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诺贝尔获奖者精神与诺贝尔奖认识摘要:每一个诺奖的背后都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都足以让全人类为之骄傲,诺贝尔奖的设立,对物理学、化学、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并且仍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得奖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几乎都是在科学发展史上首创的,对科学的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诺贝尔奖得主肯定有他们共同的特质,严谨求实的态度、自己独特的见解、一颗平常心、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多少科学家盼望自己能登上诺贝尔奖的奖台,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然而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诺贝尔奖的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应把获诺贝尔奖当作奋斗的最终目标,对诺贝尔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诺贝尔奖本身正引起人们的思考。切不要把诺贝尔奖当作偶像崇拜,要打破那种认为“诺贝尔奖公正而客观地将桂冠加在物理学和化学界最佳的科学家头上”的幻象。一句话,要用一颗平常心、平静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关键字:诺贝尔奖、获奖者精神、公正性、平常心1. 诺贝尔获奖者精神 提起诺贝尔奖,有太多的名字,瞬间就涌进我的大脑,闪现在我的眼前。因为这个奖项所冠于的人物无一不有着卓越的成就。基于自己对诺贝尔奖及其获得者浅薄的了解来谈谈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备的精神1.1严谨求实的态度 大学时,费歇尔的聪颖和勤奋认真的态度就已受到老师的注意。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时,拜耳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之初,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德国的费歇尔是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荣获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实际上, 在费歇尔之前,,R.Sehmitt 和L.Glutz ( 1 8 6 9 年) , A . S t reeker 和P .Romer ( 1871年)通过与费歇尔类似的反应,已经制备出苯脐的衍生物。遗憾的是,他们缺乏费歇尔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对自己的发现毫无所知, 因而与苯麟这一重要化合物的发现失之交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严谨勤奋的求学和研究态度决定了费歇尔一生的成就。1.2自己独特的见解 翻开长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来自不同的国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着独立的个性,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着自己的见解,不会随波逐流。这一点表现在学术上就是特色。且不论这种特色日后是否能够得到承认。但这是独立自主的首要的。在任何社会中,凡是追求进步力图在某方面做出成绩的人,不仅是女性,都会受到传统的和“激进”的思想的双重冲击。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矛盾的出现。在各种社会的,家庭的,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和冲击下,我们需要做出选择。潮流往往是大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对于你也许并不适合。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便显得很重要。巴巴拉.麦克林托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能了她很大的自由思考的空间。父母不去为她安排一切,规定一切,她可以穿灯笼裤,跟男子一起打垒球;她不必去学习女孩子要学的礼仪,愿意在什么就做什么。然而这种自由也不是完全的。在她去打算到康涅尔大学注册时遭遇了母亲强烈的反对。这时独立自主的个性显现出来了。为了去上大学,从事喜欢的工作,学习向往的知识,她自学了很多课程,有半年的时间,她白天到职业介绍所工作,赚取学费,下班后则在图书馆里度过(1)。父母给她的自由并没有使她成为一个骄纵的人,而是让她拥自主的能力,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志愿,并且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而拚命的努力。在二十世纪最初的那些年里,妇女的权利很受限制。即使现在,还有男性不能自主地选择,我们可以想见巴巴拉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做墙头的芦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会顺势地摇摆,好似很识时务。往哪个方向摆,应该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是顺势而下,听风听雨。1.3平常的心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拥有一个平常的心。看看诺贝尔奖走过的风雨历程,哪个获奖者的成果是一年两年得到承认的?多少人的成果是被尘封多年,其间的寂寞和苦涩谁人能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的是试验得出的结果无法与人分享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与不能说话的人无异吧。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可是当初他的相对论发表时,据说,全世界只有12个人可以理解(2)。Linda B. Buck,因其与导师RichardAxel在嗅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这荣光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啊!Linda33岁获得博士学位,已经属于大龄了,其后又由于工作没有着落,做过11年的博士后。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现在的社会上有着对博士各种各样的负面说法,女博士更是不在话下。形形色色的人生,多姿多彩的活法,对时下的青年人而言确是有着巨大的诱惑。总也在听说很多人学习生物学,出国,相对容易,出去后,丢掉生物学的帽子,找个计算机编程的工作,过活。内心缺少对科学工作的热爱自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还是由于没有一个平常的心。不是不热爱科学工作,而是觉得其他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名利。不单纯的开始,也就注定了不坚定的心。 诺贝尔奖得主肯定还有其他共同的特质,上面的三点是我自己真切体会到的吧。2 诺贝尔奖认识在我看来,评论这个世界顶级科技和人文奖励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感恩。感激那些为了全人类工作的人们,他们用自由的思想,天才的头脑,执着的努力,带领这个蓝色星球走向文明,富强。不论是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他们做出的一切都在为全人类共享,他们的成就没有国界。每一个诺贝尔奖的背后都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都足以让全人类为之骄傲。我们必须得承认,诺贝尔奖的设立,对物理学、化学、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并且仍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得奖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几乎都是在科学发展史上首创的,对科学的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不说别的,单就几位华裔科学家得诺贝尔奖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反响,就可略见一斑。我们以他们为自豪,我们常常以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奋斗精神来激励和鼓舞年青人奋发向上,他们成为我们中国人在科学界的楷模,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鼓励年青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为“对人类的最大福祉”作出贡献。只不过不要让他们把此当作奋斗的最终目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许多人的心目中,尤其是在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心中,诺贝尔奖总是充满着崇高色彩,人们对获奖的科学家敬仰有加。多少中国人在殷切期盼着中国科学家登上诺贝尔奖的奖台,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然而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诺贝尔奖的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应把获诺贝尔奖当作奋斗的最终目标,对诺贝尔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诺贝尔奖本身正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诺贝尔奖的甄选和评定过程中,的确出现了许多不公或怀有私利的憾事,如由于阿伦尼乌斯的反对使门捷列夫失去了获奖的机会。这件事情当然遗憾,但如果我们查阅一下1906年、1907年、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穆瓦桑、毕希纳和卢瑟福的成就,他们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应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就拿穆瓦桑来说,他的科学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界确实首屈一指,他因“制成纯氟并发明了高温电气弧光炉”而获1906年化学奖。他的科学成果与门捷列夫的成果相比实用性要强,这与得不得奖也许不无关系。当然,门捷列夫没有得奖,无论如何应该说是一件诺贝尔奖史上的大憾事,我们为此而惋惜。类似的遗憾还有法国物理学家庞加莱。门捷列夫、庞加莱,甚至爱因斯坦未因相对论得奖,可能都是与评选委员会受实验主义的影响,从而造成“对理论的恐惧”直接有关。当然也与评委中的偏见、私利等等因素相联系。事实上,人世间任何一样奖项,要想“通过一个完美无瑕的程序,不受任何偏好或偏见的玷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由此,我们赞同弗里德曼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切不要把诺贝尔奖当作偶像崇拜,要打破那种认为“诺贝尔奖公正而客观地将桂冠加在物理学和化学界最佳的科学家头上”的幻象。一句话,要用平静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一个国际符号而已,有人能操纵联合国,更何况一个小小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一个变相的人才争夺计划,值得思考啊。/来 但如今这个奖,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公正性,诺贝尔奖已经沦为为资本主义服务,是政治因素干扰下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黑幕,不亚于任何一场选秀节目。诺贝尔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西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残余和工具,他不属于全世界,只属于欧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