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1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2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3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4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m 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 4)理解中西君主制度不同的实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 2)通过辩论赛,比较 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 (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教材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2 / 10 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奋力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 固。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讲授新课 导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发现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经历了汉朝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强,到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那么,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该制度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又是如何一番天地呢? 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许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3 / 10 问题情境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君不能躬览庶政 ” ,君主不够专制,导致 “ 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 。为此,明太祖在登基后就做了这两件事。一是沿袭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的制度,由中书省左右丞相统管六部,主持全国政事;二 是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后,曾经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封了许多王侯。如大将蓝玉骁勇善战,立下大功,被封为凉国公;谋士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但是时隔不久,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等人相继被杀。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 P16 第一目相关内容回答 ) 教师归纳 :你们的分析都不错。由于胡惟庸蓄养私人势力,利用手中大权操纵朝政,所以被明太祖朱元璋以 “ 谋危社稷 ” 罪名诛杀,同时还有许多人受牵连相继被杀,从而出现明朝著名的 “ 胡惟庸案 ” 。至此,我不禁要问大家,胡惟庸是怎么掌握那么大权力的呢? 学生探究 :生 1:从教材 第 20 页 “ 历史纵横 ” 栏目中的资料可以看出,胡惟庸善于阿谀逢迎,因而深得明太祖的信任,逐步得到提拔,官至左丞相,权倾一时。 生 2:胡惟庸掌控大权与明朝初年的中央和地方政权结构有关。明朝刚建立时,一方面在中央设中书省,由中书省左右4 / 10 丞相统辖六部而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废除地方行中书省,代之以 “ 三司 ” ,由 “ 三司 ” 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 三司 ” 之间相互牵制,各自隶属不同的中央各部门。这样,地方上的权力就被集中到中央,而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中书省,于是宰相的权力就被扩大了。胡惟庸官至左丞相,官位居右丞相之上,所 以就能独揽大权。 师:正是由于宰相权力过大,所以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的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至此,自秦朝以来延续了 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观点正确吗 ?请大家探究这一问题。 生 1:纵观我国封建社会一些主要朝代的历史,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一直存在。正是由于这一点,汉朝、隋唐和北宋时期,皇帝都采取措施,限制和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这一趋势看,宰相制度迟早要被废除。 生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主要与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有关。当时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皇帝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需要更进一步独揽朝中大权,于是,废除丞相势在必行。 师:(小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前因后果就比较清楚了。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5 / 10 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板书 : 1、背景: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2、过程: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过渡)宰相制度 的废除,极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但随即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政务缠身,过于繁忙。由于全国政事繁多,而朱元璋又事必躬亲,所以处理政事到了 “ 星存而出,日入而休 ” 的地步。即便如此,仍无法处理好所有国家大事。在这一情况下,内阁产生了 ,这就是内阁产生的背景了。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 2、过程:(引导 学生自主阅读 p17 内容,然后归纳) (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 2)明成祖,内阁制正式形成 合作探究 :明太祖既然废除了宰相制度,为何又要设立内阁呢?这不是变相地实行宰相制度吗 ?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内阁的设立并不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因为他们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内阁权力日益强大,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6 / 10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没有决策权,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它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咨询机构。虽然曾经出现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如课本上提到的首辅张居正,但他的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大家课后可以看一下 18 页学思之窗。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是内阁是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的。 过渡 :尽管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明朝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然而,偌大的大明江山终也难逃灭亡的厄运,取而代之的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清朝。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依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并把该制度推向了顶峰。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三、军机处的设立 教师引入: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孝庄秘史和鹿鼎记吗?相信不少同学都看过的。那么,你们一定知道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是幼年即位 ,亲 政后他们都首先除去了一个位居权重的辅政大臣,即摄政王多尔衮和辅政大臣鳌拜 .虽然这只是小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个问题,清初统治者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皇权 . 教师提问 :(1)当时阻碍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是什么机构7 / 10 呢?它有什么权力? 学生回答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六部之上,它决定的事情,连皇帝也无法更改。 (2)在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内阁又没有实权的情况之下,康熙皇帝又是如何加强其君主专制的呢? 1.南书房 (板书 ) 南书房的设立,改变了议政王大 臣会议独揽国家大事的局面,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形成了议政王大臣、内阁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势它们相互牵制,有利于康熙帝专权了。 师: (过渡 )尽管说南书房的成立,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皇帝毕竟还是没有把朝中大权完全集中起来。自从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皇权才得到大大的加强。请问军机处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对皇权的强化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2 军机处 教师提问 :同学们有看过雍正皇朝这部电视剧吗?要是看过的同学,那你们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就会有所了解。里面提到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但是内阁距离内廷 又太远,不方便及时处理军机大事,于是,雍正就在隆宗门设立 “ 军需房 ” ,后来正式改名为 “ 办理军机处 ” ,简称 “ 军机处 ” 。同学们阅读课文 p18 图片和文字。(设问)军机处的职权和影响是什么? 8 / 10 ( 1)职权:接受皇帝接见,跪笔受录,传达诏令 ( 2)影响:提高效率。 教师讲述 :因此,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后来,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内阁也名存实亡。 四 .东西方的差距 师:同学们,清朝由于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后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 “ 康乾盛世 ” 。但是,君主专制的 加强也有相当大的消极作用。但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弊病。结合下面材料和一些史实,归纳明清君主专制弊端: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他指出: “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 ”“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 高翔近代的初曙 18 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课堂小结: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 弊端,我们归结以下三点:第一,皇帝独断和随意性强,致使决策不断失误;第二,君主专制导致官9 / 10 僚主义、官场贪污之风盛行;第三,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就在中国封建社会日暮西山时,欧洲一些国家却已迈进了资本主义社会门槛,在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相比之下,中国还徘徊在封建专制的小农王国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已大大地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潮流。 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 :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 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 “ 常丞天子,助理万机 ” (汉书 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 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沿袭元10 / 10 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事。丞相权力很大,但明太祖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明太祖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