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记录仪发展史 .doc_第1页
灌浆记录仪发展史 .doc_第2页
灌浆记录仪发展史 .doc_第3页
灌浆记录仪发展史 .doc_第4页
灌浆记录仪发展史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灌浆记录仪发展史 我国灌浆记录仪发展史什么是灌浆记录仪?国家能源局xx年5月发布了灌浆记录仪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将灌浆记录仪这样定义灌浆记录仪即灌浆自动记录仪,它是通过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或其他元器件,对灌浆施工作业的压力、注入率等施工参数进行检测、显示并予以记录的装置。 导则还规定了灌浆记录仪的各项参数标准和使用注意事项,为灌浆记录仪行业提供了一个行业技术标准。 灌浆自动记录仪在实质上是灌浆施工中应用的一种自动化监控系统,其作用是在灌浆过程中,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在屏幕上显示灌浆压力、流量、水灰比及注入水泥总量,按设定时间间隔定时打印出时间、平均压力、最大压力、流量和水灰比,当灌浆结束时,自动计算并打印注入水泥总量、浆液总量和单耗水泥量,并且可打印出灌浆压力和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 在压水过程中,记录压力和流量,计算出最后一点的吕荣值1并打印出来。 灌浆自动记录仪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人工操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帮助业主、监理管理、控制工程质量。 灌浆记录仪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经过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我国灌浆记录仪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我们的科研人员们仍然在不懈地努力,希望在技术层面上有更大的突破。 对于每一个技术层面的突破在灌浆记录仪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历史性事件,每次进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我国第一台记录仪的产生。 在各大水利水电等建筑灌浆工程中,灌浆数据的记录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最早时期,这项工作是由人工完成,但是灌浆工程是一项比较隐蔽的良心工程,没有客观的数据,一方面对于业主的对灌浆的监控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对于灌浆工程的质量、数据分析也不精确。 基于这些原因,80年代末,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灌浆记录仪,例如瑞典的Craelius和VOPL,瑞士的Hany,法国的Lutz灌浆记录仪。 这标志着我国人工记录灌浆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灌浆记录工程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 国内第一台灌浆记录仪(单片机)产生于1986年,由中国水电基础工程局和天津大学联合研发。 由于当时的通讯、交通等方面技术不发达,信息不能及时传达,1吕荣值(q)表示使用灌浆材料作为试验流体时地层的渗透系数。 加上记录仪成本较为昂贵,因此在当时灌浆记录仪没有大面积运用到灌浆工程中。 直到xx年,xx水电灌浆技术规范要求国内大中型水电工程必须采用灌浆自动记录仪,灌浆记录仪才开始大面积地使用,一些中小型水电工程也开始陆续使用灌浆记录。 二、由单片机发展到电脑型。 我国灌浆记录仪的发展,由最开始的单片机版灌浆记录仪到电脑型的灌浆记录仪。 1999年,我国在小浪底水电工程成功开发首台电脑型的一拖八FEC-GJ3000灌浆自动记录仪,标志着我过彻底摆脱了模仿外国单片机灌浆自动记录仪时代。 电脑型灌浆记录仪具有成本低、功能强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给灌浆史上也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但是电脑型灌浆记录仪也由于其适应性差、可操作性强的特性被国内许多大中型电站明文禁止使用。 同时,虽然我国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支持一拖八的水平,但是由于一拖八型的灌浆记录仪8个灌浆孔公用一个终端系统,容易造成卡机等现象,一旦出问题,8个孔的灌浆工作将全部暂停。 另一方面,一拖八行的灌浆记录仪线路复杂,给操作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在现阶段,被普遍使用的便是单片机一拖二型灌浆记录仪。 三、参数记录的发展。 从参数记录的方面,我国灌浆记录仪是从最开始的两参数(即压力、流量值),到三参数(即压力、流量、密度值),再到xx年中大华瑞科技有限公司首次提出的还可记录岩体抬动的四参数(即压力、流量、密度、灌浆部位岩体抬动值),极大地满足了客户对灌浆数据记录的要求。 灌浆记录仪的发展截至此,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满足帷幕灌浆、固结灌浆、GIN法灌浆等多种灌浆方式,集记录、打印、数据分析为一体。 为灌浆工程带来了可靠的数据参考和极大的方便。 但勇于进取的人们远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于是,一个个新成果又诞生了。 新技术的发展 1、防作弊措施。 灌浆工程是一项隐蔽的工程,在没有灌浆记录仪的时候,我们只能使用人工记录,人工记录数据的缺点就在于数据不准确、记录工程量大。 同时,人工记录也是对记录员良心道德的考验。 随着灌浆记录仪的投入使用,减少了人力在记录方面的投入,数据也较准确。 但是,灌浆记录仪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个隐蔽的工程也给了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一个作弊的机会。 所以虽然使用了记录仪,最后得出的数据也不一定真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xx年,中大华瑞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灌浆记录仪的防作弊措施”。 这一措施投入使用以后,在国内的拉西瓦、溪洛渡、向家坝、长河坝、黄金坪电站等地,强有力地防止了作弊现象的发生,受到了监理、业主的一致好评。 2、无线传输技术。 灌浆记录过程实际就是将传感器测量的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灌浆记录仪上,监理需随时在工程现场监控,想要查看灌浆压力、流量、抬动等参数的变化,只能由记录仪操作人员逐个调出来查看,加之施工现场环境比较恶劣,通信不便,这更是增加了管理人员的监控难度,很难做到完全管控。 因此不少厂家提出了无线传输的方案。 无线传输技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水电行业运用却不迟迟没有进展。 在施工地,即使是在大坝,尚且存在信号不稳定、数据丢帧、无法接纳多台记录仪同时上传数据等问题,更不用说在环境更加恶劣的隧道、走廊等地。 xx年,中大华瑞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攻克了地下廊道内信号难以传输、传输不稳定、传输速率低等技术难关,不论在坝面上还是在地下廊道内均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 这一技术难关额突破,意味着灌浆数据的及时掌握不再是难题,监理和业主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时间,都可以通过登录监控中心网站进行实时监控,第一时间掌握灌浆现场情况。 如今的成果离不开业内人士的默默付出,在这里,我们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