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PPT课件.ppt_第1页
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PPT课件.ppt_第2页
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PPT课件.ppt_第3页
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PPT课件.ppt_第4页
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1 学习目标 通过阐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原则及理论 方法 懂得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 不仅要对资产 负债分别进行管理 而且要对二者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的回顾 了解我国资产负债管理演变的过程 原因及内容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践的评价 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 2 思考题 1 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2 简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3 历史上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哪几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其特点和优缺点是什么 3 思考题 4 在我国 为什么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5 试述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 的内容和特点 6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践 你认为制定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 的意义有哪些 4 讨论题 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5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 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资产负债管理 也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安全 高效的资金经营管理模式 其含义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 对各类资产和负债进行预测 组织 调节和监督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以实现资产负债总量上平衡 结构上合理 从而达到最大盈利的目的 6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二 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提问 三 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提问 7 二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 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1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是注重银行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资产管理理论又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 资产转移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8 一 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资产管理方法 1 资金总库法 9 一 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资产管理方法 2 资金转换法 10 一 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资产管理方法 3 管理科学法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 运用较多的是线性规划方法 它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是建立目标函数 银行首先要确定在某一时期资产管理的目标 根据目标 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中分配资金 第二是确定限制性因素 第三是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11 二 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 1 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它认为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 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 银行一旦需要周转资金 可以向外举债 只要能进入市场并且通过竞价获得资金 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 12 二 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负债管理方法负债管理方法实际上就是讲银行筹资渠道的多样化 1 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 发行债券 3 同业拆借 4 向中央银行借款 5 向国际市场借款 13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1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该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 而是吸收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涵 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 14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该理论认为 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真正实现安全性 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 只有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入手 共同调整 协调安排 全方位 多层次进行管理 才能达到经营总目标的要求 真正实现 三性 的均衡 15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1 资金缺口管理 GapManagement 商业银行资金缺口管理 也叫差额管理 是在利率变动时期使银行资产负债利差达到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措施 其基本做法是 随着利率的变动 调整可变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组合结构 通过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 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16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资金缺口在数量上等于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与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之差 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动周期的不同阶段上通过灵活调整其缺口状态 可以扩大银行利差 争取最大收益 17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2 持续期 Duration 缺口管理持续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 或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其价格变动基础上计算的加权平均时间 持续期的计算方法为 18 其中 D为持续期t为各现金流发生的时间 表示t期的现金流或利息f为资产或负债的面值n为期限i为市场利率 19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3 比例管理法 ProportionManagement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 通过建立各类比例指标体系以约束资金营运的管理方式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 一般分为流动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三类 20 三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 一 统存统贷的管理体制 1953 1958 二 存贷下放 计划包干 差额管理 统一调动的体制 1959 1961 三 高度集中统一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 1962 1978 四 统一计划 分级管理 存贷挂钩 差额包干的体制 1979 1983 五 统一计划 划分资金 实贷实存 相互融通的管理体制 1984 1993 21 三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 六 总量控制 比例管理 分类指导 市场融通 1994 1997 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1 背景2 体制具体含义 22 六 总量控制 比例管理 分类指导 市场融通 1994 1997 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 3 指标体系 1 1994年2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 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 决定从1994年开始 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 23 六 总量控制 比例管理 分类指导 市场融通 1994 1997 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 2 1996年12月 中国人民银行下达的 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 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 对1994年制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进行了修订 新的指标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两大类 24 六 总量控制 比例管理 分类指导 市场融通 1994 1997 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 4 此种体制的实质 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 25 七 计划指导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 1998至2005 即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 1 为什么取消贷款限额控制2 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资金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3 取消贷款限额控制 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意义 26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特别是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 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风险更大 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指标 还是1996年制定的 这些指标受当时环境所限 原有指标多数属于合规性指标 目前看来 其中不少指标和指标值已经过时 27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为了克服1996年颁布的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 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 中的不足 银监会于2005年12月31日制定了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试行 以下简称 核心指标 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 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 银发 1996 450号 同时废止 28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1 核心指标 一览表 29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1 核心指标 一览表 30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2 核心指标 的口径说明见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试行 附件二 31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3 核心指标 的具体意义一是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 银监法 第27条规定 要建立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这从技术角度看需要首先确立一套指标与标准值 否则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就无从谈起 核心指标 从覆盖面 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看 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32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二是银行业监管正在从合规监管向合规与风险监管并重转变 核心指标 是根据这一思路设计指标的 能够提高我国银行业审慎和风险监管水平 33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三是适应了当前监管发展 在监管实践中 银行监管内容逐步从过去单一的信用风险监管扩展到流动性 信用 市场和操作风险 实行全面风险监管 核心指标 针对这四类风险分别设计了监管指标 34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最后 核心指标 有助于我们的监管技术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其中的一些指标体现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技术 比如风险迁徙 新资本协议中预期损失 EL 与非预期损失 UL 的概念 35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4 核心指标 的基本定位首先是替换原有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 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 成为银行监管新的指标体系和标杆 第二 核心指标 不是现有指标的简单 汇编 它有自己的逻辑和层次 在三个层次上包括了四类风险的两级指标 36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第三 为银行监管提供参照系 在实际应用中单项指标不与监管措施直接挂钩 监管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 第四 在用途上 我们概括为 一套核心指标 多种监管用途 也就是说 核心指标 既可用于风险评级也可用于风险预警 既可用于非现场监测分析也可指导现场检查 既可针对单家机构分析也可进行同质同类分析 37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5 核心指标 的适用对象它主要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 