作上,诗和词却都表现出世俗的一面,与传统文化相悖离,这种矛盾的现象是与宋代审美观的变化相适应的。在宋代以前,传统的审美观大都崇尚雅正而鄙弃世俗,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已推崇高雅为主流。然而在文化转型的宋代,文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大众的世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士人到平民都要求适合自己的文化消费,雅俗的界限开始模糊,标准也逐渐被混淆。本来雅文学和俗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却在宋代通过诗词不同的走向而逐渐融合。典雅的艺术风格之所以被人奉为正宗,正是由于它和传统儒家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思想相一致,因而得到学者、士大夫的认可,而宋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不仅是对世俗文学的认同,也是对雅正文化的回归。 从文学整体发展来看,文学的主流就是雅俗不断交融、共同发展,而这一点就是从宋代的转型开始。宋代雅文学和俗文学不再完全对立、互不联系,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断进行交流互补,改变了雅文学“一统天下”而俗文学“一文不值”的格局。宋以后,不论是小说还是戏曲,这些民间通俗文学开始出现在士大夫眼中,扩大了文学的范围,使文学的娱乐性和审美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