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榫减震性能试验研究.pdf_第1页
减震榫减震性能试验研究.pdf_第2页
减震榫减震性能试验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8 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0年第 l0期 总第 1 4 8 期 减震 榫减 震性能试验研究 陈浩 高 日 李承根 冯刚宪 1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1 0 0 0 4 4 2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集 团有限公司 西安7 1 0 0 4 8 3 中国船舶重 工集团公 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河南洛阳4 7 1 0 3 9 J 摘要 结合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需要 针对支座功能分离的设计理念 通过试验对减震榫在低周反 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和耗能等性能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 减震榫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有很好的延性和耗 能能力 在线弹性阶段有较大的刚度 符合铁路桥梁对减震榫的要求 关键词 高速铁路桥梁 减震设计 支座功能分离 中图分类号 T U 3 5 2 1 文献标识码 A I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2 0 1 0 1 0 0 0 2 8 0 3 S TU DY oN 唧S HoCK ABS oRBI NG PERF oRM ANCE S T 0l F ABS oRBER CHEN Ha o GAO Ri LI Ch e n g g e n FENG Ga n g x ia n 1 S ch o o l o f C i v il E n g in e e rin g B e ij in g J i a o t o n g U n iv B e i j in g 1 0 0 4 4 C h in a 2 C h i n a R a il w a y F ir s t S u r v e y a n d D e s ig n I n s t it u t e G r o u p C o L t d Xi a l l 7 1 0 0 4 3 C h in a 3 R e s e a r ch I n s t it u t e o f 7 2 5 C h i n a S h ip b u lid in g I n d u s t r y C o r p o r a t io n H e n a n L u o y a n g 4 7 1 0 3 9 C h i n a Ab s t r a ct Acco r d in g t o t h e d e ma n d o f b r id g e s e is mic d e s i gn in h ig h s p e e d r a ilw a y a n d t h e id e a o f b e a ti n g f u n cti o n s e p a r a t i o n t h is r e p o r t p r e s e n t s s o me a p p r o p r ia t e r e s u lt s o f t h e h y s t e r e t ic b e h a v io r a n d e ne r g y d is s i pa t io n ca p a ci t y o f a b s o r be r un d e r the lo w cy cle lo a d in g e x p e r ime n t An d it s h o ws tha t the d u ct ilit y a n d e n e r g y d is s i p a t i o n ca p a cit y o f a b s o r b e r p e r f o r ma ce w e ll a t lo w cy cle lo a d in g a n d the s tiff h e s s in lin e a r e l a s t i c ph a s e is imp r o v e d wh ich me e t s t h e r e q u ir e me n t o f t he r a i lwa y b ri d g e d e s i g n Ke y wo r ds h ig h s p e e d r a il wa y b ri d g e s e is mic d e s i gn b e a ri n g f u n ct i o n s e pa r a t i o