城市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 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参照执行 38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6 核心指标 的特点一是与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 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 相比 在指标及标杆选择上有重大完善 39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新增了核心负债依存度 流动性缺口率 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利率风险敏感度 操作风险损失率以及所有迁徙类指标等13个指标 修改了授信集中度 授信关联度 不良资产率 不良贷款率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6个指标 并根据银行业改革成果和进度调整了部分指标值 40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二是体现了风险监管的内在逻辑 首先衡量风险水平 然后分析风险迁徙 最后评估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41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三是覆盖了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领域和风险点 既覆盖了信贷资产风险 也覆盖了非信贷资产风险 既反映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也反映了市场和操作风险 既反映了各类风险的总体水平 又反映了风险结构与波动性 42 八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 2006至今 四是引入 风险迁徙 概念 反映了风险的动态变化 从技术层面看 这种技术以五级分类为基础 同时又弥补了五级分类只能衡量风险静态水平的不足 从应用价值看 这类指标不仅可用于风险水平的评价 也用于对风险变化的预警 此外 核心指标 还体现了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及两道防线 并兼顾操作性和前瞻性 43 四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评析 纵观我国的实践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过几次转型 可以说不同时期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都是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当时的特点而制定的 因而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44 四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评析 但是 如果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历了从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 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其管理方法较为多样和先进 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不论经历了几次转型 但到目前为止 还停留在简单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阶段 45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将资产和负债综合起来 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总量 结构 利率 期限 风险和流动等方面的搭配 以此形成自我约束 自担风险 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 46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中央银行在总结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对商业银行资产与资本风险进行监测 管理的一种方法 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47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1 二者的区别总的来讲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的科学自律管理 是企业管理科学与银行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一种手段 是政府作为一个外部实体介入并代理市场对银行施以管理的结果 因此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管理系统 二者的管理目标 主体 内容及手段都不相同 48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一是目的不同 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标是促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保持金融业稳定 健康发展 49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二是内容不同 资产负债管理是依据资产和负债对称原理 通过降低负债成本和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涉及到资产负债的方方面面和资金运营的全过程 更注重动态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通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施以比例控制 来抑制银行风险 防止银行倒闭 如果把资产负债管理归纳为 三性 管理 那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仅着重于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50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三是手段不同 资产负债管理在发展历史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与工具 包括资金集中法 资金分配法 线性规划法 金融期货 期权及利率调换等工具 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 包括现场和非现场检查 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早期预警系统 违规处理 等等 51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四是管理的对象不同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身以及资产运营全过程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 五是理论基础不同 资产负债管理以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为基础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以 巴塞尔协议 的主要内容为基础 52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 2 二者的联系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 二是两者在总体内容上有交叉之处 53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西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般都具备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 即以盈利为目标 利率敏感 资产负债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 上述三个条件基本上都不具备 54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1 我国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不可能完全根据利益原则去进行资金的配置 55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一般来说 可以归纳为产权运行的有效化 经营行为的企业化 权利责任明确化 经营管理科学化 业务经营多样化 西方商业银行大都建立起了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是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有效运用的基础 即完全根据利益原则去进行资金的配置 56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尽管经历了从商业化改革到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过程 但不难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 在制度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即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 因而 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实施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基础 也就不能实行以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科学自律管理方法 而只能实行以 巴塞尔协议 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一种手段 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57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2 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 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没有得以充分体现 58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在资产负债管理特定的操作工具中利率是最关键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 功能也较完善 融资手段灵活 融资工具和方式多样化 不同的金融产品有不同的利率和收益 商业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灵活调配资产 正是这样的利率灵敏感应 使西方商业银行得以成功地实行了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59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而在我国 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 利率机制对银行的调控制约作用非常有限 利率水平未能反映资产需求程度 不能反映不同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差异程度 相对不变的资金价格代替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矛盾的价格 市场利率 致使银行不能根据市场利率这一价格信号决定资产配置 从而无法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60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既缺乏多样性又缺乏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是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有效运用的重要前提 只有资产负债具有多样性和足够的流动性 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能得以及时调整 61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西方商业银行之所以能运用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也得益于其资产负债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债券 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方式增强其负债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发放各种不同计息方式的贷款和购买不同种类的证券来增强其资产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增强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62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反观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既缺乏多样性又缺乏流动性 就资产负债的多样性来看 63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第一 从资产方面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金类资产主要以贷款为主 证券资产为辅 而现有贷款又存在付息结构单一 主要是固定利率贷款 的缺陷 证券资产 主要是国债 主要以固定利率中期债券为主 同样存在付息结构和期限结构不完整的缺陷 这些都影响了商业银行资产的多样性 64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第二 从负债角度看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受到严格控制 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创新融资品种目前还没有放开 商业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负债毫无多样性可言 65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就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来看 第一 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资产是流动性差的信贷资产 而可用于提高资产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虽在我国开始运行 但商业银行还无法大范围通过这一方式来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 同时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等证券类资产 其流动性也因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低而受影响 66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第二 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存款等被动负债 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没有或很少 负债流动性同样很差 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缺乏多样性和流动性 增加了资产负债调整的难度 制约了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使用 67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条件的制约 尤其是我国利率弹性小 敏感性差 再加之金融市场不发达 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如缺口管理 利差管理 利率敏感性分析法等都不适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实行 68 二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 而比例管理法以其明确的量的限度和结构规定 操作性较强 因而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所以从一开始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起 我国各银行基本都采取比例管理的方法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发展和完善 使之已经成为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主流形式 69 三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