n 1 减震榫设计理念 该设计理念是将桥梁固定支座改为活动支座 在 基金项 目 国家 8 6 3计划项 目子课题 2 0 0 8 A A 0 3 0 7 0 7 正常使用状态下 梁体传来的竖向反力及梁端的转角 仍由支座实现 但梁体的水平反力及水平位移则 由减 小 计算精度难 以满足 反之 单元总数量过多 计算 耗 时长 难以收敛 所以要选取一个合适的网格尺度 同 时要注意最大单元与最小单元之 间的差距不能太大 2 如 没考虑 型钢 与混 凝 土 钢 筋 与混凝 土之 间 的粘 结滑移 则应该 采用共用 节点 来 实现位移 协 调 如果为避免加载时 出现应力 集 中 造 成局部受 压 破坏 可在加载点处设置钢 垫板 也通过共 用节点 使 钢垫块 节点与相应 的混凝土节点位移 协调 6结语 1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数值模拟可以辅助试 验 在试验进行之前 通过模拟 了解到可能发生破 坏 情况及部位 如果试验控 制参数很 多 会 花费很 多人 力物力 如果采用数值模拟 对某些参数控制情况下计 算 与试验值 内插 更加经济 2 在模拟时需要注意正确设置参数 合理划 分网格 正确建立模型以及选取适当的收敛准则和加 载步 可以得到很好的模拟结果 参考文献 1 过镇海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3 2 江见鲸 陆新征 叶列平 混凝土结构有 限元分析 M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2 0 0 5 3 江见鲸 何放龙 何益斌 陆新征 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M 北 京 机械 工业 出版社 2 0 0 6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5 0 6 作者简介 郭宇 1 9 8 4一 女 哈尔滨 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抗震性能模拟和试验研究 陈浩等 减震榫减 震性 能试验研究 震榫支撑 和控 制 地震 发生后 梁体地 震水平 力 将通 过减震榫传至桥墩 通过对减震榫结构的精细化 设计 在正常运营下满足列车对桥梁刚度的使用要求 在强震下有足够 的延 性 以达到减小地震力的 目的 支座功能分离 的减震设计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抗 震设计方法有了本质的变化 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 法都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以达到抗震设 防 目标 这种 以强制强 的设计方 法 不但增 大 了 结构的地震反应 而且还将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支座功能分离的减震设计方法通过对支座体系水平 和竖向功能的分离 具有传力路径明确 各部件功能单 一 横向和竖向变形不耦联 易于精细化设计和控制的 特点 从而实 现减震 目的 2减震榫的结构形 式 将减震 榫下端锚 固于桥墩 顶帽上 上端伸 入梁 体 底面一个预埋 的钢盒 中 用橡胶 或沥青 砂胶填 塞 减震 榫与钢盒之间的缝隙 使其与梁体实现理想的铰接传 力 同时 将 固定支 座 改为 活动支座 于是实 现 了支 座功能的分离 在正常使用状态下 梁体传来的竖向反 力及梁端 的转 角位 移仍 由支 座实现 但梁 体 的水平 力 及水平位移则 由减 震 榫承受 地 震发 生后 梁 体地 震 水平力将通过减震榫传至桥墩 不再像以前传统 的设 计 地震水平力通过支座和支座锚螺栓传给桥墩 只有 在强烈地震发生时 支 座锚 螺栓被剪断 梁体移 动触及 减震榫后 减震榫才起 到限位和防落梁 的作用 显然 如果减震榫能够提供 较大 的水平 塑性变形 就 可 以起 到 良好的减震效果 由图 1可以看到 就 受力行 为而 言减震 榫是 典型 的悬 臂梁结 构 当上端作 用水平 力 P时 构 件 的沿程 弯矩分布为三角形 根部最大弯矩 M P h 式中 为减震榫根部弯矩 P为减震榫端部作用水平力 为 减震榫 高度 图1 减震榫模型及受力 3 减震榫试验研 究 3 1 试验模 型 本 试验为减震榫 的拟静力 试验 减 震榫 中部段 采 用 数控 机床加工 材料为高性能钢 该试验对两个参数 相同的试件进行加载 本次试验是在北京交 通 大学结 构试 验室进 行 的 试验 加载全过程 由 MT S液压伺服 系统控制 水 平推拉 力采 用液压作动器施加 3 2 试验加载制度 对 试件 1采用 先 荷载 控制 后 位 移控 制 的加 载方 法 荷载从 3 0 k N开 始加 载 然 后卸 载至 0 k N 再反 向 加载 至 3 0 k N 再卸载至 0 k N 这样完 成一个 周期 再加 载一个周期 然后继续加载 至 1 5 0 k N 每级 荷载都加载 两个周期 接着开 始进行 位 移反 复加 载 从 2 0 ra m开 始加载 加载至 6 0 m m 每级位 移加载 一个周期 加 载 方案 1 如图 2所示 荷载控制 k N 从 觚 l 6 0 位 移 控 制 m m 穗 5 l yy y删y l V I 一 D 一 一120 图2 加载方案 1 对试件 2采用位移控制加载的试验方法 在减震 榫 的顶部 圆头中心处施 加低周 反复 荷载 5 m m一个量 级 每级循环两次 加载至 4 0 mm 在位移4 0 m m反复加 载直至试件出现裂纹 加载方案 2如图3所示 4 0 l 2 0 簿0 一 2 0 4 0 5 i 6 一 y y y y 图3 加载方案2 3 3 试验结果分 析 3 3 1 P一 曲线 将试验记录所得荷载和位移的数据转化成曲线 即 P一 曲线 如图 4所示 3 0 0 2 o o l0 0 0 2 0 0 1 5 O 1 o o 5 O O O l0 2 0 3 0 4 0 5 0 6 0 0 lO 2 0 3 0 4 0 图4 P 曲线图 由图 4可见 对于试验 1 当位移 约为 1 3 ra m 荷 载 约为 1 2 5 k N时 试件 1 的 P一 曲线 开始 出现非线 性 表 明此时构件 已经进入塑性阶段 随着位移的增大 荷 载增 长速度减慢 当位移约为 2 7 ram时 荷载几乎不增 长 当位移为 6 0 ra m 时 最大 荷载 约 为 3 lO k N 此 时构 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0年第 1 O期 总第 1 4 8期 件已经破坏 经观察 试件底部 和接 近底 部 的地方 均 有较大裂缝 出现 对 于试 验 2 当试 件 2进 入塑 性 阶 段 位移约 为 1 2 ra m 时 荷 载 约 为 1 1 0 k N 当在 位移 4 0 m m时循环加载 8个周期后 试件 2的根部 出现细微 的裂 缝 继续加载 裂缝 逐渐变 大 6 8个周期 后 结束 加载 试件仍未破坏 塑性位移可继续增大 3 3 2滞 回曲线 试件采用预设的加载规则循环加载 其滞回曲线 见图 5 通过试验所得 的试 件的 荷载 一位移滞 回 曲线 可以看 出 jUU 2 0 o 4 6 3 0 0 2 0 0 图5 滞 回曲线 1 滞回环形状呈梭形 滞回曲线的形状非常 饱满 反应出试件的塑性变形性能很强 具有很好的地 震能量吸收力和优越的抗震性能 2 在试件的起始加 载阶段 滞 回环 面积极 小 荷载和位移之间基本上呈直线变化 在荷载往复过程 中 刚度退化不明显 残余变形也 极为微小 试件基本 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3 随荷载进一步加大 滞 回环开始呈现曲线 形 随着荷载的逐级增加 滞回曲线开始逐渐向位移轴 倾斜 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逐渐增大 试件刚度退化 明显 表 明结构进入非线性工作 阶段 4 试件进入最大荷载阶段 荷载还在上升 但 上升速 率减慢 随着施加位移加大 滞 回环的面积扩大 很快 滞回曲线的斜率降低较快 表明试件耗散能量加 大 刚度退化较快 3 3 3 耗能性能 试验 l 与试验 2的耗能参数见下表 1 可 以看 出 结构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随着试件顶端位移的增 大而增 大 这就 意味着随着试件顶点位移 的增大 结构 的耗能能力亦逐渐发挥 表 1 试验 1 试验 2的耗能能力参数m m 注 为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在结构达 到最 大荷 载之 前 由于试件各 构件 材料 塑性发展较小 结构中塑性变形较小 因此结构的耗能 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此 时结构变形较小 发展速度也较 为缓慢 这体现在等效粘滞阻尼系数较小 当结构达 到最大荷载之后 试件材料塑性发展较大 结构 变形速 度也明显加快 此时体现 在试件 的等效 粘滞阻尼 系数 较大 变化速率也较快 试件耗能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 出减震榫抗震耗能能力较强 4结语 1 在弹性 范 围内循环 加载 时 截面滞 回曲线 的包络面积几 乎为零 变形能力为弹性应变能 几乎没 有能量消耗 2 进入 塑性 范 围循环加 载时 对 于同一应 变 幅值 随着循环次数 的增加 承 载能力有所下 降 可见 循环荷载降低 了构件强度 但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 渐收敛 3 循环 加载过 程 中 荷 载卸载 到零 时仍 存在 残余变形 对每一循环来说 压应力开始加载时的残余 挠度可当作构件反向加载时的初始缺陷 该残余挠度 随循环 幅值的增加而增加 4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和功比系数随着模型顶 端位移的增大而增大 这就意味着随着模型顶端位移 的增 大 结构 的耗能能力亦逐渐发挥 上述分析可知 减震榫在低 周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